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化合物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于 ( )

A:可激活脱氢酶 B:可抑制脱羧酶 C:易与丙酮酸氧化酶的巯基结合 D:可抑制肝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 E:可抑制组氨酸酶

男性,62岁。腹痛伴发热和黄疸3天。烦躁,有上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血象WBC3.5x10/L,N0.85。血,尿淀粉酶正常。

此时患者合并有

A:低血容量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神经源性休克 E:感染性休克

陈先生,42岁,因"持续中上腹疼痛6小时"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8℃,脉搏90次/分,血压105/75mmHg,呼吸24次/分,上腹部有压痛,腹痛向腰背部放射。实验室检查结果:WBC12.0x10/L,血清淀粉酶1020U/L(Somogyi法),尿淀粉酶1480U/L(Somogyi法),血钙2.5mmol/L。病人既往有乙型肝炎,胆囊结石病史。临床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下列能有效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是

A:阿托品 B:西咪替丁 C:生长抑素 D:甲硝唑 E:山莨菪碱

药物作用靶点取决于致病相关基因。例如一疾病的致病相关基因是X1,X2和X3,某治疗药物系针对致病基因X3为靶点,且为无活性的前药,在体内经过A→B→C途径代谢成活性形式,作用于靶点X3。不同患者用药效果截然不同。

给予致病基因为X1或X2的患者用药,结果是

A:无效 B:效果良好 C:无效,缘于非此药的作用靶点 D:无效,缘于体内不能代谢为活性形式 E:基因变异影响药物结合靶点,药效不理想,剂量要调整

药物作用靶点取决于致病相关基因。例如一疾病的致病相关基因是X1,X2和X3,某治疗药物系针对致病基因X3为靶点,且为无活性的前药,在体内经过A→B→C途径代谢成活性形式,作用于靶点X3。不同患者用药效果截然不同。

给予致病基因为X3,但有变异的患者用药,结果是

A:致病基因不同,无效 B:针对作用靶点,效果良好 C:无此药的作用靶点,无效 D:不能代谢为活性形式,无效 E:基因变异影响药物结合靶点,药效不理想,剂量要调整

镉化合物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于( )

A:可激活脱氢酶 B:可抑制脱羧酶 C:易与丙酮酸氧化酶的巯基结合 D:可抑制肝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 E:可抑制组氨酸酶

某同学在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影响着酶促反应速率 B:曲线①作为实验对照 C: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D:若反应温度不断升高,则a点将持续上移

某人通过实验研究化合物X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右图。曲线Ⅰ为只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曲线Ⅱ为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和化合物X。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化合物X未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B:曲线Ⅰ作为实验对照 C:化合物X对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但未使酶完全失活 D:若底物溶液的pH升高,则曲线Ⅱ的顶点上移

有人进行实验以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反应温度升高A点上移 B:实验中应保持pH不变 C:曲线1代表对照组的实验结果 D:化合物P对淀粉酶有抑制作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