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这两种
“乐”有什么不同?
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 乐”而乐,是众人之乐。
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
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1)迁客骚人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仁人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物喜,以己悲。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3)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
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从作者对“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两类人的态度看,他持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感
情?
作者认为人应该寄情山水,让优美的风景来净化身心,陶冶性情,体现了他鄙弃名利的
思想感情。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写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分析。
示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一句,从视觉上写水的青绿颜色和澄澈、透明;“好鸟
相鸣,嘤嘤成韵”一句,则从听觉上写鸟的鸣叫和谐动听。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人的感官,
加深印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准备在台北举办“富春江风情——浙台摄影家作品联展”,作为带给台
湾同胞的新年礼物,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假如你是浙江的一位摄影家,你的作品已获准参展,你将选择表现富春江哪些方面的
内容的作品参展呢?请至少写出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
(2)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富春江的优美景色,南朝吴均说“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唐朝韦庄称“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轼誉“三吴行尽千
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元代吴桓赞“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请你写一段解
说词,介绍富春江的风景。
(1)示例:富春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俗、传统手工艺品等。
(2)示例:富春江以水色佳丽著称于世,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富春江江
水清澈碧绿,两岸山色青翠秀丽,在山水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如“双塔凌
云”“子胥野渡”“七里扬帆”等。富春江景色宜人,是寻古探幽的好去处。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书信,但不是对事物的叙述,而是述说行旅所见,描绘 奇山异水。 B:“千丈见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的深邃澄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 C:文章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表现山中的热 闹景象。 D:本文描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沿途所见,历历如画,读来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阅读“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回答问题。
7.句首“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8.选文中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9.选文第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
10.作者列举罗马圣彼得和巴黎圣母教堂两座建筑物有什么作用?
11.谈谈你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
运用学问”这句话的理解。
7.过渡(承上启下)。
8. 肥皂泡:形容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无掠影,肤浅,瞬起瞬灭,一触即破。探照灯:形
容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有深度,有广度。
9.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10.论证了“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智慧更为重要”的观点。
11.作者在指出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同时,强调了智慧更加重要,强调智慧对
于学问的把握、辨析和实践,只有这样,两者才能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相互促进,相
得益彰。
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却描绘出了一个与世隔绝
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
一是表达对__社会的不满。二是寄托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
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中。
文章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描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