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谓为然 信: 确实

B. 此人可见,不可屈致也。 就: 接近,趋向

C. 因人曰 屏: 命人退避

D. 将军宜枉驾之 顾 :回头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凡三往,见 陈涉立为王

B. 欲信大义天下 每自比管仲、乐毅

C. 将军岂愿见乎 忿恚尉,令辱

D. 欲信大义于天下,智术浅短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受之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亮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田野。

B. 第一段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显示诸葛亮的志向远大。

C.“卧龙”一词既赞扬了诸葛亮卓绝的才干,又显示他此时有用武之地。

D.“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提示。

1、D

2、C

3、C    诸葛亮此时没有用武之地。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
躬: 每:
惟: 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3。填空。
(1)三个臭皮匠,顶个 。
(2)徐庶进曹营, 。
(3)“卧龙”指 ,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
4.简答
(1) 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
语: 、 、 。

l亲身、亲自  常   只   拜访
    2.(1)于(2)之
    3.(1)诸葛亮(2)一言不发(3)诸葛亮    庞统
    4.(1)清高不俗,谨慎持重  (2)虽遭挫折但却雄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5.略
    6.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大意失荆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九上《隆中对》)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谓先主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将军宜枉驾顾之 元芳入门不顾

C.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将军岂愿见之乎 辍耕之垄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细读上面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话作答。(答出两点即可)

1. C

2.(诸葛亮)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对此当时没有人认同。

3①刘备处境危急,急需贤人相助;②诸葛亮是“卧龙”(可与管仲、乐毅比肩的贤人);③刘备器重、信任徐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谓先主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将军宜枉驾顾之 元芳入门不顾

C.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将军岂愿见之乎 辍耕之垄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译文:

3.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细读上面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

1.【答案】C

2.【答案】(诸葛亮)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对此当时没有人认同。

3.【答案】.①刘备处境危急,急需贤人相助;②诸葛亮是“卧龙”(可与管仲、乐毅比肩的贤人);③刘备器重、信任徐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8分)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主曰 此所战胜于朝廷

B.将军宜枉驾之 元芳入门不

C.欲信大义于天下,智术浅短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D.将军岂愿见乎 辍耕垄上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18.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细读上面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话作答。(答出两点即可)(3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bae32ae7941fb3.jpg]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d6fe7d8bf9faad92.jpg]

陈寿《隆中对》

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

躬: 每:

惟: 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3、填空。

(1)三个臭皮匠,顶个

(2)徐庶进曹营,

(3)“卧龙”指 ,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4、简答。

(1) 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语:

l、亲身、亲自     常      只           拜访

2、(1)于      (2)之

3、(1)诸葛亮    (2)一言不发       (3)诸葛亮     庞统

4、(1)清高不俗,谨慎持重     (2)虽遭挫折但却雄 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5、略

6、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大意失荆州 万事俱 备、只欠东风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0、解释加点字(4分):

①莫之 ② 枉驾 三往 ④ 遂猖蹶

2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谓信然 ②必以长安君

B.①诸葛孔明,卧龙也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

C. ①凡三往,见 ②羲之之书晚

D.①智术浅短 ②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3、上文从哪些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

20、承认、同意,   拜访 ,  总共 ,   因此 (4分)

21、C(2分)

22、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23、 崔州平、徐庶与诸葛亮交好,认可其才能;徐庶的赞语;“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建议;刘备总共去了三次。(每点1分,答对两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隆中对(节选)(13分)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者,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时人莫之 (2) 先主

(3)将军宜枉驾 (4)欲大义于天下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辍耕垄上 天子怒B.、屏人曰 未若柳絮风起

C.、每自比管仲、乐毅 受地先王D.、智术浅短 学不思则罔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1.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至少两点)(3分)

18、(1)赞许 (2) 器重、重视    (3)拜访、看望    (4)通“伸”,伸张      (4分,每处1分)

19、D   (3分)

20、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3分)

21、答案示例: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刘备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 (能够指出两点即可)(3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时人莫之也 ②先生不知何人也

B.①将军宜枉驾之 ②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孤不德量力 ②已失期

D.①遂猖蹶,至于今日 ②贤能为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谓信然 ②必以长安君

B.①诸葛孔明,卧龙也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

C.①凡三往,见 ②羲之之书晚

D.①智术浅短 ②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上文从哪些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请简要概括。

1.C

2.C

3.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4.崔州平、徐庶与诸葛亮交好,认可其才能;徐庶的赞语;“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建议;刘备总共去了三次。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九上《隆中对》)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先主曰 此所战胜于朝廷 B.将军宜枉驾之 元芳入门不

C.欲信大义于天下,智术浅短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D.将军岂愿见乎 辍耕垄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细读上面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话作答。(答出两点即可)

1. C

2.(诸葛亮)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对此当时没有人认同。

3①刘备处境危急,急需贤人相助;②诸葛亮是“卧龙”(可与管仲、乐毅比肩的贤人);③刘备器重、信任徐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