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人们常用“愚公移山”的传说来形容有恒心、有毅力的人,那么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移的是哪两座山( )

A:泰山和黄山 B:黄山和太行山 C:太行山和王屋山 D:王屋山和泰山

以下山岳景观中全部位于太行山系的是()。

A:石人山,白云山,王屋山 B:云台山,嵩山,林滤山 C:白云山,云台山,王屋山 D:王屋山,云台山,林滤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投渤海之尾( ) ②始,跳往助之(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愚公移山困难有哪些?请根据原文列出三点。

1.①兼词,相当于“之于”                        ②换牙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②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3.二山巨大,难以移走;愚公年事已高,时日无多;渤海之尾,路途遥远;工具简陋,效率低下。写出三点即可。

下列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之也久 村中有此人 B:臣知不如徐公美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C:奇山异水,天下独 湖中人鸟声惧 D:今齐地千里 太行、王屋二山,七百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2分)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2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2 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小题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2分)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分)

【小题1】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2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