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两组______。
A:重蹈复辙 疏忽大意 坦荡如底 斟酌 B:君子顾穷 不无裨益 迫在眉睫 贮存 C:不屑置辩 惩前毖后 罄竹难书 造诣 D:孤陋寡闻 纷至踏来 好高鹜远 枢纽 E:恍然大悟 千里迢迢 日月如梭 酷爱
寓言故事《何不秉烛》中讲到,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
旷曰:“暮,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
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
A:事物的矛盾是相互对立的 B: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依据 C: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音汉互写。
坦荡如dǐ( ) 强聒( )不舍 笃 ( ) 信 面面厮qù ( )
略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融恰 挑衅 大名鼎鼎 顶礼莫拜 B:阑珊 秉烛 无用赘言 坦荡如底 C:伟岸 秀颀 纵横绝荡 浮想联编 D:澎湃 淅沥 潜滋暗长 瘦骨嶙峋
选出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妙手偶得 ②、坦荡如砥 ③、嘎然而止 ④、义愤填膺 B:①、不屑置变 ②、夙夜忧叹 ③、攘除奸凶 ④、与日俱增 C:①、嗟来之食 ②、望文生义 ③、匠心独运 ④、张冠李戴 D:①、惨绝人寰 ②、相形见拙 ③、尖嘴猴腮 ④、意兴阑珊
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休憩 箫索 暗然失色 张皇失措 B:震摄 急躁 坦荡如底 语无论次 C:嗫嚅 书籍 销声匿迹 磕磕绊绊 D:修茸 苍桑 成仁之美 死心塌地
下列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视眈眈:老虎凶狠地注视着。形容冷酷而恶狠狠地注视着。 B: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C:毋庸赘言:无须说多余的话。 D: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修改下面的一个病句
已是半夜时分,上海这座不夜城依然是灯火阑珊,外滩一线,依然车流如织。
改“阑珊”为“通明”
解析:
“灯火阑珊”是灯火稀少的意思,与语境不合。
阅读《师旷劝学》,完成11~13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1.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分)
答:
1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3分)
答: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中的词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1.“暮”为时间晚了,迟了的意思。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3分,意思对即可)
12.“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3分,意思对即可)
13. 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4分,意思对,2分,内容具体,2分)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了,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走路)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晋平公说:“讲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