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地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抽抽噎噎chōu chōu yý yý
抽抽搭搭chōu chōu dā dā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 B:我坐在放下雨蓬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 C:空中是很冷的,云块沉重地载着冰雹和雪花,低低地悬着。 D:但我知道路径延棉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下列句子中最符合语境的两项分别是( )( ) (1)卫生员________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A:啜泣 B:呜咽 C:抽噎 D:哭泣 (2)就这样,他摸黑______进了烂草地;开始是______,然后是______,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______。 A.跑 冲 走 滚 B.冲 跑 走 爬 C.跑 冲 走 爬 D.飞 跑 走 爬
仔细品读下列句子,然后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A: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 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到人事的干扰。盛名的拖累。(努力、竭力) B:我听见有人 ,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啜泣、哽咽) C: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 的灵魂。(坚韧、坚忍) D: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 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顽固、固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抒发了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B: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女儿的信》中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C:《繁星》《春水》的主要内容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美好大自然的赞颂,对和谐社会生活的渴望。 D:“我一边听一边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再也抑制不住我忍住的感情;我不得不屈服;剧烈的痛苦使我从头到脚都在哆嗦。”这段话中的“我”是简·爱,她想极力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却无法控制对罗切斯特的感情。
名著阅读(4分)
6.《格列佛游记》中主人公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了很多地方,请你概括描述格列佛在其中一个地方的典型经历。
7、“我一边听一边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再也抑制不住我忍住的感情;我不得不屈服;剧烈的痛苦使我从头到脚都在哆嗦。等我说出话来,那也只是表示一个强烈的愿望,说我但愿从来没被生出来,但愿我从来没来到桑菲尔德。”文中的“我”是 写的在《 》中主人公。
6、概括格列佛的经历要求按照记叙六要素中(地点和事件各得一分)
如:格列佛在小人国(利里浦特)帮助他们打败了邻国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
7、夏洛蒂.勃朗特、《简 .爱》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B: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纳罕:琢磨。) C: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训诫:教导和告诫。 )
D: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五、现代文阅读(共12分)
谈 哭
周汝昌
语云:人是感情的动物。这个动物,不但会笑,而且还会哭。哭,是伤感、悲痛的“表现”,总不会是很愉快的事吧,所以没多少人愿意提哭讲哭,虽非“忌讳”,也有“顾虑”。但说也奇怪,人在高兴到达极度的时际,却会流下“欢喜的眼泪”。而且科学家说了,哭对健康也有益呢!
看来,哭并非“全方位”的不吉祥。
据研究,有声为哭,无声为泣。此分别而言之也。我这拙文,当然是统讲哭泣,不但不把无声的摒诸讲外,还恐怕讲得更多一些。
人一生下,就先哭——只会有声之哭,不会无声之泣。其声若何?曰“呱呱(gū)而啼”。
呱呱,好极了,不信时,你“描写”初落草的婴儿的哭声,你另换两个字来试试看,你若能想出更好的来,算你了不起。
莫轻看小婴孩,哭声也有不同,那“丹田底气”有足有不足,那气足膛亮的小家伙,其哭也不但“呱呱”,而且“喤喤”。
不拘呱呱还是喤喤,婴儿的哭是尽情的,没有“克制”、“收敛”、“内蕴”的功夫,换言之,那都是“放声大哭”,痛快淋漓。
等到他(她)长大成人了,可就不同得很,绝不能一哭就“放声”。这儿若“分析”其原因,那就很复杂了,中国人的感情,不是那么轻易地表达尽致的,他们懂得含蓄和分寸,这与文化教养都有关系。妇女更绝少是放声而哭的,在我印象中,写女流之放声,而能使人感动的,只有曹雪芹写凤姐之痛哭,那寥寥数语,真是令我如见如闻,动心触魄,恐怕很难再寻如此精彩的笔墨了——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
