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下列句中有“宾语前置”的句子

A:赵孟曰:“谁当良臣?”对曰:“主是谓矣。”(《秦医缓和》) B: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华佗传》) C:血脉治也,尔何怪?!(《扁鹊传》) D: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此乎?(《外台秘要》序) E:讹以传讹。(《类经》序)

10.对下列句式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君何患焉?” (宾语前置) B:及庄公及位,为之请制。 (被动句) C: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4.下列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何以汝为见 B:①求人可使报秦者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①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君何以知燕王 D: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君何以知燕王?

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省略句 C:何以知之? 宾语前置 D: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

文言文阅读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拜见

B.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曾经

C.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私下

D.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逃跑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C. 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D.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A.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B. 故燕王欲结于君

C.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13.翻译下列句子。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0.A

11.C

12.B

13.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②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能力。实词含义的解释,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中的词句。还可以联想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此外,还要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本题A项,拜:授与官职,任命。故选A项。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把“拜”作为“拜见”意思,代入句子中,显然是不符合上下文文意的。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A项,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担负;B项,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C项,强:强大;D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选C。

1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本题例句为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A项为判断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故选B。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为”,担任;“拜”,任命;“以”,凭借。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第二句中,“必”,果真;“奉”,捧着;“完璧归赵”,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西”,向西。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赵惠文王”“上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9.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燕王欲结于君

B.而君幸于赵王

C.君何以知燕王

D.今君乃亡赵走燕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臣认为其人勇士 窃:私下、私自

B.使人赵王书 遗:留给

C.为上卿 拜:授官

D.欲勿予,即秦兵之来 患:忧虑、担心

9.B

10.B

【解析】

9.

试题分析:A介词结构后置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句  D省略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遗:送、送给。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遗赵王书 遗:送

B.窃计欲亡走燕 窃:谦词,私下

C.其势必不敢留君 势必:一定

D.有智谋,宜可使 宜:应该

下面关于特殊句式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句)

B.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

C.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定语后置句)

D.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简要分析上面两段文字对刻画蔺相如的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两段文字起到了反衬和侧面烘托的作用。写找不到可以回复秦国的人,反衬了蔺相如敢于赴秦的超人才智(1分);缪贤的介绍属于人物的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1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B:君何以知燕王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