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节能背后的隐患》一文,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①2008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节能灯,数量众多的含汞节能灯在寿命到期后被当作普通垃圾抛弃处理,带来污染隐患。仅2006年国内报废的含汞照明电器折合40瓦标准荧光灯就达10亿只,由于处置不当而释放到大气环境中的汞量达70-80吨。节能业绩簿上闪亮的数字背后,潜伏着鲜为人知的污染风险。
②节能灯又叫紧凑型荧光灯,因其节能高效而被视为传统白炽灯的替代品。节能灯发光效率是白炽灯的5倍,比普通白炽灯节电60%到80%,使用寿命多4倍至6倍。推广节能灯可以有效节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是节能灯灯管中含有重金属汞,一旦灯管破损,汞外露,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③尽管一只普通节能灯含汞只有0.5毫克,但是它污染环境的威力却大得惊人,可能会污染到1000升水。如果按每只节能灯平均污染1000升水来计算的话,中国每年至少有6000亿升水遭到汞污染。而如果汞侵入到土壤里的话,就会污染到植物、农作物。当1毫克汞渗入地下,可造成大约360吨的水受到污染,由此计算,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可能污染90吨至180吨水及周围土壤。当水资源遭到汞污染后,人类和其它动物饮用后将会产生慢性中毒,医学界称之为水俣病。患者手足协调失常,甚至会出现步行困难、运动障碍、弱智、听力及言语障碍、肢端麻木、感觉障碍、视野缩小等病症;重者会出现如神经错乱、思觉失调、痉挛,最后死亡。
④汞和汞化合物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人体;还可通过挥发进入大气传播,因其流动性非常强,在沉降之后,还会进一步转化,以“甲基汞”的形式在鱼类体内富集,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⑤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节能灯生产企业有近2000家,年生产节能灯24亿只,年消耗节能灯多达8亿只。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取消白炽灯,节能灯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预计在2015年左右,仅中国市场节能灯的年需求量可达20亿只左右。而这些节能灯一旦报废,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12.第③段中“中国每年至少有6000亿升水遭到汞污染”,此句中的“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3.简要说说第②段中画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14.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从几个方面说说,“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3分)
12 .不能去掉,“至少”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是从最低限度说的(1分)。强调了中国遭汞污染的水量之多,突出了汞污染水源之严重(1分)。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中国每年有6000亿升水遭到汞污染”,这样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1分)。
13.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具体准确地说明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具有高效、节能、使用寿命长的优越性(2分)。
14.答案示例:如果删去“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其一,就不一定是“废弃节能灯”“污染水及周围土壤”(或前后不连贯);其二,废弃节能灯“污染水及周围土壤”的原因也不清楚了;其三,去掉“一只”也就无法说明汞污染环境的威力大得惊人。(共3分。每个要点1分)
阅读《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②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③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④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12.麦克古尔认为人类拯救地球应采取什么行动? 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13.第③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14.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加点的词语“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 (3分)
12.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或“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示例1:少开车(1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分)。示例2:多植树(1分) ,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12分)。(提出措施1分,说明理由1分。措施不符合文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给分。)
13.列数字(1分)。如“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1分), 具体说明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的程度。(1分)
14.不能,因为“大约”表明温差是约数(1分),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明是确数1摄氏度,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答“不能,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没有具体分析给1分)
阅读说明文《祖国的宝岛——钓鱼岛》
①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台湾北部近海的guān yīn 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东海后的突出部分,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钓鱼诸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和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总面积约6.344平方公里。钓鱼诸岛周围的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
②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年可捕量达15万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海的一个渔场。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是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这个海峡港湾中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③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钓鱼诸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它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东海南部的中心地带,是外海进入中国的跳板。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钓鱼岛都是战略要地,无论是中国东出还是日本南下,钓鱼诸岛都是一个咽喉要道。它可以成为保卫我国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也可能被日本利用,阻碍我国统一,对我国东部沿海和台湾地区造成威胁。
④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在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⑤钓鱼诸岛就像一串绿宝石镶嵌在祖国的南大门上。
14、短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3分)
15、简要说明①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16、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钓鱼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请结合短文内容具体说明。(4分)
14、地理上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是台湾北部近海的guān yīn 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东海后的突出部分;明清时就在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
15、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的面积大小,说明钓鱼岛的重要性。
16、具有的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东海的一个重要渔场;是我国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是战略要地。
