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异密嗜酒者不能掌管队伍;卫士嗜酒者将遭受严惩]是()的箴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慕荣利( )
(2)性嗜酒( )
(3)既醉而退( )
(4)晏如也( )
2、翻译句子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五柳先生既然是“箪瓢屡空”,为什么还能做到“晏如也”呢?
4、选段中谈到读书的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
1、(1)爱慕(2)爱好,嗜好(3)已经(4)安然自若的样子
2、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3、这充分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4、答案提示:这两句分别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时所采用的两种态度和方法。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表明了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醉,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也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 这种方法体现出作者爱读书的境界,同时表现出一种学习态度,求广不求深,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广泛涉猎书籍,兼容并包有很大的意义。
阅读《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释文中加点词。
造 晏如
2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3作者为什么对五柳先生“性嗜酒”以及他喝酒的经过进行详细描写?
1.2略
3柳先生在污浊的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很多愁苦,寄情于酒,使自己得到解脱;他“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表现。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翻译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4.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
1. (1) 嗜: 喜欢 (2) 造: 往、到
2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闲言少静静 , 不慕荣利 ”
“ 环堵萧然 , 不蔽风日 ”
4.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亲旧知其如此
(3)不汲汲于富贵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好读书,不求甚解。
3.五柳先生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1(1)(处所,地方)(2)(这里指旧交,旧友)
(3)(心情急切的样子)
2(五抑先生)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3.(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竟然以宅边的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随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一旦读到会意之处.便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特别率真可爱。(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他随心而为,毫不拘束,率真放达。(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知他面对穷苦的生活环境,依然泰然处之,并不追求物质享受,十分率真。(5)“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明他读书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特别符合率真的性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2、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原文回答。
“赞曰”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4、“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5、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答:
1、①特别爱好 ②到,往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3、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性嗜酒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5、“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五柳先生传》选段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慕荣利( ) (2)性嗜酒( )
(3)既醉而退( ) (4)晏如也( )
7、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8、五柳先生既然是“箪瓢屡空”,为什么还能做到“晏如也”呢?(3分)
9、选段中谈到读书的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6、(1)爱慕(2)爱好,嗜好(3)已经(4)安然自若的样子
7、(1)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8 、这充分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9、答案提示:这两句分别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时所采用的两种态度和方法。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表明了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醉,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也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 这种方法体现出作者爱读书的境界,同时表现出一种学习态度,求广不求深,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广泛涉猎书籍,兼容并包有很大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2、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原文回答。
“赞曰”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4、“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①特别爱好 ②到,往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性嗜酒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5、“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分析两个小句子的句间的关系,选出关系不相同的项( )
A:好读书,不求甚解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14.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 嗜:喜欢,爱好。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堵:墙。
C.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白:姓白的官吏。
D.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褐:粗布衣服。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良乃入,具告沛公
B.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 秦王还柱而走
C.因以为号焉 夫夷以近
D.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亲老家贫”和“幼稚盈室”正是陶渊明决定到彭泽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B.“公田悉令吏种秫稻”一事,从侧面证实了陶渊明的确是“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C.陶渊明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陶潜写《五柳先生传》旨在表现自己追慕五柳先生,写文章自寻乐趣,忘却名利得失的志向。
17.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4分)
(2)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4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选自《游褒禅山记》)(4分)
【答案】
14.C
15.A
16.D
17.(1)曾经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得分点:自娱、颇、忘怀、终)(4分)
(2)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得分点:折腰、拳拳、去、乃)(4分)
(3)出来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些想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穷尽游洞的快乐。(得分点:既、或、其、极)(4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中的白,应该是“禀告,告诉”的意思。故答案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B都是副词,于是。A.乃:副词,于是,就。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以:介词,用;连词,表并列关系。D.之:代词,它;动词,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D“自己追慕五柳先生”说法错。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写了《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