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一一移动阅读

《2011年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亿分钟(相当于17个世纪)、6亿次移动阅读。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下班路上阅读。

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移动阅读从内容单一的手机报,向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上阅读方向发展。这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这标志着,让阅读“飘”起来的时代到来了。

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目前,移动阅读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电纸书可以阅读PDF、TXT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

历史上,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时让牛也出汗。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汗牛充栋”,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使得阅读“飘”了起来。

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读到精彩处,兴起时,轻点按钮,用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和他人分享阅读心得。这样,通过小小的阅读终端,便能以书会友。

正如《新民晚报》总编辑陈保平所言,移动阅读将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有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另据国际报告,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频率使用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45%。摩尔定律预示着移动阅读将汇入这样的科技潮流: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阅读体验更好,阅读量更大。可见,未来移动阅读将在手机上大有作为,“飘”起来阅读将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海量信息是把双刃剑,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移动阅读让人们买的书越来越多,加上阅读器上从一本书切换到另一本书的功能很方便,使得读者更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并且,在公交、地铁等嘈杂的环境中阅读,知识的吸收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陈保平也提出: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

15.请根据第2段文意,用简洁的语言解释“移动阅读”。(3分)

16.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移动阅读”使阅读“飘”起来的原因。(3分)

17.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第4、5段将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说明了传统阅读方式的各种劣势,和其被替代的不可避免。

②第6段中加点的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一词说明移动阅读在未来阅读中的重要地位,“可能”一词则说明对移动阅读的研究目前还比较浅显。

18.请依据文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科学地对待“移动阅读”。 (4分)

15.移动阅读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利用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阅读。(3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二点满分,意思符合即可)

16.信息量大(海量信息)、便于携带(随时阅读)、便于检索、分享,让阅读“飘”了起来。(3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7.①不是为了说明传统阅读方式被替代的不可避免,而是为了说明移动阅读的优势所在。

②“可能”一词不是说明研究比较浅显,而是科学地说明能否作为全新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性。(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18.①利用移动阅读的优势(便捷、大信息量和人性化的阅读体验方式),更积极地进行阅读。

②不能将移动阅读简单地“浅”化,阅读时需要一定的思维深度。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核辐射离我们有多远
  ①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随后引发福岛核电站爆炸,使人们产生了对核辐射的恐惧。3月16号,北京六里桥一些大超市里买盐的队伍排了将近400米。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一股抢盐的热潮,各大超市很快都无盐可买!“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以后的海盐都被污染了,不能吃”这些说法无不显示出人们对核辐射的担忧和恐慌。

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核辐射进行一些相关的了解。
  ③日常生活中的核辐射无处不在。事实上,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核电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从医院的X.光机到阳光里的紫外线,从手机、微波炉、__线到电视台广播台的信号塔,辐射无所不在,到处都是可能成为人们畏惧辐射的对象。对此不必过分担忧,只有过量的放射性照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④核辐射就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主要分为两类: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存在的各种电离辐射的照射,这种照射统称为天然本底照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和天然放射性核素,是人类接受辐射照射的主要来源。人工辐射是指与核相关的人为活动引起的对公众的照射,主要包括医疗照射、核爆炸和核动力生产。核爆炸在大气层中形成人工放射性物质,核能发电等核动力生产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被释放于环境。使环境受到广泛的污染。
  ⑤描述辐射防护剂量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等于1000微西弗。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疾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⑥放射线引起的生物效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而且存在一个阈(yù)剂量。人体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射线照射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而言,这些组织效应发生的频率随剂量而增加,其严重程度也随剂量而变化。比如男性生殖器官,一次达到0.15毫西弗的照射剂量,就可引起暂时不育,达到3.5毫西弗,就可引起永久不育。随机性效应被认为无剂量阈值,其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阈剂量的大小无关,能发生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通常由辐射引起癌的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机性效应是X.射线在低剂量率、小剂量照射时对人群的主要危害。
  ⑦核能的确清洁高效,但核泄漏则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这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造成的危害尚难估算,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件,即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的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造成的危害至今令人“谈核色变”。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殃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的694.5万居民。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人,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万儿童,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专家预计,消除此次事故造成的污染需要800年的时间。

