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中考)
聚焦“PM2.5”
①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②什么是PM2.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③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
④PM2.5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20,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PM2.5还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严重的心脏疾病。此外,PM2.5中的某些成分还会使人体产生病变,从而诱发癌症。
⑤面对越来越超标的PM2.5,在雾霾天气下我们该怎么做呢?在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近地面空气中积聚着大量有害的气溶胶粒子,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需戴口罩。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最好不要锻炼,锻炼应选择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同时也应适度减少运动量与降低运动强度。
1.结合文章第②段给“PM2.5”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M2.5”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PM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出两种治理PM2.5的具体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PM2.5是指粒径小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
2.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心脏疾病;使人体产生病变,诱发癌症。
3.逻辑顺序。
4.示例:少开汽车,公交出行;植树种草;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垃圾分类处理;不随意焚
烧物品等等。
(鄂州中考)现在,雾霾的阴影依然笼罩在人们心头,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依然让人触目惊心。下面请你参加以“远离雾霾世界,还我蓝天白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各题。
(1)请从下面几则材料中概括出两条主要信息。(每条不超过30字)
材料一:雾由水汽组成,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悬浮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水平能见度降至1公里以下的天气现象。霾是大量PM2.5等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大于1公里但小于10公里的普遍空气混浊现象。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飞灰、矿物颗粒、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各种有机气体化合物等。
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反复循环,会诱发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病、肥胖、免疫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材料二:造成空气严重污染的源头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市区扬尘的大量排放、农村露天焚烧秸秆、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等等。天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影响叠加,又加重了污染程度。
材料三:针对大气污染问题,鄂州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专项治理措施,其中包括:在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尤其是重点企业因滥排滥放造成的污染;开展环保部门综合督查试点工作,建立环保监管长效机制;自2015年5月1日起,全市行政区域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
2015年6月,又启动了省级生态城市的创建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远离雾霾世界,还我蓝天白云,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农村露天焚烧秸秆的突出问题,鄂州市政府督查室、市环保局成立了督查组深入农村展开巡查。假如你是督查组的一员,遇到一位农民老大爷正准备焚烧秸秆,你将怎么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①雾霾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②鄂州市针对大气污染问题,
采取了一系列专项治理措施。(2)示例:①绿色出行,提倡坐公交、骑自行车或步行。
②节假日不燃放烟花爆竹。③积极宣传环保理念。(3)示例:老爷爷,您好!您知道吗,
焚烧秸秆,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您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再说,我市正在创建省
级生态城市,您焚烧秸秆,还会影响我市的创建工作。请您不要烧,好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1)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 a 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b 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 c 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 d 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2)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却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吧。
(3)这样看来,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1. 在下面这些词语中各选一个填在文中a、b、c、d处。
不值一提 不可思议 精巧绝伦 与众不同
A.( ) B.( ) C.( ) D.( )
2. 文段(1)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3. 文段(1)为了论述大自然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把人类智慧与其对比。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
4.请说出文段(2)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5. 我们应怎样理解“敬畏自然”一语?
1. a.不值一提 b.精巧绝伦c.与众不同d不可思议
2、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3、①大自然能用“死”的物质创造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不能;②大自然能够使人的各个细胞相互协调,各司其职;③大自然能按美学原则制造各种事物,而人类不能。
4、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就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5、从字面上看,是既敬重又畏惧。“敬畏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都太神奇了,要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同大自然相比的。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1、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作用是什么?
。
3、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爱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这些人写几句建议的话。
。
1 、(1)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2)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3)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4)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2、1)引用。作用:引用中国的先人的话,补充说明水对于人的重要性。2)列数字。作用: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这一特点。
3、示例:我建议大家不要以喝饮料代替喝水,因为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对我们身体健康不利。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的平均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2、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中的“后者”指代什么?
3、选文指出,在研究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要注意哪些特殊情况?
4、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运用文中的物候知识来解释下面这首诗中描写的自然现象:__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1、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2、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3、研究纬度因素时要注意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研究高下差异因素时要注意逆温层的存在。
4、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沿海地区春天的来临要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要迟若干天,从而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能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
5、高下的差异能影响物候现象,由于“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所以尽管到了山下已是盛夏的五月,“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春色。(能扣住“高下差异”,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课文《看云识天气》选段,完成小题。
①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③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第②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
3、第②段与第③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这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5、文中划线字“往往”、“常常”、“一般”和“常”不能去掉,理由是什么?
