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B: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C: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连非常细小的地方都看得很清楚。) D: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清闲安逸。)
请用一个成语替换下句中画横线的部分,使意思表达更精炼。
①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么精致、多仔细、多么地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 )
②整个城市都是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都是红灯绿酒。 ( )
③一切都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只是比较微小而已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 )
④夏正当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
根据意思在横线上写出成语。
①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____________(已经具备了整个形体,只是比较微小而已)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②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______________(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③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____________(得到很多益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在括号里应填入的原文是:
①
②
2.这段文字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联系上文来看,是指 ,它跟下文中提到的 前后呼应,反映了孟子关于 的主张。
4.这段文字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主要是采用 和 的论证方法。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这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使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有什么不能用呢?
B.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C.如果使人喜爱的不可能超过生命,那么凡是据此得以生存的东西什么不可以用呢?
D.如果使得人们想得到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什么不能做呢?
1.略
2.第一层:"火至“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二层:到“所恶有丛于死者”;第三层最后一句。
3.。人固有的“善性” 本心 人性本善
4.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5.B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B: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C: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连非常细小的地方都看得很清楚。) D: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清闲安逸。)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B: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C: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连非常细小的地方都看得很清楚。) D: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清闲安逸。)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面形状或规模较小。) B: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回味无穷:能不断地从回忆里体会。 ) C: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多姿多彩:指姿态和色彩很多。 ) D: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低回:徘徊,流连。)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可是,等到他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胜过那些老鸟。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赶趟儿: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的开花。 C: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D: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嶙峋:形容山石峻峭、重叠的样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动人心弦的绝唱
苇 川
那只德国种的褐色芙蓉鸟,来我家有六七年了,和它一起来的还有一只日本种黄芙蓉。它俩都有一副美妙甜润的歌喉,时常一起歌唱。但在一次沐浴时,那只日本芙蓉被浇花的喷壶给呛死了,那是2003年的悲剧。
德国种老鸟那时还年轻,可能是目睹了兄弟死去的惨景,从此除了吃喝一声不响,我们怀疑它是不是得了忧郁症。为不让它太寂寞,我又领回了现在这只日本种小黄鸟。它像个傻乎乎憨厚的小伙子,到了家就直着嗓子大叫。老鸟对它的出现毫不理会,一年半中老鸟没有正眼看过小鸟,如果放在一起,老鸟就会狠狠地啄咬小鸟,尽管小鸟用各种啼声对它献媚,老鸟仍然深深地沉浸在对老伙伴的思念中。
小鸟会回应我们的呼叫,老鸟不会。我们一直以为它哑巴了。
妹妹从美国回家时认为我们冷落了老鸟,在我们热情地叫“小鸟、小鸟”时,她总是蹲在老鸟的笼子旁,一遍遍地叫着“老鸟、老鸟”。一天,老鸟用沙哑的嗓音,“叽”的一声回应了妹妹的呼唤,打开了封闭一年半的喉咙。我们欢呼雀跃,每天鼓励它、叫它,它的声音越来越响。结果,当它开始歌唱时,是那么娴熟,那么舒展,特别是用舌的颤动让气流滚动发出的一串串的颤音,简直是美妙难言。就这样老鸟与小鸟开始了西洋笑声与传统戏曲的结合。这一对“断背山”似的好兄弟,当一个见不到另一个时,就会焦急地相互呼唤,宛如隔山对话。
一年年过去,老鸟老了,小鸟成年了。老鸟歌唱的声音越来越低,歌唱次数越来越少。小鸟却越来越活泼,越来越调皮。老鸟已经老到除了吃点喝点什么都懒得做,有时早早地就站在鸟笼里的水缸上睡觉(它永远睡在水缸上,而小鸟睡在米缸上),我时常对它说:“老鸟啊,你好好地活着,你不会唱了也没关系。”
老鸟每天安逸地过着,“聆听”着小鸟的大呼小叫。昨天傍晚我照例给两只鸟喂菜,老鸟见了我又热情,又激动,我能感觉到它从未有过的高兴,就像人高兴起来双脚紧促地踩地。它欢快地吃菜、吃米、喝水,跳啊,飞啊,而且面对我不停地唱。我对妈妈和先生说:“老鸟很兴奋,很反常,可能要死了。”晚上妈妈叫它,它也回答妈妈, 妈妈也奇怪:“它平时是不理我的,是不是回光返照?”
今天一早我就去看老鸟,好好的,就又给它菜吃,它站在菜叶上使劲地吃(很长一段时间它是吃不动菜了)。中午再一看,它站在横杆上缩成一团,头埋在翅膀下,像刺猬一样,浑身发抖。我急忙叫它,隐约听到它翅膀下发出的叽叽声。我感觉不好,忙叫妈妈。但我又怀疑它是不是睡着了在打呼。一会儿再看,它移位到笼子底部中央,还是蹲在地上发抖;再过一会儿,它又移位到紧靠笼子边的地方。
妈妈要我拿小棍碰碰它,我说:“它要去了,就让它安安静静地去,不要打扰它。”妈妈又要我把它拿出去晒太阳,我说: “虽然太阳很好但气温很低,它受不了的。”但不到一分钟,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一幕:老鸟突然双翅展开,头猛地向后一仰,然后慢慢地依在笼子边的横栏上,就像斜放在枕头上安详地睡去,它身体没有倒地,而用双翅和尾巴支撑着,作出了一副飞翔的造型。我差点流出泪来。
我至今想不明白,老鸟怎么会在那种浑身发抖缩成一团的状况下,从凌空的横杆上移位到笼底又移位到笼边?它一次次换位置难道就是为了把头斜放到横栏上,与双翅尾巴一起形成支点,以一个凌空展翅的美丽造型飞向它的天堂?
老鸟飞去了,小黄鸟是知道的。昨天它一声不响,没有像往常一样在看不见老鸟时一声声呼叫,并等待老鸟的回应。当我收拾好老鸟的笼子后,小黄鸟才开始大声地歌唱,声音是那样的凄厉。我到这时才理解了小黄鸟的痛苦,可见它也是有情有义的生灵。
(选自《文汇报·笔会》2007年2月,有删改)
1.当“我”领回做伴的小黄鸟时,褐色芙蓉鸟为什么“毫不理会”?
2.联系全文,分析题目“动人心弦的绝唱”有哪些含意。
3.文章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写褐色芙蓉鸟,请认真阅读文章,从中选出两处,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有人主张将结尾画线句改为“当我收拾好老鸟的笼子后,却发现,耳边从此消失了小黄鸟的歌声”,你认为改得好不好?为什么?
1.褐色芙蓉鸟受日本芙蓉鸟死去时惨景的刺激,仍然深深地沉浸在对老伙伴的思念中。
2.①临死之前的歌唱: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感激,令人感动。
②临终前要飞翔的造型,是用行动谱写的精神的绝唱。
3.①死去日本种黄芙蓉鸟前后的对比,说明老鸟也曾活泼过,表现鸟失去同伴的感情变化;
②老鸟对小黄鸟态度的前后变化,表现在人的关怀鼓励帮助下,老鸟恢复了正常;
③褐色芙蓉鸟变老前后的比较.说明鸟生命也有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同时也为它最后临死前的美丽造型伏笔;
④褐色芙蓉鸟与小黄鸟的对比,表现老鸟的持重与小鸟的活泼。
⑤小黄鸟一声不响与收拾老黄鸟笼子时大声歌唱对比,表达了小黄鸟对老黄鸟的情义。
4.言之成理即可。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