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答案】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之。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原文,利用文言断句法,抓住“庄宗与三失’的故事,句首语气词“则、乃”等即可推断出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伶官传序》,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及凯旋而之 纳:接受

C.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丝带,这里指绳子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盛锦囊;而告成功

B.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下沾襟;座中下谁最多

D.君臣相,不知所归;三臣于草庐之中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得天下时,意气昂扬,威武雄壮;失天下之时,痛哭流涕,衰败凄惨。

B.庄宗得天下在于他忧虑辛劳,失天下在于他安逸享乐。

C.作者认为成败得失,全在于人事。

D.庄宗得到天下后,贪图享乐,不求进取,失败是自然的道理。

4.把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B 

2.C 

3.C

4.答案略。采分点:

(1)用兵、从事,“盛以锦囊”省略、倒装;整体通顺

(2)“忧劳”“逸豫”“兴”“亡”。

6.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宁能知人之不救。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②而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苏轼《后赤壁赋》) B:①其状乃如妇人女子,不其志气。 (苏轼《留侯论》) ②燕、赵古多感慨悲歌之士。 (韩愈《送董邵南序》) C:①时夜将半,四寂寥 (苏轼《后赤壁赋》) ②君臣相,不知所归 (韩愈《原毁》) D:①负而前驱,及凯旋而之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巡。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及凯旋而纳之 C:善刀而藏之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璧有瑕,请指示王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B:及凯旋而纳之 凯旋:胜利归来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事物最基础,最关键的部位 D:负而前驱 前驱:在前面跑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 ③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④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⑤明年,丞相薨,吾去汴京,汝不果来。 ⑥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⑦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⑧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⑩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A:①②⑦⑩ B:④⑤⑥⑧ C:②④⑦⑨ D:②⑥⑨

下列句子,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将终也,三矢赐庄宗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5.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因 B.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子

C.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 D.天下豪杰 举:用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与所以失之者 何衰也

B.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告成功

C.世言晋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

D.以三矢赐庄宗告之曰 皆背晋以归梁

1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8.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10分)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3分)

15.B

16.B

17.A

18.A

19.①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②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呢?③译文: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解析】

15.

试题分析:A.推究;C.用木匣装;D.全、普。这是一套考核课本实词的题目,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一些羽凡的分析,如“组”前面是“系”,应译为“绳子”,“函”后面是“梁君臣之首”应译为动词“用匣子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代词,他;与“何”组成复音词,多么,何等,表感叹。B.介词,把。C.助词,消独;助词,的。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课本中的经典的句子要注意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庄宗受而藏之于庙(新主语)其后用兵(句内承接)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并列)请其矢(并列)盛以锦囊(并列)负而前驱(并列)及凯旋而纳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应为“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①与——给,其——一定;②忽微——细微的事情,细小的事情,微小的事情,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③;东——向东跑、向东走,乃——仅仅,只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