1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1分)

答:说明对象是

17、本文③-⑥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核辐射的哪些内容?(4分)

答:

18、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生活中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手机、微波炉等物件都有一定程度的辐射,只要不过量,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B.、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疾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C.、核辐射引起的随机性生物效应的有害程度与受照阈剂量的大小有关,因而发生的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会因核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D.、截止2011年3月,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及爆炸事故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辐射事件。
19、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2分)

答:

20、文章第④、⑦段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该处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1、人类自诩为“坚如磐石”万无一失的核电站在天灾面前竟不堪一击,给世界敲响了警钟,人类如何善用核能这把双刃剑?请联系文中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16、 说明对象:核辐射

17、主要内容:③日常生活中的核辐射无处不在。

 ④核辐射主要分为两类: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⑤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⑥放射线引起的生物效应。

18、C

19、不能删去。 “一般来讲”起限制作用,说明在一般情况下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但不是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0、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对核辐射的种类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⑦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用一系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的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造成的危害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件,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21、答:核能的确清洁高效,但核泄漏则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人类应正确利用核能源,使之健康有效的发展。(能联系利与弊,正确使用作答即可。)

学会看食品的“简历”

范志红

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说明吗?怎么看懂食品说明,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首先看食品类别。说明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说明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配料表有三大看点:

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0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看多了就习惯了。

第三看营养含量。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者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四看产品重量、将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这些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或管理质量,具体意义在后面还会细致说明。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

(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

8.标题中“简历”指的是什么?取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9.根据本文提示,如果你再到超市买食品,你要看包装上的哪几大项?(3分)

10.文中划线句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8.包装上的食品说明   这个标题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食品说明称为食品的“简历”,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9.食品类别  配料表  营养素含量  产品重量、净重含量或固形物含量  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  认证标志   (3分)

10. 举例子 说明了原料排序的法规要求(或说明了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该排在最后一位),浅显易懂。(3分)

11.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或起限制作用),是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不排除有危险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则变成完全没有危险了,这与事实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分)

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4-18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⑦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⑧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4.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

A.说明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B.说明苏州园林里假山与池沼配合。

C.说明苏州园林又一个入画之景。

D.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15.这段文字中的8个句子分别从不同方面分层来说明池沼,下列对这些句子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6.本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先分后总再分D.先总后分再总

17.对文中“胸中有丘壑”一语的正确理解是( )

A.胸怀高山大谷,意思是说胸怀宽广

B.胸有成竹,信心十足

C.胸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D.虚怀若谷,非常谦虚

18.本段中运用的最主要说明方法是( )

A.分类别 B.作比较 C.摹状貌 D.打比方

14.B15.D 16.A 17.C18.A 

善用网络“水波效应”

张 铁

一条“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的微博,转发超过21万次,在2011年“十大转发微博”中位居第五;QQ推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超过600万网友在QQ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在“前网络时代”,媒体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是多对多。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水波效应”,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有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3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免费午餐”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在140字的转发中传递与扩散,“3元加3元”的同频共振,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能搅动舆论场“一池春水”的,往往是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失去双腿,“板凳妈妈”却以板凳为支架,照顾了130多个孤残儿童;大雨倾盆,“最美女孩”不顾自己被淋湿,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泛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水波传得更远,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如果不能聚拢680万粉丝,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群;如果没有微博、团购等新手段,“聚蕉行动”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魔弹式的“我说你听”,只是被动传播;而散弹式的“大家都在说”,则是主动传播。自媒体能“选择性关注”,只有与受众契合,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能否用好水波效应,考验着传播能力,体现着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主动设置议程,找到“共鸣点事件”、“公约数观点”,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而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找到“共振频率”、“相通波段”。如果只是以“要”字打头,以“应该”领跑,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更容易让人反感、招致抵触。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即便手握“金话筒”,媒体也需要让自己的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而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

