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中的“菡萏”指()。
下列哪项准确的表达了王国维对李璟词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评价?()
A:英雄末路 B:夕阳无限好 C:众芳芜秽,美人迟暮 D:相思伤别离
王国维从哪首词联想到“众芳芜秽,美人迟暮”()。》
A:《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 B:《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C:《青玉案•元夕》 D:《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王国维对“菡萏香销翠叶残”这句词的联想,是属于诗歌语言的什么作用()。
A:联想作用 B:移情作用 C:象喻作用 D:符示作用
菡萏香销翠叶残中的“菡萏”是以下那种花的别名()。
A:兰花 B:荷花 C:菊花 D:梅花
7.下列诗句的内容与季节不对应的的一项是( )
A: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秋季)——宋•柳永《八声甘州》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季)——宋•赵师秀《有约》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春季)——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冬季)——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三题。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注释:①菡萏:荷花的别称。②韶光:美好的时光。③鸡塞:即“鸡鹿塞”。鸡鹿塞:古塞名,在此泛指古塞。在今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亦省作“鸡鹿”、“鸡塞”。
12.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清朝文人许昂霄曾云:“细雨二句,合看乃愈见其妙。”这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4.下篇结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试从全词概括“恨”有哪些?
12.描绘了一幅衰败、凄凉荷塘秋残图。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大意对即可)
13.(1)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寄托深远。(手法1分)(2)“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写思妇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3)“玉笙吹彻”为实景,“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分析手法,作用共3分,答“对比”酌情给分)
14.“无限恨”包含了伤秋之恨,思夫之恨,年华易逝之恨(或人生易老之恨,韶光憔悴之恨)。(一点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词鉴赏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20.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1.清朝文人许昂霄曾云:“细雨二句,合看乃愈见其妙。”这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2.下篇结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试从全词概括“恨”有哪些?
20.描绘了一幅衰败、凄凉荷塘秋残图。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大意对即可)
21.(1)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寄托深远。(2)“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写思妇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3)“玉笙吹彻”为实景,“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22.“无限恨”包含了伤秋之恨,思夫之恨,家国之恨。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1.
试题分析: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2.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4.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C: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