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诫子书》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非无以成学 志: (2)春为月 为:

(3)尝东方 极: (4)豹往到邺,长老 会:

(5)年与时,意与日去 驰: (6)引水灌民田 河:

2.翻译下面句子。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安可为俗士道哉!

(4)以精力自致者。

3.找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缚者曷为者也?

B.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C.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D.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1.(1)立志    (2)是    (3)穷尽    (4)会集

(5)消失,逝去    (6)黄河 

2.(1)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4)是他自己勤学苦练取得的。   

3.C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作者从学习(治学)和做人(修身)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待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深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

(西晋)羊祜《戒子》

1解释加点词语。

①非宁静无以远 ②年与时

③闻人之④无听誉之语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②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3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4谈一谈读了乙文后,你有哪些启示?

1①达到        ②疾行,指迅速逝去。       ③过失,错误        ④诋毁

2①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恭敬是修养品德的开始,谨慎是做事为人的基础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示例:做人要以德为先。首先做自已,真真正正做人,真诚真心真情待人,不论是做事还是交流,都要以诚信为先,守信承诺,这才活的踏实,才活得开心。(言之成理即可)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淫慢则不能 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怎样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1. 励:振奋    险:轻薄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1)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远(    )

(2)险躁则不能性(    )

(3)年时驰(    )

(4)成枯落(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1)达到 (2)修养 (3)随同 (4)于是 

2.(1)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2)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 

4.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1.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

对偶句: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示例:我认为这组对偶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所以我喜欢。

2.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险躁。(用原文词语填空)

诫子书

诸葛亮

夫①君子之行②,静以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④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⑦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夫:发语词。②行:操守、品行。③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④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⑤淫慢:放纵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⑦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⑧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君/子之行 B. 意/与日去

C. 多不/接世 D. 将复何/及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修( ) (2)意( )

3.翻译下面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诸葛亮在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时,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紧扣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

5. 文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常被人们引用来激励自己“志当存高远”,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

1.C   

2 (1)修养     (2)意志        

3 .翻译: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确立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养成高尚的品行,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要注意时时保持自己的人格。(2分)

5.在当今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淡泊名利,坚守理想依然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前提条件。(2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君子之行(        )

(2)俭养德(        )

(3)非学无以广才(        )

(4)慢则不能励精(        )

(5)年与时(        )

(6)意与去(        )

 (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3)使……广博,增长 

(4)放纵 

(5)疾行,指迅速逝去 

(6)岁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1)如果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有明确的志向,如果没有一种宁静的心态,就不能达到一种高远的目标。(3分)

(2)追求享乐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奋发向上,性情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3分)

(3)年华随着时间而流逝,意志被时间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叶,这样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2分)


解析:

(关键词和采分点)

(1)非……无以:如果不能……就不能   致远:达到高远(的目标)

(2)根据古文对举关系的特点来翻译

(3)接世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夹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心有静,行有度,学有长。——合肥市第八中学学风

请以“宁静致远”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

宁静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题记 

手表丢失了该如何寻找?翻箱倒柜、盲目追求,只能一无所获;保持安静、倾听滴答,便可轻易寻得。其实这件小事何尝不是透露了人生的智慧?一味盲目追逐不停下来思考,不去营造心灵宁静的后花园,便难以寻得人生的真谛。 

当步履匆匆取代了闲庭信步,我们还如何看到凌晨四点钟未眠的海棠花?当车水马龙取代了小楫轻舟,我们还如何渡进梦中的芙蓉浦?朋友啊,你盲目追逐的是繁华喧嚣的街市,还是纸醉金迷的霓虹?你心灵宁静的后花园是否已经荒芜?寻一片宁静吧!且听风吟,去寻求人生的真谛。 

他曾一袭白衣在公主宴席上惊绝四座,他也曾官至右丞福禄双得,但在囿居于禅寺里的那段宁静时光,他方才找到心灵的栖宿。“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使他真正于宁静中找到了心的入口,“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使他获得了心的淡泊。常建正是在慢下脚步的宁静思索中悟得禅意,在淡泊中明志,在宁静中致远。 

或许我们说身不由己,当然不如他隐居空门。但即使生活在喧闹的都市,心灵依旧可保持宁静。譬如去书中轻抚前人留下的琴弦。 

何不跟着林逋去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美?何不随着张先去探寻“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静谧?何不撷一朵“蝶恋花”,走一趟“踏莎行”,赏一轮“西江月”,拂一缕“浣溪纱”?在每一个落花的季节,在每一个有藻荇的湖畔,在每一个落日的搂头,轻抚前人留下的琴弦,独坐一室,有茗相伴,虽是暂时的逃遁,心灵又何尝不是淡泊而宁静的? 

朋友啊,不要盲目追逐了!宁静致远,为心灵营造一片宁静的后花园,方可悟得人生之真谛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我们的心平静下来时便可清晰地听到那“手表”的走动声了——滴答,滴答,滴答——

【解析】

试题分析:宁静致远是一种崇高的心灵境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能宁静高远,哪怕身处再偏僻的地方,也不会觉得这样的地方偏僻,孤寂。这一点对于现代人尤其难得。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倘若把握不了自己,骄横轻狂;喧嚣鼓噪,别人见了唯恐避之不及;结果只能是累了别人害了自己。

道家葛洪曾说过:“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杂务缠身,与其;紧张烦恼,倒不如让自己宁静下来。宁静可以沉淀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滤尽浅薄、粗俗等杂质,可以避免许多轻率、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它不但为你带来心灵的滋养,更能让你享受生活的安宁。所以,摒弃浮躁,忍耐寂寞,保持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乃至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