9. 请说说此文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2分)

10.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为什么能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的“水波效应”(2分)

11. 文中第三节列举了微博的经典事例,你觉得有什么作用?(2分)

12. 阅读全文,结合链接材料,作为一名网络受众,你想对媒体说些什么?(3分)

材料: 2012年,一则“鲁迅作品大撤退”的不实消息,一度引起媒体广泛转载和热议。传播学研究者追根溯源后发现,媒体“标题党”们在一条网络小贴基础上的几度“创作”,是这则“乌龙”新闻风行一时的关键。而“标题党”乐此不疲的背后,是少数媒体刻意吸引眼球的“营销心理”。

1.        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善用“水波效应”。(2分)

2.       这些热点事件往往触动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网络传播方式,让热点事件传播得更远更广。(2分)

3.       作为事实论据,具体论证了水波效应具有影响大、能量大的特点。(2分)

4.       能结合文中及材料事例,围绕“希望你们积极利用网络去传播主流价值、理性思考、积极声音,尽量避免传播一些夺人眼球的不实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来谈即可。(3分)

雾霾常识知多少

⑴2013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多地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严重。1月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蓝色预警。随着影响程度的加重和范围的扩大,1月12日,中央气象台将预警从蓝色提高到最高等级黄色。这令人恐惧的雾霾天气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雾霾天出现前,在经历了大范围的低温之后,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出现了停歇。由于地面上方对流层中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状况比较稳定,夜间辐射降温效应的出现,导致了雾的产生。雾本身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天气现象,并没有污染,但是大雾形成时由于天气形势的相对稳定,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困难,越聚越多的聚集效应,形成了我国中东部大范围霾的出现。

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表示,从本质上讲,按照气象学的定义,雾和霾是有本质区别的。雾是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冷就结雾,再冷就是冷雾。一般雾的颗粒比较大,有几个或者十几个微米。而霾就不一样了,它是比较干的颗粒物,这种颗粒物是非常小的,基本上为微米量级。从研究结果来看,一般情况下,霾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物,也就是大家常说到的PM2.5,它的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微米,又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所以说,霾其实是一种污染物。

⑷在颜色上,我们常见的雾主要是由水体组成,水体在阳光或者是散射光照射下会呈偏白的颜色;而霾的颜色一般是黄色或者褐色。在城市里,雾和霾总是交织出现。

⑸我们都知道,天气系统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与净化能力,对于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来说,这种消散作用需要冷空气所带来的大风。一些污染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也会产生物理化学反应,沉降、分解,通过雨雪进入到陆面或者海洋。当大气扰动明显时,除了水平方向的运动外,还会有垂直方向的扩散,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便会被稀释。所以说,大风是突围雾霾天最有力的武器。

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认为,首先应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也就是在削减一次排放的PM2.5的同时,大力削减PM2.5的主要气态前体物SO2、NH3等的排放。

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佐忠则从城市绿化的角度给出了治理空气污染的建议:“北京市区有几百万或者上千万株树,每株树坑1平方米,就是几百万或者上千万平方米的裸露土地。大风一起就是

沙尘来源。因此,要将裸露的土地尽可能覆盖起来,让黄土不露天。”同时,要乔灌草结合,不应过分强调乔木的作用,要根据水资源特点,合理安排乔灌草比例。

⑻不过,这些人工防控的措施,如果缺少人们节能减排的帮助,收效甚微。科学家认为,我国应对空气污染的长效之策仍是节能减排。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博士__所说,每个人都是暴露在大气中的,都会是空气污染的受害者,这就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尽量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自我做起。

