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下边这首诗该用的感情是()
南国风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A:慷慨、悲壮 B:自豪、喜悦 C:悲凉、忧伤 D:愤慨、遗憾
对我国来说,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指( )。
A:新世纪前五十年 B:新世纪头三十年 C:新世纪头二十年 D:新世纪头十年
21世纪( )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
A:头二十五年 B:头二十年 C:头十年 D:后十年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通常人们在信尾写上“此致敬礼”,这个“此”是指信的内容。( )
2.《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3.“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一对联写的作家是吴敬梓。( )
4.“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中的“河”最初指黄河。( )
5.科举时代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 )
6.岁寒三友:松、竹、柏。( )
7.朗读下边这首诗该用的感情是愤慨、遗憾 ( )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8.我国四大发明中,与zōng jiāo 有关的是印刷术。( )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是否恰当得体
9.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 )
10.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 )
√ √ ╳ √ √ ╳ ╳ ╳ ╳ √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
B黄家就是鬼门关。( )
C南国烽烟正十年。( )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A夸张 B 比喻 C 借代 D 对比
解析:
A夸张,像下了火 B 比喻,鬼门关 C 借代,烽烟 D 对比,死和活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诗歌的原则就是以简括体现丰富。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用一个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就字面上是浅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前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②但其中就有典故③才能领略这句诗的更深沉的含意。(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解答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填写,①空注意前面的“以简括体现丰富”。②空注意后一句的“用的是”。③空注意前一句“以简括体现丰富”。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歌的原则就是以简括体现丰富。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用一个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就字面上是浅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前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
②但其中就有典故
③才能领略这句诗的更深沉的含义(写出一处得1分,两次3分,三处得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诗歌的原则就是以简括体现丰富。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用一个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就字面上是浅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前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②但其中就有典故③才能领略这句诗的更深沉的含义
【解析】
试题分析:①注意前面的“以简括体现丰富”。②注意后一句的“用的是”。③注意前一句“以简括体现丰富”。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典故”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提示性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