阅读说明文《神奇的彩色棉》,完成17-21题。(15分)
①不用染料,不用着色,你就能穿上色彩艳丽的衣服。这是变魔术吗?不,21世纪,一个新兴的产业——彩色棉产业就有这样的神奇本领。
②农村的孩子都知道,棉花的花朵是洁白的,人们收获洁白的棉花后,脱籽、纺纱,纺成了一锭锭的纱,再织成纺织物,就成了布料,如果染上色或印上花,就是美丽的衣料、窗帘、床单等等。
③而彩色棉花的棉花纤维中含有天然的彩色色素。不用印染,用彩棉织成的布就可直接做成花衣裳。彩色棉花是新的棉花品种吗?不是。彩色棉古代就有,可考证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之前。在十八九世纪,墨西哥和秘鲁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都种植有彩色棉。然而,由于彩色棉花产量低,纤维短,因此逐渐被人遗弃,以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棉花还有彩色的。
④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家,又开始对彩色棉进行研究。90年代初,美国在改造利用野生彩色棉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出多种颜色的长纤维彩色棉花,并进行了大面积种植。不久,面目一新的彩色棉纺织品及服装进入市场。随后,其他一些国家在研究中也相继取得成功。缤纷多彩的彩色棉服装,在一些城市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1994年,我国也从美国引进了一批彩色棉种子进行试种。
⑤彩色棉花不仅色彩自然柔和,而且在种植过程中不需要农药,在纺织过程中也不需要化学染料。这样,就使得产品及周围不会受到污染。美国年销售额为100亿美元的牛仔裤用料斜纹粗棉布,再也不用染色了。制成服装后,柔软舒适,永不褪色。彩色棉因没有沾染任何化学物质,不会引起皮肤病,被人们誉为“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而用彩色棉制作的服装则被称为“生态服装”或“保健服装”。
⑥我国对彩色棉的研究后来居上,使淡蓝、橘黄等8种颜色的遗传基因达到稳定状态。 1998年彩色棉种植面积一跃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产品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国,供不应求。 专家预测,在未来5年内,我国彩色棉年产量可达1.2万吨,可生产成衣2000万件,老百姓也有望穿上这种“保健服装”了。
17.本文的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3-6节主要运用什么说明顺序?(3分)
18.与普通棉相比,彩色棉具有哪些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彩色棉服装被称为“生态服装”或“保健服装”,其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第④自然段中加点的“相继”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分别说说下面两句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
(1) 在十八九世纪,墨西哥和秘鲁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都种植有彩色棉。
说明方法: 作用:
(2) 专家预测,在未来5年内,我国彩色棉年产量可达1.2万吨,可生产成衣2000万件,老百姓也有望穿上这种“保健服装”了。
说明方法: 作用:
17.人类对彩色棉的研究和应用 (2分) 时间顺序(1分)
18.种植过程中不需农药;纺织过程中不需化学染料;色彩自然柔和,永不褪色。(3分。意思相同即可。)
19.没有沾染任何化学物质,不会引起皮肤病。(2分)
20.不能删去。(1分)因为一些国家对彩色棉种植的研究是先后取得成功的,(1分)如果去掉“相继”, 时间概念就不准确了。(1分)
21.(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彩色棉古代就有。(2分)
(2)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对彩色棉的研究后来居上,彩色棉产量大。(2分)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 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个时候来说吧,几十年功夫就有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额中不同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 的历史仅仅二三百年,却已有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浦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迷雾的虞美人,特意 ,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 了新的品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节选
8.以下词语从原文抽取出来,请将它们恢复到原文的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栽培 显示 增添 培养
B.培养 栽培 增添 显示
C.显示 栽培 培养 增添
D.增添 显示 培养 栽培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3分)
A.下定义B.打比方C. 举例子D.引用说明
10. 这段文字行文眉目清楚,以设问句式起,紧接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再具体说明,这样的结构方式是( )(3分)
A. 分总关系B. 并列关系C. 总分总关系 D. 总分关系
11. 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3分)
A.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B. 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
C. 人工选择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D.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2.“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仅二三百年,却已有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是( )(3分)
A.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是有它的物质基础。
B.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
C.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有它生理上的需要。
D.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8. C 9. C 10. D 11. A 12. D
看云识天气 (11分)
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④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本段采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结构,请用||为本段文字划分层次。(2分)
2.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用原句回答)(2分)
3.第二句是紧扣天上的云 “ __________________ ”来说明的,第三句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__________ ”来说明的。 (2分)
4.本段使用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它的好处是?(3分)
5.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2分)
1: 总分总 ①||②③||④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3.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4:打比方,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5:不能,天气是短期的,气候是长期的。天气具有易变性,气候具有稳定性。今天天气怎么样?不会说今天气候怎么样。合肥的气候怎么样?表示长期的,规律性的状态。合肥的天气怎么样?表示短期的状态。气候范围大于大气。
阅读《面粉增白剂的废存之争》一文,回答12-14题。(10分)
①过氧化苯甲酰俗称“面粉增白剂”,在面粉加工过程中,小麦的糊粉层所含的类胡萝卜素要远比麦心胚乳内的含量高得多,导致色泽不佳。添加了增白剂后,可以氧化面粉中的类胡萝卜素,提高面粉的白度,使得面粉加工设备水平不再成为影响面粉色泽的唯一因素,因此可以使小麦在加工同一等级面粉方面相对提高了出粉率,这既能提高面粉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相对增加了粮食产量。与此同时,刚刚生产加工出来的面粉,需要经过“熟化”过程才能具备最佳口感。过氧化苯甲酰还是面粉加工的熟化剂,如果不添加过氧化苯甲酰,面粉的自然“熟化”过程可能需要增加十几天的时间,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②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之争已持续了20多年,一方是以卫生部为代表的“主存派”,一方是以国家粮食局为代表的“主废派”。“主存派”认为,迄今为止,医学研究没有证实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可以给人体造成明确的损害。“主废派”认为,过氧化苯甲酰毕竟属于化学品,若过量使用会影响人体健康。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禁止在糕点、饼干等食品中添加苯甲酸。过氧化苯甲酰在人体内的主要的代谢产物是苯甲酸,而糕点、饼干的主要原料正是面粉。
