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間不辩牛马。”中“泾流”的含义是()。

A:水流 B:分支 C:部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___________ ②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

③不不枝___________ ④陶后有闻___________

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多;②洗涤;③长枝蔓;④少。

2.B(B为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其余均是结构助词)

3.不贪图富贵,不追求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等。(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4.示例:我喜爱兰花,因为它象征着纯洁,它默默地绽放,为人们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股暗香。(符合要求即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2) 不不枝.

(3) 陶后有闻. (4) 乎众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翻译: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

1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水陆草木之花.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D.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4.在文中找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互相照应的句子.(2分)

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与(1) 一句相照应; “莲, 花之君子者也”与(2) 一句相照应.

15.《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称莲是“花之君子”,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是什么样的人? (3分)

答: .

 11. (4分) (1) 多  (2) 生(长)枝蔓  (3)少/很少  (4) 应当

12. (4分) (1)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3.  (2分)  答:B

14.  (2分)  (1)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  (3分)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是具有洁身自好清高不凡不慕富贵等高尚情操的人.(意合均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代哲学家。

2、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3、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4、请用现代汉语,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

5、读了此文,对于平常人们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想法?

1、出淤泥……不妖;     香远益清。2、品德高尚 。3、略。

4、言之成理即可。

5、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⑴可爱者甚( )⑵陶后有闻( )⑶乎众矣(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3.作者写“牡丹”、“菊花”的用意是什么?

24.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1.⑵少⑶应当

22.对于莲花的爱好,和我一样的又有谁呢?  23.衬托莲花的高洁(答“对比”“衬托”也可)        24. 意思对即可。  

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

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望民之多与邻国也 B:虽,不复挺者 C:两涘渚崖之间,不牛马 D:不吾知也

下列各项中,仅有二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③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⑤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⑥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⑦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⑧及以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

.写出下段文字内容蕴含的道理 (2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

【答案】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应该谦虚。(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不难,能准确翻译出来,即可得出寓意。本文段指河伯自以为自己很大,“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了见到大海后才发出感叹“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由此可得出本文的寓意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语言实践(4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

请根据以上内容,写出它蕴含的道理:。

【答案】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应该谦虚。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能正确翻译全文。其次要注意几个重要的情节。一是河伯没看到大海时的沾沾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二是看到大海后的感叹和自愧不如。综合起来即可得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寓意。

考点: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