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我( )(3)是亦不可以乎(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3.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端没有立即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说起,这样使要论述的问题更通俗易懂,为下文议论正题作好铺垫。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是人皆有“是心”的表现。

C.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对本文“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

D.文章多次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鱼与熊掌对比,“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欲莫甚于生”者对比、“行道之人”与“乞人”对比、“向”和今对比。

1. (1)什么好处 (2)通“德”,感激  (3)停止
2.  (1)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 D        “行道之人”与“乞人”都是“不受嗟来之食”的人,不是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之 蹴 辩 已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

2.举例  义  生 

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

丽水中考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行道之人受( )⑵妻妾之( ) ⑶所识穷乏者我与(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箪之不能尽其材。

B.万钟于我何焉。 既冠。

C.今为宫室之为之。 吾妻之我者。

D.是亦不可以乎。 死而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呢?

1.⑴(不)⑵(侍奉) ⑶(通“德”,感激)

2. D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万种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的人”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行道之人受( )⑵妻妾之( ) ⑶所识穷乏者我与(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箪之不能尽其材。

B.万钟于我何焉。 既冠。

C.今为宫室之为之。 吾妻之我者。

D.是亦不可以乎。 死而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呢?

1.⑴不⑵侍奉⑶“得”通“德”,感激

2.D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万种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的人”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一食 (2) 尔而与之(3) 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4) 是亦不可以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17.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论据(2分)

1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1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一食 盛饭用的圆竹器  尔而与之用脚踢;踢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 通“德”感激 是亦不可以乎停止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17.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答对两点就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句子中加点词。(4分)

尔而与之:___________。 ⑵万钟于我和焉:___________。

⑶所识穷乏者的我欤:_____________⑷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上文的观点(2分)

[5b54ef4162f1f75c.gif]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 __,乞人不屑也。

__蹴尔而与之__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蹴而与之

翻译。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满),不也是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吗?

②(洞庭湖)向北(北面)通向巫峡,向南(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③用脚(把食物)踢给他人,(即使)乞丐也不会接受。(或:把食物用脚践踏后,乞丐也不会接受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