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此处省略6个字)!”

【注】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取一。②舅:丈夫的父亲,公公。

18.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19.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3分)

18.苛政猛于虎也(2分)

19.藏富于民。孔子反对通过加重百姓税收负担来使国家富裕。一味地加重百姓税收负担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岁,国君更要平衡好国家用度和税收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稳定、人口增加,从而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3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根据“昔者吾舅死于虎”与“无苛政”很容易想到“苛政猛于虎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 解答时要抓住题目要求中“国家财政分配方面”这一关键短语,揣摩孔子所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意思——百姓富足,您又怎么会不富足呢? 百姓不能富足,您又怎么能算上真正的富足呢?——就可概括出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如之何其彻也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俱不得其死然 D: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原创】2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 (请用四字成语概括)。(1分)

【原创】22.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5分)

2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1分)

22.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患。(评分标准:共5分,答出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

21【命题意图】考查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B。

22【命题意图】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层级F。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究是今年来浙江高考的热点,阅读这样的材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22.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注]①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联系社会实际,试作简要分析。(6分)

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施行“彻”制,减轻赋税,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应联系原文和社会实际进行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考查对文章要点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总结出政治见解,然后结合实际去探究。选文部分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认为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富足了,这样国家就好管理了,也就是说富国先富民。考生在联系现实时要注意探究的角度,可以结合当代的治国方略来作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1分)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3分)

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解析:

前一问给1分,后一问给2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4.(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3分)

(1)(1分)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3分)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前一问给1分,后一问给2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戴盈之,宋国大臣。

23.有若与孟子的话都体现了儒家的 的政治主张。(1分)

24.关于赋税,有若与孟子的主张有不同之处,请简析。(4分)

23.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24.有若认为百姓“足”与“不足”同哀公的利害关系密切,主张应减轻百姓赋税;而孟子主张对于不合道义的赋税,应立即停止征收,不必等待来年。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1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

 (2)1、以德、礼导民      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藏富于民


解析: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A:其皆出于此乎 B: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C:执其杖而芸 D:如之何其彻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