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女王。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注]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冯(píng)夷:水神。

阅读上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B.而乐之。顾:但,不过。

C.归而谋妇。诸:之于。

D.畴昔之夜。畴昔:从前,过去。这里指昨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岁十月望/以待子不时

B.归谋诸妇/揖予言曰

C.顾安所得酒/凛其不可留也

D.待子不时之需/举匏樽相属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衬托苏轼悲伤心情的一组是( )

①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②霜露既降,木叶尽脱③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⑤赤壁之游乐乎?⑥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A.①②④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他的悲伤的心情。

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

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

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了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快的心情。

5.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有何羡乎! ( 苏轼《赤壁赋》)

译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苏轼《后赤壁赋》)

译文:

1.B    2.C    3.B  4.D

5.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如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  ,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读消失的。我们又羡慕什么 呢?

(2)于是我回到船上,吩咐船家把小船放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停止,我们就在那里歇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而诸妇 谋:商量。

B.予乃衣而上 摄:披,穿。

C.蒙茸 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归临皋 是臣进节陛下之日长

B.待子不时之需 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不可留也 亦未知言之悲也

D.掠予舟西也 追视之,乃前寄辞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摄:提起。)   

2.D(A.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前“以”介词,用;后“以”介词,因为。C.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3.B(孤鹤孤独的形象正合同样感受孤独的作者之心。)

4.(1)返回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

  (2)昨天晚上,飞着叫着经过我的,不是你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归于临皋 是臣进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 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

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

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

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摄:提起。

【小题2】A.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前“以”介词,用;后“以”介词,因为。C.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小题3】孤鹤孤独的形象正合同样感受孤独的作者之心。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 顾安所得酒乎 B:归而谋诸妇 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 C:向使六国各爱其人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D:是岁十月之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9.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归谋诸妇 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B.有孤鹤,横江东来 逢大雨

C.藏之久矣,待子不时之需 属予作文记之

D.状如松江鲈 此非曹孟德诗乎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后赤壁赋》是苏轼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做,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赤壁赋》也是写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谈玄说理,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后赤壁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从本段节选的文字即可看出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译文: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文:

19.A

20.D

21.(1)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2)回来登上小船,将它放于流水中,任凭它停在什么地方就停下来。

(3)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情况。对于对于高考要求掌握的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要熟练掌握,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推断出其意义和用法。本题,A项,而:前一个表顺承关系,后一个表示转折关系;B项,适:连个都是“恰巧,正赶上”之意;C项,以:都表示目的的连词,可以翻译成“来”;D项,之:结构助词“的”。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把握作者情感能力。此类题型,考生要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内容和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内容,根据题目要求,那我相关的内容和情感。此类题如果是选择题,一定要把选项和文本相关的信息仔细核对,注意选项与文本内容的细微差别。本题,本题D项,选项中关于《后赤壁赋》中作者表达的感情叙述错误,《后赤壁赋》中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故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要能准确判断文言句子所包含的特殊句式,翻译要根据上下文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引申、调整、补充,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理解,以及注意文言句式等。(1)句重点把握“如……何”的句式;(2)句重点把握关键词“反”、“ 中流”、“ 听”以及“所止而休焉”;(3)句重点把握关键词“胜”、“ 倜傥”、“ 非常”以及被动句的翻译。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安所得酒乎?”归而谋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 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苏轼《后赤壁赋》)

1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暮,举网得鱼 薄:迫近。

B.安所得酒乎 顾:不过,可是。

C.归而谋妇 诸:相当于“之于”。

D.蒙茸,踞虎豹 披:__,表露。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C.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D.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1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1.D

12.C

13.D

14.

(1)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2)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门看,看不见他了。

【解析】

试题分析:

1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披,分开。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可参照名词作主语断句的“木叶”“人影”,还可参考标志性词语“之”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3.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D项,后非情、理、景交融,也不是也情感变化为线索,更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故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反、放乎、听、所止、顾、户、其处。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蒙茸:杂乱的草。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寤:睡醒

B.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稀薄,不浓

C.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 履:踏,攀

D.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①履巉岩,披蒙茸 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D.①攀栖鹘之危巢 ②正襟危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予亦悄然而悲 ②揉使之然也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凛乎其不可留也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描写的是江上夜景,《后赤壁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赤壁赋》中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的都是深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次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7.B

8.C

9.D

10.B


解析:

7.薄:迫近,接近。

8.A:前者作“但是”讲,表转折;后者作“回头”讲,动词。B:前者作“恰巧、正好”讲,副词;后者作“共同享用”,动词。C:披:拨开。D:前者作“高耸”讲;后者作“端正”讲。

9.A: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B:前者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后者是代词,译为“这样”C:前者表目的连词,可译为“来”;后者用于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相当于“而”。 D:都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10.[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

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归于临皋 是臣进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 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

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

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

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摄:提起。

【小题2】A.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前“以”介词,用;后“以”介词,因为。C.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小题3】孤鹤孤独的形象正合同样感受孤独的作者之心。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1、其声呜呜然,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苏轼)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3、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苏轼)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1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3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4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解析:

《后赤壁赋》研读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水落石出”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5.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归而谋诸妇 ( ) (2) 悄然而悲( )

(3) 掠予舟而西也 ( ) (4) 顾而乐之 ( )

16. 翻译下面的句子: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4分)

17.“水落石出”乃是一个成语。它的文中义是 ;后起义是 。(4分)

18.作者“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是由眼前“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观比较于前《赤壁赋》中 的景物而发的。其中蕴含的感情是 (4分)

19.探究: 苏轼与这只“横江东来”的鹤有什么共同点吗?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给了你什么暗示。(4分)

20.比较:东坡先生在两篇《赤壁赋》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谈谈你的认识。(4分)

15.(1)犹“之于”,之,代酒;于,向。(2)忧伤的样子。 (3)向西飞去  (4)喜欢

16. 蹲上形如虎豹的山石,爬上形如虬龙的树干(枝),攀上猛禽垒巢的高崖,俯视河伯的深宫。

17.水位降下去了,石头露了出来。形容景色清朗。后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18.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感慨时间的推移改变了江山的容颜,也改变了自己刚贬谪到黄州时的惊恐、失落、悲哀,蕴含着现在的情绪,已经相对平静,有点随遇而安了的情感。

19.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孤独、寂寞、高雅、超凡脱俗。(鹤是dào jiāo 中仙家的坐骑)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以浪漫的想象写梦中与道士(鹤所化)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结局不见孤鹤,也无道士。一笔双关,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余味深长。(此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0.异:表达的情趣和胸襟迥然不同,前赋中作者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表达想“出世”的思想倾向,有虚无色彩;但相同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神苦闷,想寻求解脱(前赋中的豁达之语,不乏自我安慰的因素)。(意对即可,不同意见如能自圆其说,亦认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