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便(邀请)回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B:(虽然)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林嗣环《口技》) C:牡丹之爱,(应当)多应者。(周敦颐《爱莲说》) D:其受之天也,(胜过)于材人远矣。(王安石《伤仲永》)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项链》——莫泊桑——法国 B:《珠宝》——契诃夫——俄国 C:《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D:《口技》——林嗣环——明末清初

撤屏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嗣环《口技》

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而已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宾客大宴(适逢) B.两战战(大腿)

C.宾客少舒(神情) D.不能其一处也(说出)

7.翻译划线句子: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3分)

答:

8.本文首尾均交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有何作用?(4分)

答:

6. (3分)C

7. (3分)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8. (4分)课文首尾两次交待表演者道具简单,前后呼应(2分),从侧面(如答“反衬”也可)突出了口技表演者的表演技艺之高超(2分)。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9. 以上语段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代的林嗣环。(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一端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描写口技艺人的摹声由细弱至洪大,由简单至混杂。

B.第①段描写宾客信以为真的失态场面,表现其对表演的由衷赞叹。

C.第②段虽无一字描写口技艺人的摹声表演,却令读者久久回味.

D.选文完整地展现了口技表演“静——动——静”的变化过程。

9.口技(1分)清(1分)

10.即使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3分  关键字:虽、其、端)

11.C(3分)

【甲】口技

林嗣环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口技

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中力拉崩倒之声(    )

(2)不能其一处(    )

(3)一药囊(    )

(4)闻帘钩复动(    )

2.把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

中同样使用了侧面描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总括不及一一描摹的声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青年女

子表演口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口技表演者____________。

1.  (1)夹杂 (2)说出 (3)携带 (4)不久,一会儿 

2.  (1)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双手,每只手有上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

      音)。

(2)有来请她治病的人,这个女子不能自己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 

3.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

     窃窃语,莫敢咳 

4.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5.  高超的技艺

课文内容默写。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韩愈《马说》)

②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闻雁》)

③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林嗣环《口技》)

⑤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⑥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略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__________________。(林嗣环《口技》)

不能名其一处也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作者和篇名不翻译)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林嗣环《口技》)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邰忌讽齐王纳谏》)

(1)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双(只)手,每双(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2)庭院中(月色)看起来好像积满水一样澄澈透明,水里面藻、荇等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和柏的影子。

(3)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 “我跟徐公相比谁更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林嗣环《口技》)

11.对上面文章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B.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D.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2.对文章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名字,称呼 B. 有名

C. 占有 D. 说出

11.C

12.D

【解析】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这句话的含义是“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这段话可以先依据顶针的手法来断,“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人有百口口有百舌”;再依据句式的对称整齐来断,“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与“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不能名其一处”,从语法上来看,“名”前有情态动词,后有代词,故“名”应为动词,排除AB两项;再根据对称的原则找出该句对应的句子“不能指其一端”,“名”对应的是“指”,“名”应解释为“说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