⑼雾霾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确有影响。敏感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若暴露在雾霾天气中,可能会加重病情,并需要住院。最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死亡。去年年底,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称,现有的空气质量造成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早死人数高达8572人。 ⑽如果避免不了在雾霾天气出行,就该考虑戴口罩。在雾霾天气下,在PM2.5非常高的时候,佩戴口罩可以阻挡一部分粒子进入体内。但是,普通口罩是不能完全挡住极其微小的PM2.5粒子的,只有N95口罩能有效阻挡它;当然,如果PM2.5浓度不高时,佩戴N95口罩则没有必要。

⑾一定的饮食应对措施,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好处。公众可以多吃清淡类食物,如含维生素或抗氧化物质多的食品。这些对于PM2.5引起体内自由基的增多、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如果PM2.5非常高的话,公众尽量不要开窗通风换气。此时,室内空气的质量非常重要,公众要讲究公共卫生,比如不要在室内吸烟,不要用污染性很大的生物燃料等。 (本文选自《气象知识》2013年第一期,有删改)

3、 雾与霾有哪些区别?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3分)

4、 文中多次出现专家、学者的观点。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5、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第⑻段引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的话,说明只要我们每个人有节能减排意识,就能避免雾霾天气的产生。

‚第⑼段列举了国际环保组织发布的报告,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雾霾污染严重。

6、 面对雾霾天气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我们该如何应对?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回答。(4分)

15. ①雾本身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天气现象,并没有污染;霾其实是一种污染物。

②雾由水汽组成,颗粒比较大;霾是比较干的颗粒物组成,颗粒非常小。

③雾呈偏白的颜色,霾的颜色一般是黄色或者褐色。

16.用具体的实例和言论,说明文中所写的关于雾霾的常识是经过科学分析和论证的,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内容的可信度。

17.⑴引用专家的话,不是为了说明我们每个人有节能减排意识,就能避免雾霾天气的产生,而是为了说明每个人都有节能减排意识对防控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⑵用列数字的方法不是为了说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雾霾污染严重,而是为了说明雾霾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确有影响。

18.污染严重时,敏感人群要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在雾霾天气戴口罩出行;多吃清淡类食物;不要开窗通风换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

①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

②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维码起源于日本,原本是Denso Wave公司为了追踪汽车零部件而设计的。

③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最多记录1850个大写字母、2710个数字或500多个汉字,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也正因如此,二维码才被称为不含电子芯片的廉价存储器。

④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

⑤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⑥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⑦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

⑧咔嚓一拍,信息自来。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⑨如今我们常见QR条形码(Quick Response,译为“快速反应”)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而这些假二维码所含的网址,最终将受害者引向恶意网站。由于二维码是由抽象的矩阵图形组成的,人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它的真伪,在加之其过于便捷,使人放松警惕,因此骗子更容易得手。

⑩除了二维码骗局,很多人也为隐私担心。去年上半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称,由于实行实名制,火车票票面上印有记录乘客信息的二维码,而随手丢弃车票,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只要用手机上网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就可以轻易读出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鉴于此,铁路部门建议乘客撕毁票面的二维码部分。

所以,对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二维码,大家还是多留个心眼儿的好。

(摘自《青年参考》电子版 有删节)

14.为什么二维码让我们又爱又恨?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4分)

15.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⑦段的表达作用。(2分)

16.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17.仔细观察下面两张火车票,先判断哪张车票使用了二维码,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一维码与二维码在外观上的不同。(3分)

AB.