1、【答案】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答案】第②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它们的共同点:都很美,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第③段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共同点: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答案】不能调换。因为第①段先说晴天云,后说雨天云,所以②③两段要照应,才显得有逻辑顺序
4、【答案】打比方(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卷云的形状,让读者更容易掌握看云识天气的知识
5、【答案】这四个词在句中都起限制的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打不碎的韧性陶瓷
①陶瓷,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材料。一万多年以前,它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然而,陶瓷的脆性一直是它的致命弱点,如果能够克服这个弱点,再加上它原有的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等非常有价值的性能,那么陶瓷材料的前途将远远超过现代的优质合金。
②可喜的是,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克服陶瓷脆性的“药方”。
③首先,从改善内部结构着手。研究表明,在陶瓷的原料中添加少量的氧化钇、氧化镁、氧化钙等粉末,经高温炼制成氧化锆陶瓷后,其中的氧化锆便生成两种晶体:立方晶体和四方晶体。当陶瓷受到外力作用时,四方晶体便变成一种单斜晶体,体积迅速“膨胀”。由于晶体的体积急速增大,进而可阻止陶瓷中原先存在的细微裂纹的扩展,陶瓷就不会破裂了。有人在氧化铝坯料中加入二氧化锆,当加入量为基体体积的15%时,陶瓷的硬度可以提高3倍,有人称之为“陶瓷钢”。
④其次,将纤维均匀地分布于陶瓷的原料中,以提高陶瓷的强度和韧性,其原理与我们在石灰中加入纸筋相类似。这是因为,将纤维加入陶瓷原料中,具有以下三大作用:纤维不易拉断,在工作时可承担大部分外加负荷,减轻陶瓷的负担,使裂纹不易产生;纤维与陶瓷体结合在一起后,具有很大的摩擦力,于是,陶瓷的韧性可以大大增加;即使陶瓷出现了细微裂纹,纤维也能将它们紧紧拉住,使裂纹不至于进一步扩展开来。
⑤第三,还在改善陶瓷表面状态方面下功夫。一般来说,陶瓷的断裂大都从表面开始,因此,改善陶瓷表面状态就犹如为防止陶瓷的破损设下了一道屏障。具体方法为:通过化学和机械抛光技术消除陶瓷的表面缺陷;对氮化硅、碳化硅等非氧化物,只要通过控制表面氧化技术,就可消除表面缺陷或使裂纹尖端变钝;通过热处理也可达到表面强化或增韧的目的。
⑥经过特殊加工的陶瓷,再也不是那种碰不得、摔不起的“瓷娃娃”了,即使把它丢在水泥地上也毫无损伤。这种打不碎的陶瓷,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一些高科技领域,如用来制造汽车、飞机、快艇的发动机和其他重要零部件。这类陶瓷材料无疑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为什么要加引号?
2.(1)写出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当陶瓷受到外力作用时”不能删去的理由。
(2)说说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两题。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借助文中知识,分析韧性陶瓷能有如此性能的原因。
韧性陶瓷制作的菜刀,硬度极强,仅次于金刚石。用它处理食物不易粘连,能切出如纸一样薄的肉片,永不需要磨刀。即使面对冷冻肉品这样难处理的食材,陶瓷菜刀也不会崩刃,在韧性方面相对于传统陶瓷有了很大进步。
1. 用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药方”这里指克服陶瓷脆性的办法。
2.(1) 如果删去画线语句就不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四方晶体变成一种单斜晶体,体积迅速“膨胀”。(2)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改善陶瓷表面比作为陶瓷的破损设下屏障,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改善陶瓷表面的状态能提高了陶瓷的强度和韧性
3.答案示例:材料中说韧性陶瓷硬度极强是因为陶瓷改善了内部结构,硬度提高了;韧性增强是因为将纤维均匀地分布于陶瓷的原料中;改善陶瓷的表面状态,提高了陶瓷的强度和韧性。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微表情是人类试图压抑或隐藏真实情感时泄露的非常短暂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它与普通表情的区别在于,微表情持续时间很短,仅为0.04~0.2秒。因此,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②由于微表情能够表达因外部压力而隐藏的真实的情绪,因此往往被视为重要的谎言识别有效线索。对研究微表情的科学家来说,开发一套微表情识别系统对开展微表情研究是非常必要的。2002年,艾克曼开发了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METT)。研究结果指出,经过METT训练过的人的微表情识别能力有明显提高。
③微表情作为谎言识别的线索一直是科研人员和媒体大众以及国防系统关注的重点,基于以往的研究发现,使用METT训练程序能在1.5小时内提高个体的微表情识别能力,成绩平均提高30%~40%。
④但是,微表情作为谎言识别线索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的确定。个体微表情的表达会受到自身撒谎动机的影响:一个人越是想掩饰自身的真实情绪,其微表情就越可能暴露他的谎言。但如果是善意的、无恶意的谎言,微表情测谎的准确性就有所下降。
⑤除了和谎言的关系之外,微表情与人类内在的情感过程紧密相关,探知微表情的内在神经机制以及微表情的识别与表达,是微表情识别系统开发的科研价值所在。
⑥在美国,针对微表情的研究已经应用到国家安全、司法系统、临床医学和政治选举等领域。在国家安全领域,有些训练有素的__分子或其他危险人物可能轻易就通过测谎仪的检测,但是通过微表情,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虚假表面下的真实意图,且因为微表情具备良好的测谎仪的特点,它在司法系统上也有着较好的应用。
1.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第②段加粗词语“往往”能否去掉?说明理由。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人们是怎样应用微表情的。
