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未尝识书具 ( ) (2)或以钱币乞之 ( )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
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事实上,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本人来看,“ ” 。(填原文)
5.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不少于100字)
1.①不曾 ②求取 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跟随
2.(1)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2)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没有上进心,不想学(意思相近即可)
5.可从不同角度谈,但要言之成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1)未尝识书具 ( ) (2)或以钱币乞之 ( )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答:
4.事实上,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本人来看,“ ” 。(填原文)(3分)
5.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不少于100字)(3分)
1.①不曾 ②求取 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跟随2.(1)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2)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没有上进心,不想学(意思相近即可)5.可从不同角度谈,但要言之成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解释下列字词。(4分)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
4、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2分)
(1)不能称( )前时之闻
(2)泯( )然众人矣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同乡的人 (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3)同“攀”,牵、拉 (4)四处拜访 (4分)
4、(1)chèn相当 (2)mǐn消失的样子 (2分)
5、(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分)
(2)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2分)
6、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2分)
阅读《伤仲永》,回答文后的问题。(9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解释划线字的意思。(2分)
(1)伤仲永( ) (2)泯然众人矣( )
11.翻译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2.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3分)
10、(1)哀伤、叹息; (2)完全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1、略 12 、略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不能称前时之闻 (2)受之天也
(3)贤于材人远矣 (4)得为众人而已耶
7.翻译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8.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6.(4分)(1)相当 (2)承受 (3)胜过,超过 (4)能够
7. (2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8.(2分)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意对即可)
<<伤仲永>>(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1分)
A.、稍稍宾客其父
B.、不能称前时之闻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未尝识书具( ) (2)邑人奇之 ( )
(3)日扳仲永 (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14、下列与“借旁近与之”中的“之”字的解释、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邑人奇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C.、忽啼求之D.、于舅家见之
1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16、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变化,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
17、假如你身边也有像方仲永这样的同学,你会怎样劝导他呢?(要求引用名言、诗句来讲道理) (2分)
12.A、稍稍︴宾客其父 B、不能︱称前时之闻
13、(1)曾经(2)认为……奇怪(3)通“攀” ,牵、引(4)完成,
14、D 12、略15、后天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及其重要的16、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解释下列字词。(4分)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
4、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2分)
(1)不能称( )前时之闻
(2)泯( )然众人矣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同乡的人 (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3)同“攀”,牵、拉 (4)四处拜访 (4分)
4、(1)chèn相当 (2)mǐn消失的样子 (2分)
5、(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分)
(2)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2分)
6、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2分)
阅读: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2、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3、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16.名句默写(8分)
(1)《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 的错误态度。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3)《赤壁赋》用比喻手法写生命之渺小的诗句是 , 。
(4)、《赤壁赋》写作者引吭高歌,诵吟古诗咏月的诗句是 , 。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解析】
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耻、卑、羞、盛、谀、蜉蝣、渺、沧海、粟、诵、窈窕。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