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现在检查一下你的运用能力。(8分)
① 口语交际:春节就要到了,除夕晚上,cctv春晚开办一个“对父母说说知心话”的互动小游戏,这时,你想对父母说点什么呢?请把自己的真心话写下来吧!(3分)
我的心声:
② 寒假开学后,学校准备组织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请你按要求做好如下工作。(5分)
七年级学生 课外阅读情况 调查表
阅读内容 | 文学名著 | 武侠小说 | 卡通漫画 | 其他 |
人数比例 | 12% | 25% | 55% | 8% |
A.、通过对以上表格内容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 2 分)
B.、《西游记》的作者是 (人名),其中的小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例如: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3 分)
①(共3分。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建议从三方面酌情给分:① 符合身份有礼貌
② 语句通顺有真情 ③ 泛泛而谈最高得2分,) 答案举例:略
② A、(共2分,意思对,通顺即可) 答案举例:大多数七年级学生课外喜欢看卡通漫画而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或: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而喜欢看卡通漫画或武侠小说。)
B、(共3分。每空1分) 答案示例:吴承恩 智擒红孩儿 赌胜车迟国 智调芭蕉扇等
(链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命题形式一般为:①借助语法修辞,进行语意的理解与表达 ②对句子作适当的修改或排序 ③针对句子的特点进行恰当仿写 ④能对广告语、宣传语等作简要的赏析 ⑤说明归纳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并能表述自己的观点或体会。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7分)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
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l课时。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l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摘自自“新浪网”)
(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 (2分)
(3)盐城市海滨中学向来访的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浯》《唐[中国教育出^版网%@*&]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2分)
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1)示例一: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
高自身品德修养。
示例二:反对,开设国学教育课,会加重我们的学习负担。(3升)
观点1分;理由2分。言之有理即可。
(2)示倒一: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盛到无比自豪.
示例二:外国人如此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2分) 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一:《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2分)
示例二:《唐诗三百首》——走进文学以工殿堂,欣赏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示例三;《西游记》——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2分) 扣住本质特征,言之有理即可。
填入下列对联中最恰当的一组文字是( )
(1)看阶前草碧苔青, a 。 听窗外鹃啼鹊噪, b 。
([注]:此联是清代良吏徐中丞审案公堂上的一联)
(2)醉翁亭,醉翁 c ,酿泉依旧,酿出万家才子。
黄鹤楼,黄鹤 d ,长江更新,淘尽千古英雄。
①恐有冤魂 ②非无生意 ③不知何处去 ④已从彩云归
A:a① b② c③ d④ B:a① b② c④ d③
C:a② b① c④ d③ D:a② b① c③ d④
综合性学习(14分)
近年来,初中生带手机上学的现象日益增多。为此,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调查表,回收189份,回收率94.5%。调查数据显示如下:
24、请归纳出调查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不少于两点)。(4分)
答:
25、从“手机主要用途”栏目的数据分析中,你发现了一些苗头性的信息。如果在学生座谈会上,你有机会向校长反映,你会怎样说呢?(注意简明、连贯、得体)(3 分)
调 查 项 目 | 人数 | 所占比例 | |
拥有手机人数 | 49 | 25.9% | |
手机来源 | 父母购买 | 36 | 73.5% |
自己购买 | 7 | 14.3% | |
亲戚赠送 | 6 | 12.2% | |
手机主要用途 (多项选择) | 上网、QQ 聊天、玩游戏 | 53 | 77.9% |
打电话、发短信 | 9 | 13.3% | |
炫耀或作弊 | 6 | 8.8% | |
手机主要负面影响 (多项选择) | 影响学业 | 159 | 84.1% |
浪费金钱 | 59 | 31.2% | |
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 11 | 5.8% |
26、校长听了你的建议后,决定举行一次“初中生带手机上学,禁还是不禁?”的 辩论会。辩论会上,甲、乙双方各抒己见,请你为乙方再补出一条理由。(3 分)
甲方观点:我方反对初中生用手机理由:
①手机的辐射对身体不好。
②在学校里,没有哪一门课程用得上手机,手机成为一块看时间的“表”。
③我们正处在成长阶段,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对手机里的信息极感 兴趣,极易迷恋手机,荒废学业。
乙方观点:我方认为学生带手机,禁止不如疏导
乙方理由:
①手机进校园已成为大势所趋,过分禁止,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②
③美国学校管理者联合会认为,学校应该鼓励手机在课堂上使用,让它 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24、①现在的初中生,有 1/4 左右的学生拥有手机;②初中生拥有的手机,主要是父母提供的;③初中生 使用手机主要用于上网、QQ 聊天或玩游戏;④玩手机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影响学生学业。(概括出两点及以 上,即可得 4 分,只写一点得 2 分)(4 分)
25、示例:校长,您好!现在大部分初中生带手机是为了上网、QQ 聊天或玩游戏,这对青少年的成长不 利,请您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正确引导,好吗?(此题有三个答题要点:称呼和礼貌用语;紧扣“手机用 途”分析其负面影响;提出建议和请求)(3 分)
26、示例:学校、家庭若善于引导,措施得当,使手机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如电子词典、在线查询等, 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题重在言之成理,还可以从“留守子女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家庭引导孩子 自觉、恰当使用手机,不能简单禁止”等角度来说)(3 分)
合性学习。(10分)
材料:朱熹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闽北著书讲学,武夷山、建阳、建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近日在南平市召开的“朱子文化座谈会”上,与会者建议将朱子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为弘扬朱子文化,学校拟开展以感受朱子“崇文重教,明礼诚信,人格修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26.【活动一:引经据典话修养】(2分)
