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叶相似(只) 心之(快乐) 恸绝良久(于是,就) B:犬牙差互(狗的牙齿) 反取焉(辱) 见小潭(向下) C:其境过清(因为) 少闲人(只) 语时不悲(完全) D:何以不闻消息(全) 步中庭(在) 神寒骨(使……凄凉)

阅读《人琴俱亡》,完成13~15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

(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13.(1)都     (2) 总,竟      (3) 协调    (4) 痛哭,极度悲哀

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15 .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所以”恸绝良久”。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19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曰:”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4.翻译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何以都不闻消息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 子敬素好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

弦既不调 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15.翻译下列句子:(8分)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译: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译: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

16.兄弟死了,为什么王子猷一点都不悲伤?(3分)

答:

17.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子猷、子敬之间的深厚的兄弟之情的?(3分)

答:

1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2分)

答:

19.你还记得本文的作者吗?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

14——15参考教材

16.因为子猷知道自己也快不行了,很快就要和子敬黄泉路上见面了,所以不悲伤

17.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等

18.病重、丧弟之痛    19刘义庆

阅读下面文段

【甲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人琴俱亡》

【乙文】钟毓钟会稍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太平广记》

1.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语时不悲( ) ②弦既不( )

③稍有令( ) ④其父繇曰( )

(2)下列句中“以”与“何以都不闻消息”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也(《晏子使楚》)B.俱以假山显(《于园》)

C.卿何以不汗(《太平广记》)D.以丛草为林(《幼时记趣》)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钟 毓 钟 会 稍 有 令 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4.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请分别概括两文凸显的主旨。

1.(1)①完全;  ②协调;  ③声誉;  ④对……说  告诉  

(2)C(A项解释为“用”;B项解释为“凭借”   D项解释为“把”)

2.钟  毓  钟  会∕  稍  有 ∕ 令  誉

3.(1)为什么总听不到他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4.甲文主要表现兄弟俩的感情深厚,乙文主要表现兄弟俩的聪明机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

2.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以/都/不闻消息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何/以都/不闻消息D.何/以都不/闻消息

3.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4.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6.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7.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8.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并写出两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           (  A  )

3.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4.(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6.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7.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

8.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并写出两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2)子敬素好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

3.此篇文章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了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作分析

1.(1)副词,表范围,都  (病)重  (2)一向,向来

2.(1)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献就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3.“了不悲”“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了,悲痛喷涌而出,所以“恸绝良久”。故前后并不矛盾。

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人物。

(1)何以都不闻(    )消息? (2)(    )便索舆来奔丧。

(1)子敬 (2)子猷 

 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都/不闻消息 B:而/子敬先亡 C:语时/了不悲 D:因恸/绝良久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叶相似(只) 心之(快乐) 恸绝良久(于是,就) B:犬牙差互(狗的牙齿) 反取焉(辱) 见小潭(向下) C:其境过清(因为) 少闲人(只) 语时不悲(完全) D:何以不闻消息(全) 步中庭(在) 神寒骨(使……凄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