14.(4分)爱:信息容量大;有“容错机制”; 读码机易辨识。恨:黑客和骗子有可乘之机;个人信息(隐私)易泄露。(写出5点给4分,写出4点给3分,以此类推)

15. (2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二维码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

16.(2分)“金钥匙”指人们可以通过二维码轻松地获取资讯。“黑钥匙”指黑客和骗子可以利用二维码轻而易举地让人们受骗。

17.(3分) B为二维码。不同:一维码是由纵向黑白条纹组成,条纹下通常有字母或数字。二维码通常为方形结构,不单由横向和纵向的条码组成,而且码区内还会有多边形的图案,二维码是点阵形式。(选择B给1分,“不同之处”意对即可)

春雨话情愁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窗外嘀嗒作响之时,人们似乎特别容易因琐事而感伤。每当天气降温、雨水落下,我们的情绪便和这天一样,阴沉起来。

②天气和心情糟糕看似没关系,其实不然。下雨往往会阴天,此时位于人们头顶正中央下方,一个叫松果体的小腺体便活跃起来。它是一个长约5-8mm,宽约3-5mm的灰红色椭圆形的豆状小体。虽然藏在大脑深处,但它对于光线的感知极其敏锐。当接受持续光照时,它就会变小,细胞活动也随之降低。一旦外界环境变暗,或者不接受阳光照射的时候,它便开始撒欢,分泌大量的松果激素,使得人体内的其他激素水平都相应降低。这些激素里,恰恰有让人情绪振奋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情绪欠佳,甚至萎靡不振。如果恰逢长期的阴雨季节,情绪的低沉便会更加明显。

③除了阳光问题,低温低压是造成我们情绪受伤的另一个原因。下雨时水蒸汽大量聚集,气压便会降低,此时,人们会需要比平时更多的氧气,有些人甚至会感到轻微的憋气。虽然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但是身体的不适,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不舒服。同时,下雨时空气流动加强,温度降低,人不愿意活动。这是由于人体的自身防御机制被启动了,低温条件下许多器官都会受损,所以大脑在处理低温信号时,就会告诉一些运动神经别太活跃了。神经对于各种信号的处理迟缓了,心情就会受到影响。

④除了生理不适造成的情绪低落,下雨导致的心理因素也是极多的。当下快节奏生活使得各种“简式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大家都想尽可能简化一切繁杂冗余,但是一下雨就会造成各种不便:准备雨具、道路湿滑、无法参加户外活动、一些计划不能实施等等。产生不便的同时,我们心理自我防御机制中“压抑机制”便会响应。我们会强迫自己去接受这些不便,强烈的压抑心理自然会催生许多负面情绪,必然会不高兴。

⑤这些是造成心情不好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些原因,但是,在临床心理学中,这一类影响都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因为这些情愁只是我们情绪上的不适,并没有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社会功能、生活功能。很多时候,随着雨过天晴就会一挥而散。但是,这样的负面情绪如果长期累积,不及时疏导,便会引发诸如“季节性抑郁症”、“恶劣天气__症”等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由于阴雨天气而引发的“气象病”。

⑥了解雨天为什么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之后,在较长的阴雨天里,大家就应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无论天气怎样,真正影响我们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时刻都能拥有一份好心情,就再也不怕这雨这风。相反,当春雨骤降的时候,可以坐下来,趁机歇歇脚,好好地去品品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好日子。

(原文有删改)

19.文章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诗句,请你说明两处诗句不能调换的两条理由。(2分)

答:

20.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中相关知识地理知识,简要分析居住在北极圈以内和南极圈以内的人特别容易受到“SAD”影响的原因。(4分)

【链接材料】

“SAD”也叫冬季抑郁症,是情绪失调的一种。简单来说,患者在春天、夏天、秋天都很正常,但是在冬天就会表现出抑郁的症状,会非常“sad”。“SAD”与阳光有很大的联系。赤道附近鲜有“SAD”发病记录,而居住在北极圈以内和南极圈的人们,由于极夜的存在,特别容易受“SAD”的影响。

答:

19.参考答案示例:①开头引用诗句的目的是引出说明内容,诗意与下文要说明的内容情绪低落与天气有关,相契合。(1分)②结尾引用的诗句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应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拥有好心情欣赏春天春风醉人,细雨润泽的美好景象。(1分)

