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总统遇刺身亡后,惠特曼写了一首著名的悼诗()。
A:《父亲,赶快从田地里上来》 B:《敲呀!敲呀!敲呀!》 C:《大路之歌》 D:《啊,船长,我的船长吆!》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B:共同的鉴赏能力与搏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 C: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D: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奈烦的。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具增。 B:船长本已不奈烦我父亲那番谈话。 C:已经够倒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可就热闹了。 D: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片段.完成11—13题。(9分)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限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②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③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④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⑤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⑥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⑦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⑧父亲赶紧走去……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⑨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⑩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⑪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时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
来。”
⑫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10.克拉丽丝认出于勒之后,为什么会“哆嗦”?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作简要分析。(4分)
▲
11.上文从“我”的观察角度描写于勒,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
1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终于”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2分)
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
10.(3分)①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这是发财之梦突然破灭之后,克拉丽丝沮丧和痛苦到极点的本能反应。②克拉丽丝十分害怕于勒又要回来“吃”他们了,不堪设想的后果,让她恐惧得直“哆嗦”。
11.(2分)①从一个小孩子的观察角度描述于勒,显得十分客观,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②从“我”的角度观察于勒,表现出“我”对于勒的同情。“端详”一词表明,“我”对于勒的观察是仔细的,因为“我”已经知道于勒可能就是自己的叔叔;“我”用心观察于勒,发现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12.(4分)①菲利普为了不被船长发现他的用意,更害怕船长知道他和于勒的关系,只得东拉两扯,但又急于想转入正题,“终于”含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急迫,从中表现出他的虚伪与无情。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片段,完成12~14小题。(14分)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②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③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④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⑤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⑥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⑦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⑧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⑨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⑩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⑾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⑿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12.克拉丽丝认出于勒之后,为什么会“哆嗦”?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作简要分析。(4分)
13.第⑥自然段加横线的语句,从“我”的观察角度描写于勒,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4.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终于”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6分)
①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鲁迅《故乡》)
12.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这是发财之梦突然破灭之后,克拉丽丝沮丧和痛苦到极点的本能反应。克拉丽丝十分害怕于勒又要回来“吃”他们了,不堪设想的后果,让她恐惧得直“哆嗦”。(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①从一个小孩子的观察角度描述于勒,显得十分客观,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②“我”观察得仔细、用心,流露出“我”对于勒的同情。(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①菲利普为了不被船长发现他的用意,更害怕船长知道他和于勒的关系,只得东拉两扯,但又急于想转入正题,“终于”含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急迫,从中表现出他的虚伪与无情。②闰士见了“我”满心欢喜,很多的话欲言又止。但是,生活的“凄凉”和彼此身份的差异使他感受到了与“我”的隔膜,对“我”的称呼最终变成了“老爷”。“终于”表现了他内心犹豫、矛盾、挣扎的情感变化过程,充满了无奈和悲哀。(6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8~14题。(20分)
《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①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
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②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③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④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⑤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⑥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⑦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⑧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⑨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⑩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11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12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3我给了他十个铜予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14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15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16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17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18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9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8.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有同学即兴拟好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结合文意对出下
联。(3分)
上联:十年思盼,远在天涯,手足好像摇钱树
下联:
9.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排列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4分)
10.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1.我的父亲弄清穷水手就是于勒后,从父母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12.文中的两处“狼狈”各是什么意思?(2分)
1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14.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那么主人公是于勒吗?为什么?(2分)
8.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似陌路人