1.作比较、列数字把微表情与普通表情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微表情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2.不能。“往 往”表示常常、经常,表明微表情经常作为识别谎言的重要线索,如果去掉就 不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3作为谎言识别的线索;开发了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探知微表情的内在神经机制以及微表情的识别与表达;微表情的研究已经应用到国家安全、司法系统、临床医学和政治选举等领域。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①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 KTV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②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③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 2012年 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 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 0.1微米的超细微粒。
④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④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1.说说第①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
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3.文中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请分析其作用
4.如果你的妈妈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条建议。
1.讲述河南长垣县一家 KTV发生火灾的事情,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空气清新剂;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能删去 “或许”表示可能,这里是说即使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如果删去,就变得绝对,与实际不符 “或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列数字。(列举了中科院专家的一次检测发现,通过具体数据,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
4.建议一:少用或慎用空气清新剂,最好不用。建议二:不要长期使用同一品牌,以免产生精神依赖。建议三:选择成分提取自天然植物的较为知名的品牌。
第三绿色圈
①植物对人的生态价值=时间×绿值/距离。绿值=基础值+特异值,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或放出氧气的量为基础值,清除有害气体的能力和对人身心保健、治疗的能力为特异值。时间,是指植物对人感官起作用的时间。距离,是由人的感官主要以视觉对植物的感知分为亲密到近、中和远三个距离段。从公式中可以看出人与植物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植物越多即绿值越大、和植物的距离越亲密,植物给人的生态价值越大。
②以绿色植物对人感官的影响力、绿色植被的生成来源、植物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城市中的人为中心,我们将地球上的植被系统分为三个绿色圈。
③第一绿色圈是天然林植被系统,它是自然生成的森林植被。这一绿色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基础,它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人类要做的是减少对它的干扰。
④第二绿色圈是城市及周边的人工林植被。它具有净化空气,吸收有毒物质,吸附粉尘,分泌杀菌素,调温降噪的功能。是城市的主要生态支撑系统,它通过影响城市的小气候,人视野中的绿色比例对人产生影响,其发展受财政和城市土地面积的制约,绿化潜力有限。联合国生物圈生态组织认为城市人均绿地大于50平方米为最佳居住环境标准。在中国,要达到这一目标,还要走漫长的路。
⑤第三绿色圈是建筑本体上的绿色植被,是以私人投资为主建设和管护的人工植被。据统计,现代人一生中85%左右时间处于建筑空间中,这里的植物和人处于亲密距离。从前文的公式可知,这一区域只要增大植物使用量,即可产生三个绿色圈里面最大的生态价值,它是城市提升绿化水平的高地。第三绿色圈是与人相互作用最直接、最长期、也是最强烈区域,人只要愿意,一天可得到。
⑥三个绿色圈概念,使我们比较清晰地认知人与三个绿色圈的相互作用关系。它们各有独立作用的区域,独特及相互之间不可取代的独立价值;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交互影响,组成了地球上一个完整的植物生态系统。三个绿色圈的建立,构成了建筑中的人与大自然联系的生物廊道,恢复起人与自然的直接联系。
⑦现实的第三绿色圈建设的起点,主要是阳台。阳台是建筑物室内的外延,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互相联系的纽带,是居者呼吸新鲜空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最佳空间。打开房间,室内和建筑物外部环境相连,外部的空气通过阳台植物层的过滤、去尘、降噪、增氧、调湿、杀菌、添加负离子等生态处理后变成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关闭外部,对内开放,植物区和室内形成闭路系统,植物区在阳光作用下就象一台生态反应器一样吸入室内污浊空气,处理后,送出新鲜空气。到了夜晚,关闭室内与植物区的联系,我们将避免植物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危害。
⑧这里是一片绿洲、一个小森林、一个生态仓。在这里,人们将享受到自然的气息,阳光的温暖,绿色的围护,都市的压力得以舒缓,心灵得到充实和慰籍,接受自然的灵感与创意。植物的季节变化,能唤醒都市人内心蛰伏已久的自然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能量。
1.请根据文章的内容,选出对公式“生态价值=时间×绿值/距离”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影响植物对人的生态价值的因素有四个:时间、基础值、特异值和距离。
B.植物对人的感官作用的时间越长,它对人的生态价值越大。
C.绿色植物越多,基础值和特异值就越高,它对人的生态价值就越大。
D.绿色植物对人影响的距离越远,它对人的生态价值就越大。
2.文章②至⑤介绍“三个绿色圈”时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3.阅读文章第⑧段,结合语言特点分析其作用。
4.人们经常喜欢在办公室、卧室里摆放一些小盆栽,读文章第⑦段,请分析这种行为是否科学。
1.D.(绿色植物对人影响的距离越近,它对人的生态价值就越大。)
2.分类别、作诠释,分门别类地介绍“三个绿色圈”的概念及作用,使说明条理清楚,通俗易懂
3.用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第三绿色圈”的作用
4.到了夜晚,植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在办公室摆放是可取的,而在卧室摆放则是不科学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