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方其系燕父予以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请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组:
函:
抑:
本: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方其系燕父予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请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段文字中加括号字的含义。
组:
函:
抑:
本:

阅读课内文言文,翻译文后后面题。(9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6分)

1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分)

12.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13.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组、函、以、欤、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下列句子(8分)

(1)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宰牛刀)连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何况是大骨头呢?”

(2)当庄宗李存勖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朱梁君臣的首级。

(3)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解析】

试题分析:(1)关键词:主要是特殊的名词:技经肯綮译为“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未尝”后省略动词,“况”况且之意,大軱:大骨头。(2)关键词:方,当;以组,用绳子系,介宾词语后置;函,名词动用,用匣子装;(3)关键词:诚,假如;虽,即使;万乘之公相,高官;辍,离开;就,上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 硎:磨刀石 B:项王数行下,左右皆泣 泣:泪水 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 走:到 D:方其系燕父子以,函梁君臣之首 组:绳索

7.对下列句子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②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④戍卒叫,函谷举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⑦此三者,吾遗恨也⑧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⑨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A:①③/②⑥/④⑨/⑤⑧/⑦ B:①③⑧/②/④⑤⑨/⑥⑦ C:①③⑨/②/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⑦/⑤⑨/⑥/⑧

下列句子,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7.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遗也 恨:遗憾。

C.逸豫可以身 亡:毁灭。

D.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官传序》总结了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B.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否定了这种传统的说法。

C.晋王死后,庄宗非常谨慎得对待其父所赐之箭,主要原因是不忘其父之志,以此鞭策自己要励精图治。

D.《伶官传序》中,有很多格言警句,既是对庄宗得天下而有失天下的历史总结,也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7.C

18.D

19.B

20.①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②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运用。C项,亡,使动用法。(wáng①<动>逃跑。《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②<动>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动>灭亡。《子鱼论战》:“寡人虽__之余,不鼓不成列。”《过秦论》:“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动>死亡。《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⑤<动>通“忘”。忘记。《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矣。”)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毁灭”代到原句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该题中名词是解题关键——“组”“首”“太庙”。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并未否定。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B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以”“ 少牢”“ 从事”“负”“ 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各1分;(2)“于”“ 忽微”“ 智勇”“ 所溺”句意各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乘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请矢,盛以锦囊,负面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此处“身”应释为“自己、自身”。)   

【小题2】D(D项是一个被动句,A、B、C三项均为倒置句。)

【小题3】B(“乱了的人”应为“作乱的人”。)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