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6岁,因“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8年余,加重1年”来诊。查体:身高157 cm,体重53 kg。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HR 84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I3/Ⅵ级喷射样收缩期杂音,P2不亢进。心电图:异常Q波(I1,aVL,V2~V4),电轴左偏,ST-T改变。全胸X线片基本正常。UCG:LVDd 5.55 cm,EF 54%,LAD 3.69 cm;CDFI:二尖瓣轻至中度反流。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增宽(约0.6 cm)。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开口增粗,右冠状动脉显影后显示右冠状动脉增粗,迂曲,通过侧支循环左冠状动脉逆行性显影,左冠状动脉显影后肺动脉显影;在主动脉窦部未找到左冠状动脉开口;肺动脉显影后未见明确冠状动脉显影。

针对该患者冠状动脉最合适的手术方式是

A:左冠状动脉结扎术 B:左锁骨下动脉-左冠状动脉吻合术 C: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D:肺动脉内通道术 E:冠状动脉主动脉植入术

 患者女,74岁,主因“间断胸痛20余年,加重2个月”入院。5年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前降支弥漫病变,于前降支近中段植入支架3枚。此后患者仍偶有胸痛发作。2个月前,开始出现活动中胸痛,以饱餐后为著,且症状逐渐加重,活动耐量逐渐降低。既往:原发性高血压史10余年,糖尿病史4年。入院查体:Bp 140/70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约5次/min。肝,脾肋下未及。双踝部轻度可凹性水肿。ECG检查: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对于此患者适当的治疗策略是(提示 入院后UCG检查: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减低;左心房扩大;LVEF:61%。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CK-MB 0.6 ng/ml,cTnI 0.01ng/ml,Scr 133 μmol/L。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图1,2):左冠状动脉:LAD中段原支架内狭窄50%~60%,LCX近段狭窄70%~80%;右冠状动脉:近段弥漫病变,自中段完全闭塞。

A:PCI B:CABG C:强化药物治疗 D:PCI+强化药物治疗 E:左冠状动脉PCI+右冠状动脉CABG F:右冠状动脉PCI+左冠状动脉CABG

某女性患者,小脑梗死,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45分,提示

A:患者平衡功能差,需要乘坐轮椅 B:患者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可在辅助下步行 C:提示患者平衡功能较好,可独立步行 D:提示患者有跌倒的危险 E:提示患者平衡功能完全正常

某男性患者,45岁,小脑梗死,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45分,提示

A:患者平衡功能差,需要乘坐轮椅 B:患者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可在辅助下步行 C:提示患者平衡功能较好,可独立步行 D:提示患者有跌倒的危险 E:提示患者平衡功能完全正常

某男性患者,69岁,冠心病史10年,近1个月心绞痛频繁发作,休息时也有发作,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和T波改变。口服异山梨酯和美托洛尔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示三支病变。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目前患者存在

A:稳定型心绞痛 B:变异型心绞痛 C:不稳定型心绞痛 D:梗死后心绞痛 E:混合型心绞痛

某女性患者,61岁,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8个月前曾发生心肌梗死,服用过硝酸甘油、美托洛尔和尼莫地平等药物。血压130/85mmHg,心率65次/分。

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指的是哪三支冠状动脉

A:右冠状动脉 B:左前降支 C:左回旋支 D:后降支 E:钝缘支

某男性患者,49岁,因"突发胸痛2小时"就诊。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位于心前区,性质为压榨性,向左肩放射,持续约3分钟自行缓解。初步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运动训练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在运动前需进行功能评定,以下哪种评定对制订运动处方指导意义不大

A: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B:肌力评定 C:代谢当量量化心脏功能 D: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进行心脏功能分级 E:踏车运动试验

某男性患者,46岁,小脑梗死,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45分,提示

A:患者平衡功能差,需要乘坐轮椅 B:患者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可在辅助下步行 C:提示患者平衡功能较好,可独立步行 D:提示患者有跌倒的危险 E:提示患者平衡功能完全正常

某女性患者,小脑梗死,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45分,提示

A:患者平衡功能差,需要乘坐轮椅 B:患者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可在辅助下步行 C:提示患者平衡功能较好,可独立步行 D:提示患者有跌倒的危险 E:提示患者平衡功能完全正常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