20.参考答案示例:极夜来临,北极圈和南极圈内会连续较长时间的黑夜。(1分)这里的人们由于长时间接受不到太阳光,大脑中的松果体大量分泌松果激素,从而使得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被抑制,造成情绪萎靡不振。(2分)再加上低温,导致运动神经活跃度降低,因而人们的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得不到缓解,因此很容易受到“SAD”的影响。(1分)

我们为何“压不住火”

(1)近日,《新周刊》杂志一篇“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的封面文章,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国人“烦躁情绪”的大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愤怒”确实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常态。

(2)在一项各国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时间调查中,德国人为60秒,英国人为45秒,美国人为40秒,中国人最低,只有15秒。有数据统计,60%的开车者,都会因为等红灯、加塞等事情产生愤怒情绪,其中10%的人,甚至可被确诊为“愤怒症”。不止中国人,“压不住火”其实成了全球人的困扰。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需要接受“愤怒管理”的课程调养。到了购物旺季,国外商场甚至不得不动用愤怒管理专家来安抚那些暴脾气的客户。

(3)愤怒,确实是普通人最不善于处理的一种情绪。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伯格市的愤怒化解研究所主任道尔-金特里博士曾统计过,每人每周会发怒两次,男人发怒的强度要大一些,女人每次发怒的时间要长一些。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教授的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

(4)“向来以隐忍著称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压不住火。”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生存压力成为人们易怒的根源;第二,价值观的破碎,让人们觉得未来无法把握,而曾经教导人们“温良、忍让”的传统文化,也面临消亡;第三,自然环境的缺失,钢筋水泥的围绕,使人们越来越不安;第四,缺少朋友、缺乏沟通,让坏脾气只能通过谩骂得以宣泄。

(5)“愤怒的‘怒’字,拆开来就是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说明在你生气时,心已经成为情绪的奴隶了。”王国荣说,很多人在“气得要命”时,感觉就像是有拳头在捶打自己的胸口。事实上,当你感到愤怒时,你全身的肌肉,你的脖子后的汗毛,你的血压,你的血糖水平,你的心率,你的呼吸频率,你的肠道,甚至你手指头的温度……都会发生反应。陕西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张天布对此也表示:“人生气时,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激素分泌都会增加,严重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6)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还具有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由此,爱尔马甚至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他认为,虽然生气和长跑同样会造成人的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但长跑是血压缓慢上升且心跳加快的过程,回落过程同样缓慢,生气则是瞬间上升,身体不好的人或老人,很容易出现脑溢血、心脏病、心肌梗死,还伴有头晕、多梦、失眠、心情烦乱等。这些心理和生理的异常因素如果相互影响,会带来恶性循环,诱发疾病。

(7)除影响健康外,怒火还会使人的判断力降到零点,并严重破坏人际关系。美国杜克大学博士莱德福德·威廉姆斯花费毕生精力写出了畅销书《愤怒杀手》。他表示,负面情绪可能伤害工作和家庭关系,从而导致丧失对别人的尊重和自尊心。当我们在愤怒的情况下,会自以为是对威胁立即做出反应,“但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我们看起来无比愚蠢。”

18、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1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分)

19、从文中看,发怒对人有哪些不利影响?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0、以第二段为例,分析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一个例句并简析其作用。 (3分)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揣摩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愤怒的‘怒’字,拆开来就是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说明在你生气时,心已经成为情绪的奴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发怒时的感受,并提出两条制怒方面的建议。(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愤怒/发怒(1分) 逻辑顺序(1分) 19.①人生气时,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激素分泌都会增加,严重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②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还具有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③怒火还会使人的判断力降到零点,并严重破坏人际关系。(每点1分)

20.先举出例句,再写出说明方法,最后说明作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以作比较为例,将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中国人等待红灯时的忍耐时间

进行比较,说明中国人最没有耐心。(例句正确写出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

21.“奴隶”一词,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人生气的时候容易失去理智(心无法控制住情绪),导致情绪失控。(2分)

