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央视连续三天在一套黄金档播出《中国谜语大会》,三期节目33城市平均收视率达1.78%,总收视人数达1.65亿。通过央视二维码和央视悦动手机客户端实时在线参与竞猜的人数达206万。

材料二 赛场 明星“出谜”,选手“猜谜”,专家“评谜”。场外观众通过下载手机客户端央视悦动,参与猜谜赢“话费”活动,通过发送短信参与有奖猜谜,还通过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直接参与有奖猜谜活动。

材料三 谜语的雏形叫“曲折隐喻”,最早见于黄帝时代的《弹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经流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北宋时代谜语发展迅速,并诞生了“灯谜”,距今八百多年。

(1) 材料一是一则新闻,请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 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说说这档节目热播的原因

(1)《中国谜语大会》热播,掀起全民猜谜热潮;(2)谜语历史悠久,作为传统文化,人们喜闻乐见;节目形式新颖,互动性强。

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请你参加“笑对生活”的主题活动,展示出自己的风采。

【活动一:微笑着面对失败】在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能够微笑着对待。然后总结教训,重新来过,把失败变成成功的垫脚石。请根据这个意思,在下列横线上填上一个四字成语,使之和其他文字构成一首完整的七绝。

乌江

唐 杜牧

胜 败 兵 家 事 不 期 ,包 羞 忍 辱 是 男 儿 。

江 东 弟 子 多 才 俊 , 未可知。

【活动二:微笑着面对他人】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是我们与任何人沟通时无往不利的法宝。请仿照所给句子,写下你对“微笑”的理解。

微笑是春风,消解寒冷的残冰;微笑是甘霖, ;微笑是星火,点亮暗夜的憧憬。

【活动三:微笑着面对生活】雨果说:“微笑,就是伏尔泰。……不论他正义的愤怒有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请你以“微笑,就是某某(人名)”为开头写一段话,介绍一个微笑面对生活的人。

答:

(1)卷土重来  (2)滋润干涸的心田(意思接近即可)(3)答案要求:人名加事例

欢迎参加初三某班组织的“岁月如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假如你是班史编委会成员,请为其设计两个板块,写出每个板块的主要内容。

(2)请仿照某同学在“告别母校”留言簿上的留言,补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在这离别之际,我们别情依依,走一回校园的小路,踏一回教室的楼梯, ,心中荡起甜蜜的回忆。

(1)示例:班级档案、班级宣言、班级成员寄语、班级大事记、班级毕业照等。

(2)示例:看一眼班级的板报   摸一把同学的桌椅   听一回校园的广播  想一下老师的话语

综合性学习

小龙中学举办“读书凝聚正能量”主题活动,你们学习小组接到如下任务,相信你们小组一定会出色完成。

(1)某小组搜集到一则新闻,请你们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意思,字数不超出50字。

中____、__、中央____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摘自《新华网》2014年10月15日 )

(2)某小组搜集到文学界人士关于“文学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的谈话,请你们小组根据这些材料,说说文学需要传递哪些正能量?

【材料一】诗人、《南方日报》主任编辑陈美华说,文学 就是要以积极向上、能起到教化心灵作用的优美作品来感染人、教育人。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一旦见报,影响极大,故一定要保证作品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是表现了真善美等普世价值的。这也是中国梦的核心组成部分。诗人、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部主任洪烛认为,真善美是没有争议的文学正能量。

【材料二】 生活是多样的,文学也是多样的。在文学中,既需要“小叙事”,也需要“大叙事”。倡导文学要激发和传递正能量,是否意味着要求文学只能“歌颂”和“赞美”,而消解文学应有的反思与批判功能?与会者发言说,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积极而尖锐的反思与批判,也是文学正能量。关键在于作家怎样反思和批判?目的是什么?落脚点在哪里?

