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更有痴似相公者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2.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1.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2.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 ) (2)余一小舟( )

(3)余强饮三大而别( ) (4)客此( )

2.请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 本文结尾借舟子之口说作者“痴”,舟子的话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你觉得作者痴迷于什么?

答:

4.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湖心亭看雪》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是景中含情,但二者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无案牍之劳    身体、形体          (2)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3)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庄        (4)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陋室铭》中,刘禹锡通过写自己的陋室表现了他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

《爱莲说》中,周敦颐通过写自己爱莲花,表现他淡泊名利(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4示例:爱莲花,莲花亦素亦洁。/爱莲花,莲花香远益清。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日更定矣( ) (2)湖中得更有此人( ) (3)此(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崇祯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纪年,暗示对故国的怀念。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孤僻抑郁,心态不健康的特点。

D.“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的心情。

1.这   哪里,怎么    客居

2. (1)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别说相公痴迷,真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

 3.C

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4.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怎样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里的“痴”字?)

8.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2.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本文选自 ,作者 (朝代)人。(3分)

1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⑴湖中人鸟声俱绝( )( )

有此人( )(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6、文中哪个字可以作为本文的文眼?为什么?(4分)

[e8e1330b98ada590.gif]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字怎么理解?

 [解答]从字面上看,“痴”含有傻气、古怪、痴呆之意;这么冷的天一大早就去看雪,常人难以认同。实际上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个性。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表达了知音可遇难求的得意和感慨。

探讨与练习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译文: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2)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3)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译文: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

(2)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3)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呢!

译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的游人和鸟儿的声音都沉寂了。

2.(湖心亭的花草树木上)结满了冰花,四周弥满着白气,天空和云朵、远山、湖水,从上到下全都变成了白色。

3.湖面上的影子,长长的堤坝只有一道痕迹了,湖心这也只有一个点儿了,我的小船像一株小草,船上的人像两三个小点了。

4.湖心亭上怎么(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5.不要说相公(您对自然山水)很痴迷了,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