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句属于韦庄词的是()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pú sà 蛮》) B: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pú sà 蛮》)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D: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摊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李璟)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作者是谁()。

A:李煜 B:李璟 C:冯延巳 D:温庭筠

以下哪一词句不是出自不是南唐时期的作品()。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C: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D: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

《林冲发配》是()的代表作品。

A:刘宝全 B:骆玉笙 C:白云鹏 D:良小楼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细雨梦回鸡塞远, 。(李璟《浣溪沙》)

2. ,太匆匆! 。(李煜《乌夜啼》)

3.独自莫凭阑, , 。(李煜《浪淘沙令》)

4. ,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5.平芜尽处是春山, 。(欧阳修《踏莎行》)

1.小楼吹彻玉笙寒。2.林花谢了春红,无奈早来寒雨夜来风。3.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4.池上碧苔三四点。5.行人更在春山外。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三题。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注释:①菡萏:荷花的别称。②韶光:美好的时光。③鸡塞:即“鸡鹿塞”。鸡鹿塞:古塞名,在此泛指古塞。在今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亦省作“鸡鹿”、“鸡塞”。

12.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清朝文人许昂霄曾云:“细雨二句,合看乃愈见其妙。”这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4.下篇结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试从全词概括“恨”有哪些?

12.描绘了一幅衰败、凄凉荷塘秋残图。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大意对即可)

13.(1)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寄托深远。(手法1分)(2)“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写思妇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3)“玉笙吹彻”为实景,“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分析手法,作用共3分,答“对比”酌情给分)

14.“无限恨”包含了伤秋之恨,思夫之恨,年华易逝之恨(或人生易老之恨,韶光憔悴之恨)。(一点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词鉴赏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20.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1.清朝文人许昂霄曾云:“细雨二句,合看乃愈见其妙。”这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2.下篇结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试从全词概括“恨”有哪些?

20.描绘了一幅衰败、凄凉荷塘秋残图。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大意对即可)

21.(1)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寄托深远。(2)“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写思妇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3)“玉笙吹彻”为实景,“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22.“无限恨”包含了伤秋之恨,思夫之恨,家国之恨。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1.

试题分析: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2.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眼 儿 媚

赵 佶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注】赵佶,宋徽宗,北宋亡,被金人掳往北方。玉京:和后文的“花城”,都指北宋的都城汴京。

18.这首词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19.下片“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8.对比。上片以“曾忆”引出回忆:“琼林玉殿”写皇家豪华,“朝喧”、“暮列”则是以弦管笙琶等乐器表示宫中不分昼夜,游乐无度的生活,两句反映了帝王昔日沉湎声色、骄奢淫逸的生活。 下片写今日都城的萧索残破,在黄沙漫漫的荒漠做着故国旧梦、听《梅花落》的曲子的凄然悲楚。今昔对比,表达了一个__之君的悲凉痛楚。

19.(3分)思乡之情,__之痛。“忍”即不忍之意,“梅花”,即古曲《梅花落》在荒漠中飘扬的凄然的《梅花落》的曲子更添对故土的思念和被囚系的痛楚。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常见的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知识的积累,抓住关键词,从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的角度分析作答。上片“昔繁华”,下片“今萧索”,很明显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根据注释可知,词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昔日帝王的骄奢生活与现在的都城的萧索残破进行对比,从而将__之君的悲楚突出表现了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题,应根据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注释可知,北宋灭亡,词人陷入__之痛;“家山”一词表现出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梅花”一词表明了词人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凉及思念故土的痛楚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3分)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答题建模:从词面意思分析;结合诗句分析;结合感情分析)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答题建模:抓住热词与冷词分析诗句之不同;结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情感分析)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3分)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解析:

(1)(答题建模:从词面意思分析;结合诗句分析;结合感情分析)(2)(答题建模:抓住热词与冷词分析诗句之不同;结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情感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