22.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1分)制怒建议:①克制自己,不要马上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克制冲动并不意味着积累愤怒,而只是说你在感到愤怒的时候应该先冷静一下。②进行选择性分析。承认自己受了委屈,并承认再与那个伤害自己的人争论也无济于事,于是决定接受这个事实,拒绝让已经发生的事情侵蚀自己的幸福感。(建议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千年极寒只是臆测

①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地球的温度虽然不断地上下波动,但始终保持在适宜人类生存的范围内。而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即将来临的冬天,欧洲地区将会出现超低温的极端天气,欧洲民众可能面临千年以来最为寒冷的冬季。

②波兰一个叫米哈伊尔·科瓦列夫斯基的科学家指出,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流向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有所减缓。它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剩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预热极地南下冷空气的效用,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

③消息一放出,引起了北京很多市民的担忧,担心这种极寒的天气会波及北京。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告诉《北京科技报》记者,波兰科学家研究的只是墨西哥湾暖流对全球局部地区的影响,对我国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拉尼娜”现象出现后,对我国中低纬度(比如沿海地区)的影响,要大于北京等内陆地区。

【甲】④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专家认为,全球的大气环流是一个系统,“拉尼娜”就像一个信号,它会带来北半球冬季的寒冷,但北京位于中纬度季风气候区,还会受到如北极环流等多种气候因素的影响,不能仅靠一个“拉尼娜”现象就作出可能出现极寒天气的判断。

【乙】⑤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的冬季气温却是逐年升高的。专家还告诉记者,如果按照北京冬季的气温变化规律,北京今年非但不会出现“极寒”,还会出现气温继续升高的现象。近50年来,北京冬季的气温平均升高了2℃,这个升温的幅度是非常大的。按照正常情况,每2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气温浮动范围应该是±0.5℃。

⑥北京出现这种冬季不断升温的情形,人为因素起了不小的作用。专家还提到,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道路不断拓宽,建筑物更加密集,被各种道路或者建筑覆盖的地面积蓄的热量逐渐增加,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北京冬季的气温也在逐渐上升。而这些人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的环流,使气温在人为和自然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升高。

【丙】⑦由此可见,“千年极寒”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倒是“暖冬”却一直没有停下它前进的脚步,如何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大自然的伤害,阻止冬季气温继续上升,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拉尼娜: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②城市热岛效应:大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具有更大吸热率和更小的热容量,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__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18.下面这段文字作为本文的材料,应该放在【甲】【乙】【丙】哪个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记载,明成化十二年正月十三,忽阴晦大风,郊坛灯烛俱灭,正在南郊郊坛举行祭祀的仪仗人员及乐官俱冻死。而从有科学的气象记录以来,北京最冷的气温是1966年2月出现的-27℃。这些证据都表明,北京确实可以非常寒冷。

答:(1)位置: (1分)

(2)理由: (2分)

19. 依据文章内容,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该地区会不会出现“千年极寒”。(4分)

西安,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与东北高,西南与西北低,呈一簸箕形状。北山山系绵延于北端,秦岭山脉横亘于南部,二者共同构成它的天然屏障。有研究表明,西安的热岛效应对最高气温的最大贡献在春季,对最低气温的最大贡献在冬季,它使得这座城市气温的增温率逐渐加大。

答:

18.(3分)

(1)【乙】

(2)示例:这段文字从事实和科学两个方面说明了北京曾经非常寒冷过。与下文对北京气温的说明相衔接,;也为下文说明北京冬季温度逐年升高提供了一个基础。

(共3分。(1)1分;(2)2分,每要点1分)

19.(4分)要点:

(1)自然因素:西安处于内陆,地理位置与北京极为相似,同属中纬度季风气候区,“拉尼娜”对其影响不大。(2)人为因素:西安和北京同为大城市,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气温,影响着大气的环流。

(共4分。每要点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