“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
你看这等文字,凡有至性真情之人,都会为之酸鼻。
雪芹笔下,不仅仅是写出了旧时大族丧事的势派,也写出了妇女出声放声而哭,是非同轻易的。因此全家众人接声哭时,他又用了一个“嚎哭”。
咱们语文中,本有一个“号”字,“号哭”也是联词,与嚎哭读音全同(号,阳平声,不是去声了),但“嚎”似乎比“号”更加强烈。怎么叫“号”,古云:有泪无声曰泣,有声无泪曰号。号是干哭,是哭得泪尽的悲痛至极的情形。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就写一个畸士,因亲亡而干号,那写得真动人。号与嚎的区别,又何在呢?也许有时是表示真哭假哭吧?大约有声而无悲,就成嚎了。但由此又想起,还有一个“嚎啕”,这哭词所表达的就不像是假悲,而是真痛。我总觉得,嚎啕大哭,是有声有泪的真哭,不同于有声无痛的干嚎。在旧丧礼中,家下有专门陪哭的人,只是出声而已,哭得很响,但无悲戚之音,故曰“号丧”——于是俗常骂人,管那被骂之哭就叫“号丧”,不过说这话时,必须“号”字重读,而“丧”是轻读。如依我的体会,则写为“嚎丧”才更对。
能够真正嚎啕大哭的人,除了感情的奔放,还得是个性格豪迈之人,那才哭得到嚎啕的境界,因为有人是办不到的,他没有那奔放豪迈的声容气势,只会吞声咽气,憋憋堵堵,
——连个痛哭也使不出来。
吞声而哭,古语有个“饮泣”,似乎相近,犹如俗话“眼泪往肚里流”。至于咽声,那就是哽咽、呜咽所形容的了,口语则曰“抽抽噎噎(yī)”。比如唐代名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有人读成了“箫声咽”,闻者大笑。
呜咽,似乎还可听到“较多”的声音;哽咽则声更哭不出,古人在临别时,说不出话来,只是二人相对“执手哽咽”。其情实在可伤。“抽抽噎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过,可惜被高鹗等俗士妄改为“抽抽嗒嗒”了,那神情气味便立刻不与原来的相同了。
连哽咽也够不上的,则有歔欷,有酸鼻,有泫然,有“眼圈一红”。这些,自然因人因境而异。
泫然是眼眶湿润了,或者泪已含浮,只未外溢。但泪一多,便要夺眶而出,所以我们又另有一个“潸(shān)然泪下”,写泪溢之意。
写哭不必出“哭”字而只说泪的事,这例子便多了。常见的是“泪如雨下”——将泪比雨,早在《诗经》里就有“涕泣如雨”了。雨(yù)雪霏霏,“雨”就是动词,故又有“雨泣”的写法,在此连带可悟,“泣”也是名词,如太史公写楚霸王的末路时,便“泣数行下”。
泪本是往下流的,然而也不尽然,诗词中常说泪之“阑干”,据古义,阑干是纵横交叉之义,所以真有形容老人的哭是“老泪纵横”。至于“泪流满面”、“满脸泪痕”,那倒显得不新奇了。
泣、泪、涕、泗,有时可以连用或互代。流涕,就是流泪。“破涕为笑”,此语正可细味深参。但还有“雪涕”之说。
直流泪,则有挥泪,掩泪,技泪,拭泪,坠泪,陨泪,落泪。
涕泪之形容,有“涟涟”,有“如断线之珠”,有“涴面”,有“沾衣”,有“沾襟”。
哭也叫啼,这倒有点儿稀奇。常听说鸟啼,猿啼,却不知人也会啼!说书唱戏,提到女流,更是喜用“啼哭”二字。男子,英雄好汉,如关云长、鲁智深,恐怕不会是啼吧?因此我疑心这“啼”有曲折宛转、带有某种声调(腔儿)的哭,不知是否?
哭是人生一大“感情活动”,一生从未哭过的人怕是没有。悲欢离合,顺逆穷通,可歌可泣的事正多,谁能免此?我们中华先民古哲,对哭的体会不浅,方有这么多词语来表达——而我之所知所述,也不过习见的一小部分罢了。
23.文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呱呱(gū)而啼
B. 抽抽噎噎(yī)
C. 潸(shān)然泪下
D. 雨(yù)雪霏霏
24. 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引用的《红楼梦》选段中说“里外男女上下”“都忙忙接声嚎哭”,作者周汝昌更倾向于使用“嚎哭”还是“号哭”,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4分)
(2)链接材料:“……我这个样儿,只妆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厉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周汝昌先生认为:“‘抽抽噎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过,可惜被高鹗等俗士妄改为‘抽抽嗒嗒’了,那神情气味便立刻不与原来的相同了。” 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分析周汝昌先生这样说的理由(5分)
23. B(3分)
24. (1)(4分)
周汝昌更倾向于使用“嚎哭”。古语中,号是干哭,是哭得泪尽悲痛至极的情形。嚎,虽然声音比号要强烈,但是有声而无悲之哭(2分)。文中“里外男女上下”并不是真为秦可卿丧亡而悲伤,只是看见凤姐出声,都假装嚎哭状。(2分)
(2)(5分)
评分要点:“抽抽噎噎”与“抽抽嗒嗒”的不同点(2分)
结合《红楼梦》链接材料分析“抽抽噎噎”对于塑造林黛玉形象的作用,分析周汝昌先生认为“抽抽噎噎”更合适的理由。(3分)
答案示例:
抽抽噎噎:有哽咽、呜咽之意,描写出黛玉因悲伤难受而说不出话的状态。“抽抽噎噎”与“抽抽嗒嗒”的不同在于:“抽抽噎噎”表现了人物情绪郁结,难以名状的痛苦。而“抽抽嗒嗒”表现的情感相对更为直白。“抽抽噎噎”是无声的流泪,而“抽抽嗒嗒”是小声的啜泣。“抽抽噎噎”语言典雅,“抽抽嗒嗒”则语言俚俗浅易。“抽抽噎噎”比“抽抽嗒嗒”更能表现人物伤情之深。“抽抽噎噎”表现了黛玉面对宝玉被父亲暴打心痛欲绝,但听到宝玉强忍疼痛安慰自己,黛玉一时百感交集,同情、忧伤又为宝玉的痴心而暗暗欣慰的复杂感情,符合黛玉内向、多思、敏感、痴情的形象,体现林黛玉身体怯弱不胜、性格内向敏感自尊的特征,而使用“抽抽嗒嗒”则无此效果。因此周汝昌先生认为“抽抽噎噎”这一用法更适于塑造黛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