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某,女性,42岁。黄疸消退后,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香,大便不调,苔薄白,脉弦细。其证候诊断是
A:脾虚湿滞证 B:寒湿阻遏证 C:湿热留恋证 D:气滞血瘀证 E:肝脾不调证
齐某,女性,45岁。黄疸消退后,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香,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细弦。其证候诊断是()
A:湿热留恋证 B:脾虚湿滞证 C:寒湿阻遏证 D:气滞血瘀证 E:肝脾不调证
阅读《人琴俱亡》,完成13~15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
(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13.(1)都 (2) 总,竟 (3) 协调 (4) 痛哭,极度悲哀
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15 .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所以”恸绝良久”。
【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文时常让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请结合“弦既不调”的“不调”,揣测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答]
1.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2.(1)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
(2)呼应上文子敬“病笃”,即使“素好琴”,也搁置较久使琴弦不调。(3)用“不调”渲染凄凉的氛围。(答出一点得一分)或者“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阅读《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曰: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病笃( ) (2)索舆( )
(3)掷地( ) (4)人琴俱亡( )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3、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4、有人认为“弦既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1.(1) 笃:重; (2)舆:轿子; (3) 掷:扔; (4)俱:都。
2.(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2)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一直走进去坐在另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3.“聊不悲”、“都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到时又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因痛绝良久”是“人琴俱亡”,睹物思人,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4. 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
2.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以/都/不闻消息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何/以都/不闻消息D.何/以都不/闻消息
3.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4.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6.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7.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8.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并写出两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 ( A )
3.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4.(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6.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7.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
8.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并写出两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句子。
(1)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因恸绝良久。
(1)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2)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猷)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