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11分)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并自为其名 为:
②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③从先人还家 从: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0.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他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
伤仲永(11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并自为其名 为:题写
②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从先人还家 从:跟随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听到的名声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0.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他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
其父“不使学”,方仲永“受之人者不至”
人的天资对于人能否成才有着必要的关系,但后天的教育对成才是更为重要的。
阅读《伤仲永》完成19-22题(10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9.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①父异焉 异:感到惊异。 ( )
②借旁近与之 旁近:邻居。 (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章的道理。 ( )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符合。 (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①泯然众人矣
翻译:
②邑人奇之
翻译:
21.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表现: “不使学”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3分)
22.方仲永的才能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1分)
答:
19.(4分)①(√)②(√)③(×)④(√)
20(2分)①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②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
21.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3分)
22.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请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9、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3分)
10、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7、(1)文采和道理(2)“扳”通“攀”牵,引
8、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很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成为普通的人恐怕都不容易吧。
9、(1)指物作诗立就。(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泯然众人矣。(用自己的话回答也是可以的。)
10、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启发略)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指物作诗立就 (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3)或以钱币乞之(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
2.翻译划线的句子。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根据本段回答: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1.略
2.略
3.略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者。(王安石《伤仲永》) B:阅(经过,过了)十余岁。(纪昀《河中石兽》) C:故水潦(积水)尘埃归焉。(《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 D: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主旨)也。(《虽有佳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强大)。(《木兰诗》)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长跪而谢之(感谢)(《唐雎不辱使命》)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王安石《伤仲永》) B: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平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雄伟景象)也,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D:公输班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抵挡)有余。(《墨子·公输》)
(2012·山东省泰安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王安石《伤仲永》) B: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平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雄伟景象)也,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D:公输班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抵挡)有余。(《墨子·公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