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4分)

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老师首先要求复习《黄河颂》一课,并节选了其中几句诗,以“北京”为抒情对象,进行仿写。请按要求完成仿写。

节选: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仿写:啊!北京!

你是 !(此句必须用比喻修辞手法)

!(此句必须用拟人修辞手法)

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本班“感受大自然”综合学习活动正在进行,请你参与。
⑴(4分)走近经典,填写季节——请根据下面诗句写景的特点,猜猜描写的季节。
①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
②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③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④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⑵(2分)感受自然,展开联想——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我们会从它那里得到人生启迪,也会从它那里获取写作灵感。比如,在一年四季中,对冬天可以有以下联想:
△事物联想:冰、雪、棉袄、暖气、梅花……△比喻联想:刀子似的风……
△诗句联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谚语联想:瑞雪兆丰年;……
请针对夏天也作如下联想:
①比喻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谚语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春、冬、夏、秋 ⑵示例:①比喻联想:像蒸笼一样的街道; ②谚语联想: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7、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宇数不限)(2分)

示例:营造绿色城市 呵护地球家园

答:

8、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 岳母(岳飞的母亲) 冰心(2分)

答:

9、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2分)

答:

7.示例一:弘扬中华美德  感受母爱亲情   示例二:感受母爱  报答母恩

8、示例一:孟母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成为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与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教子成功的例子可作为后人的典范。因此,我推举孟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示例二:岳母  岳母刺字,教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热爱国家、报效祖国在当今时代仍需要发扬光大。因此,我推举岳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示例三:冰心  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主题之一就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她的作品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我推举冰心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9)、示例:妈妈,小时候,您给我洗了无数次脚,我时时感受着您的抚爱。今天是我国的第一个母亲节,我想给您洗一次脚,回报您对我的养育恩情,请您答应我,好吗?

综合性学习(5分)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有一种最香醇的茶值得永远品味,那便是母爱。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在2008年5月11日母亲节前,某中学开展了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参加!

⑴为营造活动的氛围,请你拟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1分)

⑵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对中央电视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很感兴趣: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看见妈妈正在给奶奶洗脚,于是也端着不断溢出的半盆热水走到他妈妈面前,用欢快、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您洗脚。”请你谈谈同学们为什么对这则公益广告感兴趣?(2分)

⑶为了赞美深深的母爱,有同学拟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2分)

上联:两鬓白发尝尽人间疾苦,

(⑴示例:①道不尽的母爱! ②母爱无声惊天地! ③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④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⑤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⑥梦里常回针牵线,晨起来不期饭透香。 ⑦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 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分)

综合性学习。(9分)

“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是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这段文字,出自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叫作《园丁与导游》,经微博转载后,引发热议:

  @刘敬元_scut:这孩子能够独立思考,真的很不容易,比我那时候强。我想这孩子的家庭教育肯定很成功,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马过了河:不考试的话我很乐意当导游,所以,别让老师来承担教育体制的罪!

  @密涅瓦的夜猫子:引导与修剪,的确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反映了孩子对新教育观的呼唤,很好。从词源上看,导游与导师,还是有相近的地方的。

  @春天的暖阳Sunny:我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但是,一些“不听话的枝丫”确实也有必要修剪掉。

  @沪城学士:怎么称呼老师,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万不要企图用一个比喻、一种声音来涵盖老师的一切。园丁、蜡烛、人类灵魂工程师、导游……都或多或少地彰显了老师闪光的一面,只要具备其一,就会令人尊敬。

(1)【你说我说】(3分)

请给自己也拟一个网名,发一个帖子,就“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发表你的看法。

(2)【寻根究源】(3分)

请试着分析这篇作文引发网友热议的原因,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3)【真诚祝福】(3分)

议论或褒或贬,皆因有爱,有期待,丝毫不削减大家对辛勤工作的老师的感激之情,同学们,让我们再次给老师送上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美好的祝福。

(1)略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灌输,少引导,往往用各种规矩来束缚学生思维,不能很好发展学生的有魅力的个体特长,不能更好促进创造力的培养;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显而易见,应试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教师无法解放自己;人们时刻在关注教育,关注老师,并充满期待;今非昔比,现在的不少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带给人们无数惊喜,留给社会深深思考。(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分)

(3)略

在“家电”的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另选一种“家电”,写一句讽喻人类的文字。(3分)

示例: 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众人的摆布。

空 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温度,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只要肯动脑,总能找到恰当的方法;从不同的 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方法;没有卖不出的豆子,只有想不到的方法。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请将你的探究所得写下来。(4分)

材料一:中国是火箭诞生的故乡。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厅里,就展出“火龙出水”,“神火飞船”和“一窝蜂”等中国古代火箭的复原模型。

材料二:美国火箭学家郝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汽发电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绑在椅子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根火箭。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行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材料三:随着中国神舟5号与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此间观察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已稳步发展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航天大国。

                                      

                                      

①中国人民拥有漫长和卓越的“飞天”探索历史;②中国太空技术取得巨大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1)

(2)

(1)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苦难教育。

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探究后的发现。(4分)

某网站上发了个帖子:“假如你有100斤黄豆要卖出去,可现在市场上黄豆滞销,请问你有什么办法把豆子卖出去?”

跟帖的网友纷纷支招儿,现列举三种如下:

第一种:把豆煮熟。如果卖不出去,就做成豆豉;还是卖不出去,就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第二种:做豆腐。如果做硬了,就卖豆腐干;做稀了,就卖豆腐花;实在太稀了,就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出去,就放几天,改卖臭豆腐;还是卖不出去,就让它长毛,改卖腐乳。

第三种:让豆子发芽。如果豆芽滞销,就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还卖不动,就让它再长大点,卖盆栽,命名为“豆蔻年华”,这次卖的文化而非食品,如果还卖不出去,建议拿到适当的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主题就是“豆蔻年华的枯萎”,以此完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成本回收;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那就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移栽入土,灌溉施肥,除草培育,几个月后,再去市场卖豆子……(选自《莫愁》)

只要肯动脑,总能找到恰当的方法;从不同的 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方法;没有卖不出的豆子,只有想不到的方法。

“阳光”的本义,从字面上就可以明白,即太阳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感__彩上不含褒贬,是个中性词。如“温暖的阳光、阳光灿烂”等等。今天,由于社会的日新月异,这个词语,也在发展变化,使我们在感受阳光带来的温暖的同时,也感受到“阳光”一词带给我们的丰富含义。下面三个例子中,“阳光”分别有了怎样的含义呢?请你选两例给予恰当的解释。(4分)

①一条竖花色的直身背带短裤,可以有很多件T.恤与之相配,脚蹬一双旅游鞋,轻松休闲,很阳光,有种很青春的感觉。

②马书记说:“冯乡长帮凤舞山庄挖你们的人才,虽然做法有些不阳光……”

③“给你点阳光就灿烂,给你点木炭就造炸弹。”

我的解答:第__________例,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__例,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指年轻,健康,充满朝气和活力(答“青春也对)   ②指光明正大,光明磊落   ③指给人的鼓励、表扬,或机会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