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一词中最被苏轼赞叹的词句是()。
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B: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C: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D: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一词中最被王国维赞叹的词句是()
A: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B: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D: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绍圣三年,词人被贬徙郴州。本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当时寓居郴州旅舍。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21.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⑴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⑵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凄迷悲凉的意境。
⑶运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清静安乐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独,前途渺茫。
(评分标准: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虚实结合”或“用典”并分析,给2分。意合即可)
22.“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21.开头三句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是虚构之景,因为紧接着的两句写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诗的艺术技巧要从修辞、表达方式(间接抒情)、表达技巧三方面思考。
22.情感分析题,要能全面理解全诗多角度表达;表达时要结合具体诗句,不能架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正面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一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曾经勾引起多少游子的归思。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作者内心的悲苦绝望可想而知。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本词大约写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因党争被贬,初抵郴州、寄居旅舍之时。②〔梅花〕〔尺素〕代指远方的问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阙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月色暮霭的凄婉迷茫,更写出了词人的失意怅惘。
B.上阙中“桃源望断无寻处”,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追求美好理想却在现实难以实现的无奈叹息。
C.上阙中,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前面用“可堪”二字领起,表现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
D.下阙中,借“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表达了词人在被贬途中收到来自远方的问讯时,感到了些许慰藉。
E.下阙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寄托了词人不愿流落异乡、想有所作为的愿望。
15.有人认为“砌成此恨无重数”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词,赏析词中包含的情感。(6分)
14.CD(C“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错,“可堪”是“怎堪”之意,是说词人被深“闭”在这重重凄厉的气氛中,他实在不堪忍受。D“感到了些许慰藉”错,由“砌成此恨无重数”可知,亲友的来书和馈赠并未给词人带来慰藉,反而增加了他的离恨别愁。)(选对一项的2分,选对两项的5分。)
15.①通过“失”“迷”表达出被贬后的失意;②借“孤馆”“春寒”“杜鹃”,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独;③借“梅花”“尺素”“此恨”,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每点2分)
【诗意赏析】
此词为秦观于绍圣四年(1097)因新旧党争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形象地表现了词人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
上阙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幅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词人的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对首句的补充。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迷”,指月色的朦胧。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当然,词人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牵系于他心头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二字是感情直接抒发,“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词人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门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时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下阙写被贬谪的不满与苦闷。“驿寄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恨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便可想而知了。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词中没有直说。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述与侧面的烘托,从上、下阙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出词人的良苦用心。“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远望思乡之情,不过表现出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至深处,却是词人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生愤懑之情的喷薄而出。
本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因此为后人称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8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词人多次被贬,本词写于被贬至郴州的途中。
⑴、词的上阕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答:
⑵、下阕中的“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它的妙处。(3分)
答:
14.⑴、 蕴含了词人多次遭贬,理想破灭后内心的迷茫和凄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不仅是说楼台、渡口在雾气、月色中模糊难见,更是写出词人心绪的无限凄迷,“桃源望断无寻处”,“桃源”是美好理想的象征,“望断”“无寻”写出理想的破灭和内心的迷惘。“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天涯沦落,春寒料峭,独处旅馆,夕阳西下,杜鹃啼叫,作者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勾画出词人的凄凉与伤感。
⑵、“砌”本义是“把砖石一层层垒起”,这里说砌恨,化无形为有形,“墙”隐含其中,写出这种恨的沉重坚实,牢不可破。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①道:同“导”,引导。
(1)在孔孟看来,应该与哪几种人交朋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2)孔孟认为与朋友相处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1)①志同道合的人;②有道德的人;③见识广博的人。(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①有益原则;②适度原则;③平等原则。(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参考译文】
(1)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2)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3)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要忠诚地劝告他,委婉恰当地开导他,他还不听从,就停止算了,不要自受侮辱。”
(4)孟子说:“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交朋友的好德行,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词的开头三句,分别写了什么景物,暗示出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写景有什么特征?艺术上有什么作用?
(1)开头三句分别用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写出三种曾经存在过或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过的景物的消失,暗示出词人失意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2)“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景物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之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委婉含蓄。(意思基本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踏 莎 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秦观贬徙郴州所作。
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
2.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一种“有我之境”,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
1.(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束束梅花,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2)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如砖石砌墙。
(3)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
2.(1)词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馆,料峭春寒不时袭来,杜鹃啼血之声凄厉无比,恰逢日暮时分,夕阳西下,郴州客馆其境不胜其悲。
(2)可堪,即不堪。词人羁旅之身,感受此境,抒发了客居的寂寞孤单,游子的归思,遭逢贬谪的凄苦心情。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
3.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陈情表》)
1.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2.内无应门五尺之 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④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此词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被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②驿寄梅花:《荆州记》记载:“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③鱼传尺素: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④幸自:本自,本来是。
(1)简析词作首句中“失”“迷”两个字的好处。(2分)
(2)苏轼认为这首词末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好,王国维却更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词作具体分析。(4分)
(1)答:“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与朦胧,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无寻处”埋下伏笔。(评分标准:答出景物特点得1分,答对表达情感与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的其中一点给1分)
(2)答:示例一:赞同苏轼的观点。(1分)
这两句表面上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实则借此含蓄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原来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所以要流到远方去,可是我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或答“实则词人借以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竞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了呢?”)(解释原句表面意思并分析深层含义,2分)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山水有情,(或答“以诘问的形式结尾,意蕴丰富”)表达了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手法和感情的分析,1分)
示例二:赞同王国维的观点。(1分)
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一个人孤独地客居旅馆,更加上此时此刻,杜鹃正阵阵悲鸣,夕阳正徐徐落下。作者借“孤馆”“春寒”“杜鹃”“夕阳”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气氛,(分析原句内容及意境,2分)作者这里用了融情于景(或答“层层铺叙、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谪居他乡的寂寞孤独和强烈的思乡情绪。(手法和感情的分析,1分)
(答出其中一种即可。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否则酌情扣分。如学生回答两种观点都赞成也可,但要分析到位,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