朱熹对胸怀坦荡、宽厚善良、谦和行善、诚实守信等人格修养有过精辟的论述,如:“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班级准备出一期小报,要求每人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搜集有关人格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一句你搜集到的名言。
27.【活动二:融合互动谈养成】
朱熹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要求同学们围绕“学习中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展开调查。请你向全班同学推荐一种学习方面的好习惯,并简述其好处。
好习惯:_________________ 。(2分)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8. 朱熹曾对礼义作过这样的阐述:“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班级准备开展“知书明理”主题讨论会,班长要求同学们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请说出你探究的结果。(3分)
材料:在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选手荣获16金中的10金。在交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而中国选手因没准备,只好回赠人民币。
26. 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2分)
27. 示例一:好习惯:课前预习。好处:既可以将学习内容作一个初步了解,又可找出重难点,以便上课时解决。(2分) 示例二:好习惯:写日记。好处;既可以记录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也可以通过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3分)
28. 示例一:中国选手虽然获得大多数金牌,但却在礼仪上输给外国小朋友。
示例二:中国选手只注重比赛成绩,却忽视了礼仪。 示例三:中国选手既要学好学科知识,更要补上礼仪一课。 示例四:外国小朋友不论比赛输赢,都会向竞争对手赠送精心准备的礼物,以表达自己的善意和尊敬。 示例五:外国选手除了在乎比赛成绩,还看重人与人的交往。而中国选手只在乎比赛成绩。(谈到一点即可,意对即可)(3分)
看看下面这幅图反映了怎样的现象?(4分)
答:
能围绕现在学生的压力谈即可,但要注意文从字顺
阅读下面三段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材料一:民间艺术国际组织第二届世界青年大会于10月21日至26日在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是“青年在城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世博江苏馆通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苏州缂丝、雕版印刷、四大剪纸等展现“人文江苏”的主题。
材料一: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1)阅读以上三段材料,写下你的感悟
(2分)
(2)根据下面的调查表,概括出调查对象态度变化的趋势。(2分)
某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调查表
对象 结果 |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学生 | 较赞成 | 赞成 | 很赞成 |
老师 | 较赞成 | 赞成 | 很赞成 |
家长 | 赞成 | 保留意见 | 反对 |
趋势:
(4分)(1)我们有责任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2分))
(2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和老师对“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进课堂的赞成度也随之增高(1分 );家长的赞成度在降低。(1分。)
语言运用。(4分)
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老师首先要求复习《黄河颂》一课,并节选了其中几句诗,以“北京”为抒情对象,进行仿写。请按要求完成仿写。
节选: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仿写:啊!北京!
你是 !(此句必须用比喻修辞手法)
,
;
,
!(此句必须用拟人修辞手法)
略
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本班“感受大自然”综合学习活动正在进行,请你参与。
⑴(4分)走近经典,填写季节——请根据下面诗句写景的特点,猜猜描写的季节。
①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
②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③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④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⑵(2分)感受自然,展开联想——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我们会从它那里得到人生启迪,也会从它那里获取写作灵感。比如,在一年四季中,对冬天可以有以下联想:
△事物联想:冰、雪、棉袄、暖气、梅花……△比喻联想:刀子似的风……
△诗句联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谚语联想:瑞雪兆丰年;……
请针对夏天也作如下联想:
①比喻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谚语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春、冬、夏、秋 ⑵示例:①比喻联想:像蒸笼一样的街道; ②谚语联想: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7、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宇数不限)(2分)
示例:营造绿色城市 呵护地球家园
答:
8、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 岳母(岳飞的母亲) 冰心(2分)
答:
9、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2分)
答:
7.示例一:弘扬中华美德 感受母爱亲情 示例二:感受母爱 报答母恩
8、示例一:孟母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成为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与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教子成功的例子可作为后人的典范。因此,我推举孟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示例二:岳母 岳母刺字,教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热爱国家、报效祖国在当今时代仍需要发扬光大。因此,我推举岳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示例三:冰心 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主题之一就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她的作品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我推举冰心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9)、示例:妈妈,小时候,您给我洗了无数次脚,我时时感受着您的抚爱。今天是我国的第一个母亲节,我想给您洗一次脚,回报您对我的养育恩情,请您答应我,好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