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12岁,头痛及双眼视力模糊1年。CT平扫示鞍上池囊实性分叶状肿块,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块无明显强化。

术后镜检如图所示:巢状,片状或条索状上皮团构成肿瘤实质,部分为鳞状上皮,部分形成造釉器结构,应诊断为 ( )

A:脑膜瘤 B:垂体瘤 C:颅咽管瘤 D:星形胶质细胞瘤 E:室管膜瘤

 患者女,42岁,来院体检。尿常规(-)。肾B型超声:右肾2个大小不等的实性肿物。肾CT(水平位):实质性占位向肾外突出,CT值35 HU,最大直径4.0 cm;增强后肿物明显强化,强化程度较正常肾实质低。

如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肿瘤来源于

A:肾间质细胞 B:肾小盏 C:肾小囊 D:肾小球 E:肾小管

病历摘要: 男,42岁。3个月前抗洪后出现反复发热,无伴咳嗽,咽痛,鼻塞流涕,体温37.5~39.2之间,每次在当地医院用抗生素治疗后2~3天可退热,但10多天左右又再发。1周前再次发热伴头痛,头痛位于头顶部,呈炸裂样,到当地医院住院用甘露醇脱水头痛减轻,但出现右肢体麻木乏力,行走拖步。体查:T38疲乏,双肺(-),神清,对答切题,眼底:双视神经乳头边界模糊,生理凹消失;伸舌偏左,余颅神经(-),左肢肌力Ⅳ级,左腱反射活跃,病理征(-);胸颏距4横指,克氏征(+)。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排除那些疾病。 提示:头颅MR:左侧基底节区小团状异常信号,160mm,T1W呈低信号,T2W及压水成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周围未见明显水肿信号。脑膜可见明显强化。入院及2周后钩端螺旋体凝集试验(-),血肥达氏,血外斐氏试验(-)。血培养(-),脑寄生虫全套(-),胸部X-ray(-),脑电图中度异常,血HIV(-)。

A:神经系统钩端螺旋体病 B:结核性脑膜脑炎 C: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D:化脓性脑膜炎 E:羔虫病 F:病毒性脑膜脑炎 G: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CDJ) H:艾滋病

患者,男,60岁,醉酒后跌倒,头部着地,诊断为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典型意识改变是

A:伤后清醒状态 B:伤后短暂昏迷 C:昏迷有中间清醒期 D:伤后持续昏迷 E:伤后昏迷逐渐加深

CT最早用于颅脑检查,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扫描基线有听眦线、听眉线和听眶线。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平扫后增强扫描是在乎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直接增强扫描是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

关于颅脑增强扫描,叙述错误的是

A:直接增强扫描是不做平扫,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 B: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 C: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 D: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后5分钟开始扫描 E: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后6~8分钟开始扫描

CT最早用于颅脑检查,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扫描基线有听眦线、听眉线和听眶线。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平扫后增强扫描是在乎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直接增强扫描是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

关于颅脑增强扫描,叙述错误的是

A:直接增强扫描是不做平扫,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 B: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 C: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 D: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后5分钟开始扫描 E: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后6~8分钟开始扫描

男,55岁,头痛40余天,呕吐2天伴共济失调。化验检查:脑脊液蛋白:2006mg/l,细胞数60个/mmMRI平扫显示不佳,增强扫描后见脑膜强化及脑内小结节状强化以脑膜强化为明显,据此最可能的诊断为( )

A:化脓性脑膜脑炎 B:结核性脑膜脑炎 C:病毒性脑炎 D:颅内真菌感染 E:未见异常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