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12.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13.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12.以动衬静(或 “动静结合”、“反衬”);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13.(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显然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的表达技巧。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诗人在这首诗中之所以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正是为了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18.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19.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18.以动衬静(或 “动静结合”、“反衬”);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19.(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由题干可知“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立足第三联,找出共同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以动衬静;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以动衬静;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分别考查作者的情感的异同,分析的时候分别分析,然后找出异同。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两首诗的不同点:王藉诗“长年悲倦游”,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20.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21.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20.以动衬静(或 “动静结合”、“反衬”);(2分)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3分)

21.①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分)②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2分)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王藉诗中“噪”、“静”,与崔颢诗中“响”、“静”,可以判断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以动衬静。崔颢诗中第三联,着意渲染清溪的幽静。但诗人并未把它写成一片死寂,而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判断分析时应紧抓关键字,如“噪”、“静”、“响”。

21.

试题分析:第一首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崔颢诗中用幽静的情趣,轻灵简净的笔触,素淡、匀润的色调,刻划若耶溪的山水幽境,表现自己处在这清净幽美环境中的愉悦、宁静心情。正是为了寄托自己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归念”“悲”“幽”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21.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3分)

22.两首诗都写到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4分)

21.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崔诗第三联写山岩中的声音像是在自言自语,即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溪中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使周围显得更加清幽宁静。(3分)

22.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分)

  异:王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诗:诗人留恋这清幽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2分)

1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入若耶溪

梁 王藉

余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崔颢

轻舟去何疾, 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①艎(huáng):大型渡船。②桡(ráo):桨。

(1)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

(1)①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②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评分标准:共3分。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1分;结合崔颢诗第三联具体分析:“响自答”1分,“言弥静”1分。意思对即可。

(2)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评分标准:共4分。相同点: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1分。不同点:王藉有厌倦宦游,归隐林泉之意1分;崔颢与自然契合,留恋山水,无拘无束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技巧,这一点在题干中已经明确了,“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同时也给出要求“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首先了解技巧的种类,主要四大类:修辞技巧、描写技巧、抒情技巧、表现技巧。“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着意渲染清溪的幽静。但诗人并未把它写成一片死寂,而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也是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这在题干中已经明示,“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情感的表达一看情感词,二看意象。王藉的《入若耶溪》,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于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诗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的《入若耶溪》,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写的是清幽秀丽的若耶溪。诗人用幽静的情趣,轻灵简净的笔触,素淡、匀润的色调,刻划若耶溪的山水幽境,表现自己处在这清净幽美环境中的愉悦、宁静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之所以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正是为了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秋径

[宋]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锋顶下层层。

请描述此诗颔联“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中的情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80字。

【答案】孟秋新雨之后,金风送爽,凉意宜人,密林深处宁静至极,忽然,诗人听到轻微的步履声,它打破了寂静,显得分外清晰,原来是诗僧回来了。(要突出作者“以动写静,以声绘寂”的手法。)(6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语句扩展的能力。根据原诗写景的句子,通过联想想象,合理扩展语句,要写得优美,要在原句的基础上还有自己的体验,依据原诗而不拘泥于原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问题。

秋径

[宋]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锋顶下层层。

请描述此诗颔联“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中的情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80字。

参考示例:

孟秋新雨之后,金风送爽,凉意宜人,密林深处宁静至极,忽然,诗人听到轻微的步履声,他打破了寂静,显得分外清晰,原来是诗僧回来了。(要突出作者“以动写静,以声绘寂”的手法。)(6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鲁 山 早 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干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经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用 字明写山野的静,又用 等词句暗写山野的静。(2分)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4分)

答:

(1)幽;霜落,熊升树,鹿饮溪,一声鸡。

(2)本诗写山行情景,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颈联写的是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田野很静,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的“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无人能问,“鸡声”是以声写静(以闹衬静)。(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

入若耶溪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唐】崔颢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改编】19.两首诗的颈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作简要分析。(3分)

【原创】20.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5分)

19.以动衬静(或 “动静结合”、“反衬”);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评分标准:答出“喜爱”等词1分,共1分。)

(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评分标准:共4分,每一方面答出一点得2分。)

19【命题意图】考查对作品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层级D。

20【命题意图】考查对作品表达情感的鉴赏,能力层级D。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几乎是浙江自主命题以来不变的考点。这首诗,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情感并不难,赏析角度的设定要求学生厘清自己的阅读思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做了一定的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下列与“稳中求进”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②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③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