【材料三】中山诗人倮倮(luǒ)说,梦是富有文学色彩的,文学理想本身与中国梦就有着内在的和多元的关系。文学在反映和赞美、鼓舞和推动中国梦实现上所起的作用,是比任何其他手段和艺术形式都更为有力、更为突出的。但是,文学的理想绝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中国梦歌唱。在梦想的舞台上,文学恰恰最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面对中国梦,文学与作家都要思考,要与GDP、与聚光灯保持距离。文学关注的应该是中国梦里最人性、最悲悯的那一部分。

(以上材料均摘自《南方日报》2014年03月27日)

(3)请你们简要说说,你们从下列课文中获得怎样的正能量?(任选两个完成)

A.《傅雷家书两则》——

(2)请根据以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

(摘自课文《傅雷家书两则》)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为了解初中阶段两年来语文学习的情况,八年级(18)班的语文老师依据语文学习目标要求对全班50人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表。请你对表中信息进行探究后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学习语文的2点建议。

调查项目

调查数据

内 容

兴趣程度

过程感受

喜欢

无所谓

不喜欢

享受

淡然

负担

名著阅读

40

9

1

40

10

0

日记写作

5

10

35

5

10

35

口语交际

6

15

29

6

15

29

书法训练

4

16

30

4

16

30

① 探究调查表后的结论:

②提出学习语文的二点建议:a b

(1)示例1阅读的兴趣高于写作的兴趣;动口的兴趣高于动笔的兴趣;学习兴趣的程度决定(或“影响”)学习过程的感受。

示例2:大部分同学对名著阅读有兴趣感到是一种享受,对日记写作、口语交际、书法训练无兴趣且感到是一种负担,所以学习兴趣的程度决定着<影响着>学习过程的感受。

 (2)建议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勤动口,勤动笔;建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生的最好老师,是成功的最大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它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木匾转变,形成转基因生物。它可以直接食用或以它为原料加工生产食品,即转基因食品。社会公众对各色蔬菜水果及其他食品有着普遍的“转基因焦虑”。

材料二:2011年汤森路透集团对美国民众进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认为是安全的

认为不安全

认为转基因食物应特别注明

21%

15%

90%

材料三:“绿色和平组织”农业与食品部负责人俞江丽说,他们组织一直反对转基因水稻在中国的商业化,一旦其商业化而大面积种植,通过基因漂移作用,将对我国野生水稻品种带来灭顶之灾,而食用转基因大米对人体的影响也尚未有定论,将13亿人置于未来潜在的风险之下是难以接受的。 (引自《深圳商报》2013年10月21日)

材料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通过转基因技术,人类可以获得更符合自己要求的品质好、产量高、营养丰富和抗病虫强的优良品种,但也可能会造成生物遗传基因污染。“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体是否有伤害,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来考察。”

(引自《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3月13日)

(1)阅读材料一,完成对“转基因食品”的解释。(2分)

转基因食品是指 的一种食品。

(2)结合后三则材料,说说社会公众“转基因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1)可以直接食用的转基因生物或以它为原料加工生产食品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来考察

几日,中央电视台倡导的文明天下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某校九(1)班以“文明天下行,关注你我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现在请你参加。

(1)央视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跟红绿灯时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刊登。请你针对此种现象,拟写一副标语以提醒路人。

(2)右图题为《目不斜视》的漫画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请仔细观察,是说出其的寓意。

(3)你的邻居王大妈有个坏习惯,总是随手将垃圾扔在路边,对此你将怎样劝说他改掉不文明的习惯?

(4)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演讲稿《让我们做一个文明公民》的片段,期中的画线句子与语病,请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A.与人交谈时,注意避免不说脏话,不饿言相对;坚决做到文明排队,积极主动的给老、弱、病、残让座,时刻牢记尊老爱幼、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B.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一粒饭、一盘菜,不奢侈消费,做到能省则省,形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A.处语意有误,可以将“_____________”一词删去。

B.处一词搭配不当,可以这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示倒:文明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中,而是落实于行动里,主

动地给老人、小孩让座才是真正的文明。 

(3)王大妈,我知道您忙,没空将垃圾扔到垃圾

池,但这样会破坏环境卫生,既影响大家,你影响您自己啊,您说呢?

