以下词句属于苏轼创作的作品有()

A: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E: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从下列各句中的“红”来看,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D: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4.从下列各句中的“红”来看,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

A: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不放飞。/落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看万山遍,层林尽染。/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难缀。 C:今年花胜去年,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无数。 D: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问花花不语,乱飞过秋千去。

下列各句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

A:蝴蝶也惜春归去,网成残红不放飞。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D: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不恨此花飞尽,恨两园落红难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20.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

21.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再根据意境及关键词答出诗人的情感。主要景物或意象:水、花、云、村。根据修饰这些意象的词语“细”“浮”“断”“孤”可体会出片云随风吹洒雨滴,落花随细水漂浮的春尽画面。由此可体会出诗人惜春的感伤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1.此题考查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本诗以“春尽”统摄全篇,换句话说,就是这首诗歌是如何表现“春尽”的。故答题时,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逐联分析。首联可抓住“醉”“酒痕”, 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颈联可抓住“恨”,尾联可抓住“流莺”来分析其表达的诗人对春尽的表现。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14.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5.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

15.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题步骤为1。运用哪些意象,手法。2.诗句在现,重在画面描述。3.诗句的作用,重在情感的表述。本题中颔联选取的意象为“水、花、云、村”;画面:“春尽”时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

15.

【试题分析】题干“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对诗眼的考察,答题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本题紧抓“春尽”来分析。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和在情感方面的作用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21题。(7分)

水龙吟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当时,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3分)

(2)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4分)

(1)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并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2)章词中之“泪”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玉人)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盈盈”给人以热泪欲滴之感;苏词中之“泪”也是用来比喻杨花,“点点”给人以热泪洒落之感,情感更为沉重。结合背景,这里的泪可以理解为作者被贬谪黄州,心情落寞、不得意之泪(他把自己比作“离人”,朝廷就是他的郎。)


解析:

【附:两宋词鉴赏】

《水龙吟》(章楶)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在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在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升说它“形容尽矣”(《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在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在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在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复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用心玩味。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因为说的是杨花,似花还似非花这句,就显出味道来了,形态象花,实质不是花。

这里用了似是非是一词,在感觉上有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幅画而恍然大悟的惊喜,不禁赞叹它的神奇。“从教坠”是任凭的意思,无人惜,任杨花坠落。我道:是随风而落。朋友言:从这句来,应该是没风,自然慢慢坠落。我想被风吹落和自然坠落,还是有区别的。正好突出了,前面这个“惜”字,这种连风儿都懒得理会,更不要说人来惜的幽怨。   

再看下一句:“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句,他把描写杨花,慢慢引申到写人上来。“抛家傍路”本是描写杨花离开枝头坠落,依依不舍之意。这里用“抛家”带有人的感__彩,用杨花暗指人远去了,或许还是个赶着做事,无暇顾及其它的人。“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杨花离开枝头是无情,傍在路旁是有情。亲人远去,是无情。赶着做事是有情。细思量,有情乎?无情乎?如果说这一句是引申到人,那下一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就完全是拟人化写法了。一幅女子柔肠寸寸绕心头,睡眼朦胧间,双眸似开还闭、似醒还睡,愁绪困难眠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加衬托出杨花飞飞洒洒,无风自坠的美态。这里的抛家,和拟人,也为后面的孤独埋了伏笔。“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句完全承接了上句的女子,女子困难眠是为什么?梦中随风万里,找寻郎的去处。偏这梦又被莺啼惊醒,委实让人着恼。

这上阕在我看来,对杨花的描写已是出神入化。而古往今来,都说妙就妙在下阕。“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杨花飞尽,还有来年再开,那恨在那呢?花落了却难再上枝头。这里的花前面指杨花,后面我觉得是泛指。“落红”有“残红”之意,也可暗指初夜。“落红难缀”,也就是说:我此身已属了,可你却离开了,让我怎么办的意思。这里也暗合了尾字“泪”。“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一场春雨过后,那抛家傍路的柳絮何处去了呢?只剩下一池的碎萍。可以想象,“晓来雨过”指昨夜里还相聚呢,天亮时才离开,才更觉心酸,何况还有上面的“困酣娇眼”为铺垫,睡醒了,郎却无踪。这一池萍碎,碎了萍,更碎了心。“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三分春色即三分杨花”,这样的解释不敢苟同,这三分春色,该是指春色三分,并不只有杨柳可代,这春色三分,有二分已经落了,傍土而去,剩下一分,也只是一池碎萍。三分也并非是把春色划成三等分,是把事物量化来作形象化比喻,让我们在脑中完成一个鲜明的画面。真是神来之笔,已达生花之境。“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是结尾“不是杨花,是离人泪”,用的是肯定句,暗合上面女子的思郎之情。让情感达到升华。这时,还有什么话可以说的呢。杨花似花,杨花非花,杨花是愁,杨花是泪。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而这首词却是属于婉约派的。单从咏杨花来说,这词无可挑剔,但结合了当时作者的心境,反而觉得让此文为之失色。当时,苏东坡贬谪黄州,心情落寞,文中的泪,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比作怨妇,朝庭就是他的郎。他仍盼望朝庭能再次起用他,对仕途仍然没有彻底绝望。这符合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为官入朝,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对功名如粪土,他还是没有全然看开,唯感叹年华如流水,岁月空蹉跎。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⑴、有人评价此词:“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结合词中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⑵、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堪称神来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试分析其中的妙处。

⑴答案:同意。我认为词中“杨花”的形象就是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如:“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词人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分析时也可以列举其它句子)

⑵答案: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令全词生辉。一、情景交融。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情中见景,景中含情,总收上文。二、虚实相间。究竟是离人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的离人之泪?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呼应词首。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余音袅袅的回味之感。

赏析: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⑴、有人评价此词:“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结合词中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⑵、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堪称神来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试分析其中的妙处。(4分)

⑴、(4分)答案:同意。(1分)我认为词中“杨花”的形象就是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2分)如:“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词人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分析时也可以列举其它句子)(1分)

⑵、(4分)答案: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令全词生辉。一、情景交融。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情中见景,景中含情,总收上文。二、虚实相间。究竟是离人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的离人之泪?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呼应词首。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余音袅袅的回味之感。(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就可得满分。)

赏析: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后边题目。

满江红 【金】 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诘。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词中的此花是什么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

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题1】菊花。作者用雨后荒园的凄凉肃杀来反衬初开的菊花的鲜嫩可爱 ,展现它生 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神态。(或用典,作者巧用陶渊明和屈原的典故表现菊花的高洁;对比,“到而今”三句写菊花的凋零衰败,与开头它的娇艳形成对比。)

【小题2】①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志愿。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慰。

②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从下阕中“汝身孤特难立”等句可看出作者担心自己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难以立足。

③对已逝黄金年华的无限怀念。“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年华已逝。


解析:

段克已是金末元初著名诗人,自幼有才,与北段成已以文章擅名 ,被时人同为“二妙 ”。金朝末年,政治衰败,社会动乱。他怀着对金王朝的愚忠,即悲悼它的崩溃,又深感浑不逢时,无力回天。于是寄情于岁晚菊花,意在喻人,聊以自勉。开头三句 ,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律残无射(y è)”,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象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

接下来,轻轻一转,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细细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

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__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这里,词人显然是以他们高洁的情操来激烈自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惋生不逢时。综观七片,处处写菊花,但却无处不寄寓着词人的生世之感。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难以言传的苦衷 ,使人觉得凄婉悲怆。”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惋、怜花惜人的深情 。

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 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 。“ 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 。“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中心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叫人无法辩认,也无须辩认,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