9.不可以。从排列顺序分析,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并在“叔叔”前加一“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同情和对父母亲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讥讽意味的心里话。
10.语言描写。通过船长的话,确定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推动下文情节发展。
11.势利、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
12.第一个“狼狈”:指父亲知道真相后受窘的样子。
第二个“狼狈”:指于勒穷困到了极点。
13.菲利普一家在一条船上巧遇卖牡蛎的于勒,躲避于勒,避免相认。
14.主人公不是于勒。因为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匦菲利普夫妇
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东城区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节选),完成第16—19题。(共14分)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②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③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④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⑤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⑥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⑦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⑧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⑨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尓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⑩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11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12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13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14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15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16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17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18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9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20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21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22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23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24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25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6.选文第11段中加点的“他们”指的是谁?这与下文“我”母亲说的哪一句话相照应?(3分)
答:
17.阅读第19 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3分)
答:
1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24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2分)
答:
19.选文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性格特点。请举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6分)
答:
16.答案:“他们”指的是女儿、女婿;这与下文“我”母亲说的“应该把孩子们领开”相照应。
(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17.答案:因为“我”发自内心地同情于勒叔叔,但迫于父母的态度,只好用这种方式给予叔叔一点帮助。
(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18.答案: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气氛,衬托出“我们”发财梦破灭后的沮丧和失落。
(共2分。“作用”共2点,每点1分)
19.答案示例:当菲利普意外看见已变得一贫如洗的于勒时,“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于勒认出自己。“瞪着眼看了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发现真相。这些动作描写,加上“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的神态描写以及“低声”和妻子说的一番话,层次分明而又鲜活生动地表现出菲利普的震惊、恐慌、失魂落魄。
(共6分。举例1分,分析2分,“心理活动或性格特点”1分,语言表达2分)
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
“母亲节”刚过,“父亲节”又到。今年的6月20日是父亲节,初三(2)班的同学们准备在这天晚上8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父亲节”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在黑板上写出一条关于父爱的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说“母亲的爱是那清凉的风,母亲的爱是那遮雨的伞”;那父亲的爱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触写出来(根据上下句相关意思补写句子)。
父亲的爱是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的爱是那湛蓝的海。
3.请你就子女的教育问题向父亲提出两条建议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父爱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感,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
2.示例:父亲的爱是那巍峨的山。
3.①尊重子女,平等相待;②多关心鼓励,少批评责骂;③父亲以身作则,孩子学有榜样;④多与子女一起游玩,增进沟通交流。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片段,完成1—3题。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时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1.克拉丽丝认出于勒之后,为什么会“哆嗦”?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作简要分析。
2.上文从“我”的观察角度描写于勒,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终于”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①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故乡》)
1.①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这是发财之梦突然破灭之后,克拉丽丝沮丧和痛苦到极点的本能反应。②克拉丽丝十分害怕于勒又要回来“吃”他们了,不堪设想的后果,让她恐惧得直“哆嗦”。
2.①从一个小孩子的观察角度描述于勒,显得十分客观,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②从“我”的角度观察于勒,表现出“我”对于勒的同情。“端详”一词表明,“我”对于勒的观察是仔细的,因为“我”已经知道于勒可能就是自己的叔叔;“我”用心观察于勒,发现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3.①菲利普为了不被船长发现他的用意,更害怕船长知道他和于勒的关系,只得东拉两扯,但又急于想转入正题,“终于”含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急迫,从中表现出他的虚伪与无情。②闰士见了“我”满心欢喜,很多的话欲言又止。但是,生活的“凄凉”和彼此身份的差异使他感受到了与“我”的隔膜,对“我”的称呼最终变成了“老爷”。“终于”表现了他内心犹豫、矛盾、挣扎的情感变化过程,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未与邮包结缘之前,我就读过那山。那山的高度是跑乡邮的父亲丈量给我的,数据是父亲那大脚底的层层厚茧;那山的风采是跑乡邮的父亲描绘给我的,秀色是父亲口中的滔滔不绝……
我是在仰视中阅读那山的。跑乡邮的父亲说,这种方式注定你永远读不透那山。于是我默然接过父亲递来的邮包,在父亲苍老的伫望目送中攀援那山,在父亲无言的祝愿中展读那山……
如今,我能背起邮包对那山进行俯读。我用坦然和自信诵读那山的所有内涵,我用淡泊和平静感受那山的所有博大。而跑了一辈子乡邮路的父亲却笑着对我说,是你先读懂了自己,然后你才读懂了大山。
短文多处用到了“读”和与之有关的词语,如“阅读”“展读”“俯读”“诵读”等,请结合语境,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
①我是在仰视中阅读那山的
②在父亲无言的祝愿中展读那山
③我能背起邮包对那山进行俯读
④我用坦然和自信诵读那山的所有内涵
⑤是你先读懂了自己,然后你才读懂了那山
细读全文,体会一下文中的“山”比喻什么,那“山的高度”“数据”“山的风采”“秀色”又是代指什么呢?
1山:
2山的高度、数据:
3山的风采、秀色:
第二段中“这种方式”是指 即
“我用坦然和自信诵读那山的所有内涵”一句中“内涵”的含义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含标点不超过15宇)
【小题】1一般认识、了解2全面了解、体会3深入了解、品味4全面深刻地了解、认识、体会、品味5真正了解
【小题】1“跑乡邮”这一职业 2 “跑乡邮”的艰辛3“跑乡邮”的光荣
【小题】在仰视中阅读那山;在仰慕中只作一般的了解、认识
【小题】那山的高度、数据、风采和秀色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