③研究表明,过氧化苯甲酰的面粉增白效果在80mg/kg~100mg/kg以上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国家标准限定在60mg/kg。目前国内有面粉加工企业近4万家,在消费者以面粉的“白”作为其质量评判尺度时,致使不少小型面粉加工企业悄悄提高了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含量。更有不良商人往增白剂里添加致命性更强的石灰粉来提高面粉的白度。虽然有人认为,增白剂是一只替罪羊。但即使是替罪羊,如果能去除,也是对食品安全加了一道保险。
④任何化学品的安全性都以剂量为前提,过氧化苯甲酰在一定剂量条件下,对人的皮肤、上呼吸道有确切的刺激性和致敏性。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以过氧化苯甲酰40毫克涂抹于小鼠皮肤后,存在促进恶性肿瘤发生的倾向。但是应当看到,迄今为止过氧化苯甲酰的任何危害效应,其接触剂量都远远超过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剂量。消费者选购面粉时,不应以颜色白作为评判优劣标准,选择颜色较黑的全麦面粉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12.阅读第①段,概括在面粉加工中加入增白剂的作用?(分点答,3分)
13.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⑴请说出第②段中“主存派”和“主废派”争论的焦点在哪里?(2分)
⑵第③段为什么有人将面粉增白剂称为“替罪羊”。(3分)
14.阅读本文,给你带来哪些思考?(至少说出两点,2分)
12、提高面粉的白度;相对提高小麦的出粉率;减少面粉的熟化时间(是面粉加工的熟化剂)。
13、⑴“是否安全”或“是否影响人体健康”
⑵替别人承担过错(1分)。这里指人们把超量使用增白剂和添加石灰粉等违法行为都当成了增白剂本身的过错(2分)。
14、⑴不能贪图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置人类的健康于不顾;⑵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的安全标准;⑶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考虑,应去除面粉增白剂;⑷要从自身做起,每个消费者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正确引导食品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只要两点即可)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9.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3分)
20.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分)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21. 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 段和 段之间,为什么?(3分)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22.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23.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2分)
19.(3分)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意同即可)
20.(3分)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意合即可)
21.(3分)第②③段之间(1分);这样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1分,又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诗句(1分。(意同即可)
22.(3分)D
23.(2分)更欣赏《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因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显出文章说明的中心;而《大自然的语言》没有直接显示文章说明的中心。或者:更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而且激趣,更能吸引读者;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语言平实,欠生动。(每个方面1分,更欣赏哪一个,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意同即可)
《看云识天气》(10分)
①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2、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2分)
答:
13、结合文中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日晕或月晕就意味着有风雨?(2分)
答:
14、说说下面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答:
15、本段中引用的谚语较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2、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或:本段说明了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13、结合文中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日晕或月晕就意味着有风雨?
答: 因为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而卷层云向前推移就容易形成雨层云,这些晕往往会带来风雨天气。
14、说说下面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答: 不能去掉。“大多”表限制作用,表明了一般情况下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可能”表猜测,如果去掉就变成一定会带来风雨天气,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本段中引用的谚语较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文中引用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趣味性。(如果答使文章鲜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便于记忆;是说明更简洁、准确 。任意两点也可以得全分。)
元青花之谜
①在青花瓷的家族里,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然而,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②第一个谜就是它的纹饰为什么是蓝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十分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他们带来了西域的文化。蓝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建筑。
③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过去任何一个瓷窑,其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那个时候,波斯人带来了现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艺,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有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
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④第三个谜是元青花纹饰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意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⑤第四个谜是元青花造型硕大,大件瓷器特别多,如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我能够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
⑥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正是因为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它以扑朔迷离的光泽闪烁在历史的记忆中。
12、根据文本内容填空。(3分)
作者从色调、 、 、 四个方面介绍了元代青花瓷的四大谜团。
13、第③段主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15、作者为什么说“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请整合文本信息回答。(3分)
答:
12.(1)发展(2)题材(3)造型(共3分。一点1分。)
13.将元青花比作“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并对其进行多种解释,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元青花的发展特点,使说明形象准确。(2分)
14.示例:不能删去。“应该”一词表猜测的语气,说明作者是推测朱元璋曾影响了瓷器的纹饰,删去“应该”就不严密了。(2分。)
15.示例:因为元青花受到了汉族文化、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等三种文化的影响,其纹饰的题材与汉文化关系密切,其颜色、原材料、工艺与西域的波斯文化有关,造型的硕大与蒙古文化有关。(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