(4)①“避免”或“不”②将“形成”改为“养成”

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下面是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请加以探究。

(1)在下面的括号中写出古诗描写的我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在横线上按要求写出古诗句。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②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

③请你写出两句反映重阳节或清明节的古诗:

(2)近几年中,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日走入了我们的生活。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回答问题: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节日认同程度调查情况统计表

节日

项目

认可度

快乐度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年人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年人

春节

圣诞节

(1)春节(2)元宵节(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

(2)“洋”节日较传统节日形式新颖活泼,新鲜感强,符合青年人好奇和求新的心理。(或:“洋”节日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较浓厚,符合青年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追求。)

综合实践。

某班级开展一次“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综合性学习活动。

甲同学把活动目标制定为“通过调查活动,使同学认识不规范用字的危害,重视规范用字。”有的同学认为除了这一个目标外,可制定更多个目标。

乙同学把活动步骤设定为:步骤一是组织同学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步骤二是制定调查计划,步骤三是安排每一位同学各自承担一项调查任务着手调查。步骤四是给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有的同学认为整体的活动步骤设计不够全面,步骤三设计欠合理。

丙同学通过调查后发现一则关于“默默无蚊”的广告词,不知道这种谐音成语广告词的用法对不对,引起全班同学的争论,学生们各抒己见。

丁同学发现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很突出,向有关部门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如做公益广告、张贴宣传标语”的改善社会用字情况的书面建议。并自拟了“依法使用规范汉字,捍卫母语健康发展”的宣传标语。同学纷纷提出建议并拟写了很有特色的宣传标语。

针对上述情况,请你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⑴帮助甲同学再制定一个“调查社会用字情况”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⑵帮助乙同学再设定一个活动步骤。

步骤四:

⑶修改划线句子,使活动步骤三设计合理,达到即分工又合作的目的。

修改:

⑷使用谐音字广告词的做法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

看法:

⑸帮助丁同学再向有关部门提出一条改善社会用字情况的建议,并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建议:

标语:

⑴示例一:通过调查活动,使同学正确使用规范汉字;培养同学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示例二:培养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规范社会用字做贡献;示例三:引起社会对规范用字的重视;敦促社会正确对待使用规范用字。

⑵示例一:做调查记录;示例二:对调查记录进行分类统计;示例三:得出调查结论;示例四:小组交流调查成果;

⑶修改:根据实际需要分成若干组,把要去调查的城区或乡村分成若干片,每组负责一片或若干片,小组协作调查。

⑷示例:看法一,有的广告词,如“口服心服”(口服液广告),通过谐音双关加深了人们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值得推广;看法二,广告是作为一种商业文化,不能只追求商业利益,而误导观众,应采取正确和审慎的态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社会效益。要想广告语有较长和较强的影响力,必须规范广告用语用字。(言之成理即可)

⑸建议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依法治理公共场所用字;举办活动,制作电视短片,向全体公民宣传规范用字的重要性;重视母语教育,从娃娃抓起。

标语示例:“心动不如行动,齐心协力消灭不规范字”、“拨开错别字的乌云,让规范字的阳光普照祖国大地”、“规范使用文字从我做起”。

综合性学习

探究“大树进城”问题。

在不少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远离城市的乡野间、森林里,许多大树消失了。它们最终的去向,不是死在城市的绿化带里,就是活在城里的楼房中间。所谓大树,主要是那指些树高4米以上、胸径15厘米以上或是树龄20年以上且具有一定园林观赏价值的树种。近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树木移植管理的通知》,明确了禁止采挖的区域和树木的类型。

⑴什么是“大树进城”?你怎样看时下刮起的“大树进城”之风?

⑵观察右边这幅漫画,用一句话表述漫画的内容。

⑶“大树进城风”有什么危害?说说你的看法。

⑴大树由乡下移植进城;一些地方为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政绩,盲目攀比绿化速度和树木档次,强求一日成林、一夜成景,大量非法移植大树古树搞绿化形象工程。

⑵大树在进城的路上哭泣。

①“大树进城”风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②“大树进城”后,树体被破坏,起不到预期的绿化效果;③大树移植进城成活率低,劳民伤财;④大树进城带来了病虫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