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试鉴赏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词。 附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012山东济宁 无答案)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绘行绘色,诗中有画(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闲适恬静。(3分)

(评分:共3分.前一问2分,后一问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李处士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象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14.下列对本诗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草萋萋”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芳草萋萋”语意相同,感情也相同。

B.“树映阑干柳拂堤”意谓茂盛的树木映衬着阑干,垂柳拂掠堤岸,衬出景色优美。

C.三四句描写落花满地,无人醉酒,再现半窗残月、树间莺啼的景致,凸显环境寂寥。

D.五六句想象李处士当年在故居大张筵席,欢快畅饮的情景,流露出欣喜羡慕之情。

E.七八句把景色依旧与人心已改、故居冷落与门外热闹进行对比,强化了悲凉感情。

15.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CE(A.分析有误,两者感情不同,“草萋萋”表达的是悲凉氛围,而“芳草萋萋”则是欣喜之情。B“衬出景色优美”不准确,此句固然有优美之意,但更主要的是寂寥冷落之味。D“流露出欣喜羡慕之情”有误,应是不觉感到此地如今荒凉破败。)(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本诗表达了作者的物是人非之感。(2分)作者来到李处士故居,看到的是露浓烟重、芳草萋萋、落花遍地等凄凉景色,不禁想到与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如今,原来的人都不在了,只剩下故榭荒路,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李处士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12.“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是如何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3.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13.作者想到以前李处士在这里大摆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现在故居中的亭台楼榭都荒凉不堪,走进去都有可能迷路。诗句以虚衬实,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景的手法和作用。“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落花”“残月”, 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如本题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颈联作者的情感,“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想到以前李处士在这里大摆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现在故居中的亭台楼榭都荒凉不堪,走进去都有可能迷路。物是人非。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想到以前李处士在这里大摆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现在故居中的亭台楼榭都荒凉不堪,走进去都有可能迷路。物是人非。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晓 行

张问陶

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

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②五更。

回怜江上宅,星汉__明。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汉阳入帝都途中作。②折:萦绕。

1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1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12.塑造了一个羁旅在外,旅途艰辛,内心孤寂,归心似箭的诗人形象。(答对任意两点即可)诗人冒着露气、带着残月晓行,故乡渐行渐远,诗人转辗难眠。表现了沉重的思乡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13.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飞沙、露气、残月、鸡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雾气沉飞沙,鸡声带残月的画面,表现了征途的苍凉凄美,抒发了诗人的悲伤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作者由汉阳入帝都途中作,根据诗歌标题及关键词“露气”“残月带鸡声”“客路”“归心”“回怜”等可知,诗人冒着露气、带着残月晓行,故乡渐行渐远,诗人转辗难眠,表明诗人羁旅在外,而且旅途艰难,内心孤独。诗中的“归心”“回怜”等词,将诗人沉重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等。可单独设题,也可以渗透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考点之中。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情景关系有哪些,例如,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然后结合着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从运用的情景关系,描写的特点及表现的作者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由飞沙、露气、残月、鸡声等意象,很容易联想到苍凉凄美的意境画面,据此可得出诗人的思乡的悲伤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这首诗(词)写了怎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①,一晌贪欢②。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②一晌(shǎng):一会儿,片刻。

20.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也可以用“暮”,说说你对这两个字的理解。

21.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莫”,不要的意思,作“莫凭栏”,是不要凭栏,害怕见到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暮”,晚上的意思,作“暮凭栏”,是夜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

21.表现了词人的__之痛、囚徒之悲以及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从题干所给两个字中选取一个,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理由。阐明理由时首先要分别解释两个字的含义,然后比较分析“莫”和“暮”在诗句中起到的不同作用,带给诗句的不同含义和表达效果,说明自己所选定的字是最好的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炼字”是高考高频考点。这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等。解答时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1.

试题分析: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__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__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__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__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浪 淘 沙 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题:词中三处运用对比,联系作者经历,分别说明对比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梦境与现实对比:表现对昔日“贪欢”的怀念和今天囚居的愁怨;

(2)“别”易见“难”的对比:表现破国被囚转眼之间,而故土故人消逝的无限悲哀;

(3)天上与人间的对比:表现由帝王沦为囚徒的厄运不可逆转的惨痛。


解析:

题目非常具体,有如下信息:三处对比,内容,情感。围绕此答题即可。结合中学课本中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可知,李煜的这首词将眼前实景与联想到的往事(虚境)对比起来,体现国破被囚的悲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