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变迁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在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勇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者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脚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第1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一一( )一( )一(沙漠)

3.第4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启示。

原因:

启示:

1.D 2.绿茵时代或青葱草原 希树草原 干矿草原 3.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降雨量和蒸发量的比例失调,降雨量少与蒸发量的趋势不可改变。 4.撒哈拉成为沙漠的原因是:(1)自然原因。由于季风雨的变化使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与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最后处于长期干旱而形成沙漠。(2)人为原因。人类对撒哈拉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了撒哈拉大草原的沙漠化。撒哈拉犬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应该强化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活的空间,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①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②“隐居森林冀龙”的意思是隐藏、居住在森林中的冀龙,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冀龙的树栖生活方式。森林中冀龙的体形娇小,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但它们是那些体形巨大的进步的鸟掌冀龙类的祖先类群。被发现的森林冀龙几乎为一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它的嘴巴尖长,眼晴很大,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消失,属于无齿的冀龙。在此之前,科学家仅仅在德国发现过一种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具有牙齿的冀龙化石,翼展约18厘米,科学家认为它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婴幼儿”。

③森林冀龙的冀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也是白堊纪最小的冀龙,比发现于热河生物群的未孵化的冀龙胚胎(冀展约27厘米)还要小。

④冀龙是生物演化史上第一个成功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曾经控制中生代天空1.6亿年之久。

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隐居森林冀龙”的特征。(2分)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第②自然段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隐居森林冀龙具有树栖生活、体形娇小、嘴巴尖长、眼晴很大、无齿、能飞翔的特征。

16.列数字(用“25厘米”“18厘米”准确地写出森林冀龙体形娇小);作比较满意形象地写出森林冀龙娇小的体形)打比方(用“婴幼儿” 生动形象地说明德国发现的冀龙更小)

17.不能。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冀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冀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冀龙发现的可能性。

什么造就了月球

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前,月球的起源有三个不同的理论,分别是“姐妹说”、“母女说”、与“掳获说”。“姐妹说”的大意是:地球与月球是分别在太阳系中形成的,不过两者相距很近,就形成了月球绕地球的关系。“母女说”则认为月球是地球“生”出来的,是原始地球自转时抛出的一大块物质,太平洋就是月球脱离地球后留下的大洞。而根据“掳获说”,月球本身是颗小行星,闯入地球引力场后,难于自拔,只好长相随左右。

第一批月球岩石标本就让科学家感到意外,其中缺乏铁、水以及其他地球上很寻常的元素,例如钠与钾。这个发现让“姐妹说”出局了,因为它无法解释这对姐妹花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月球也有与地球相似的地方,例如氧元素的同位素组成。科学家研究过陨石,发现外太空星体的同位素组成,非常有“个性”,各不相同。于是“掳获说”也出局了。

至于“母女说”倒不用月球岩石考证,行星学者早就计算过了,地球形成初期,不可能转动得那么快。原始地球显然“生”不出月球。

从月球采来的标本,颠覆了传统理论,可是月球的真实身份反而陷入谜团,行星学者难以解释。

美国亚利桑州土桑市行星学科研究所的哈特曼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个新入行的小伙子,以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的“痘疮”,热烈地参与辩论的是:月面上的坑坑疤疤是怎么形成的?是火山爆发?还是陨石形成的?哈特曼支持陨石冲撞说。阿波罗太空人在月球上实地观察,证实了他的看法。他们没有发现火山溶岩留下的迹象,陨石冲撞的遗迹却触目皆是。

他后来受到俄国学者沙佛诺夫的启发,继续发展他的理论。沙佛诺夫想象太阳系形成的时候,有许多灰尘、岩石碎片环绕着太阳,彼此反复互撞,逐渐形成比较大的天体,例如小游星。行星就是小游星互撞、融合的产物。

哈特曼与行星研究所的同事戴维斯合作,指出月球也是这样诞生的。他们推测45亿年前,有一颗游星撞上了炽热的原始地球,炸得粉碎。这颗游星的核心钻入了地球内部,它的外壳与一部分地球外壳的碎片散布的地球四周,而月球就是那些碎片融合成的。

这个理论可以说明月球上为什么没有水和比较活泼的元素,因为全都在高热中散逸了。月球上缺铁,因为小游星的铁核沉入了地心。

1974年哈特曼发表了这个理论后,立刻得到了哈佛大学天文物理学名家卡麦隆的支持。事实上,卡麦隆也与同事得到同样的结论,他的计算甚至显示:这颗撞上地球的游星比哈特曼推估的还要大,“至少与火星一样大”。

但是哈特曼与卡麦隆仍属于少数派。大多数学者不愿意相信“偶发的意外”会创造永恒的天象,直到更多的证据出现后,学界的“大气候”才显著地改变了。学者现在注意到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呈现了“暴力起源”的迹象,例如水星的地壳很薄、金星的自转方向与众不同、火星自转速度很快,以及天王星绕行太阳的轨道与其他行星轨道不在一平面上。

今天月亮起源的理论仍以碰撞说占优势,最新的计算显示:当年那颗撞击地球的游星,质量可能有火星3倍大。当年地球四周可能形成好几个“月球”,只是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的轨道中,最后脱离了地球引力圈。看来不只是月球是个意外的产物,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也是一个意外。

不过,碰撞说虽然已是主流意见,仍有一些学者表示怀疑。地质学家认为,如果月球有个炽热的起源,应该会留下一些遗迹,他们期望看到高温化学的证据。

12.关于月亮的起源主要有哪几种理论?占优势的是哪种理论?(3分)

13.月球起源的传统理论和服什么局限性?(3分)

14.联系上下文说说“大多数学者不愿相信‘偶发的意外’会创造永恒的天象,直到更多的证据出现后,学界的‘大气候’才显著地改变了。”一句中“偶发的意外”、“大气候”各是什么意思?(4分)

15.“哈特曼下行星研究所的同事戴维斯合作,指出月球也是这样诞生的。”请问“这样”是指怎样?(3分)

16.文章结尾部分说:“来不只月球是意外的产物,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也是个意外。”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说一说自己的理由。(3分)

17.在科学家的眼里,月亮是一颗行星,是一块陨石,是灰尘,是岩石的碎片……在诗人作家的眼里,月亮是嫦娥,是玉兔,是吴刚伐桂,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在你的心中也一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月亮,请你用文字描绘出来与大家分享。(3分)

12.主要有四种理论:“姐妹说”、“掳获说”、“母女说”、“碰撞说”;占优势的是“碰撞说”。

13.“姐妹说”无法解释地球和月球这对姐妹花为什么差异这么大;“掳获说”无法解释地球和月球同位素诸多相同的“共性”;“母女说”的局限性则在于:地球形成初期,不可能转动得那么快。

14.“偶发的意外”指月球是因游星撞击地球后由游星和地球外壳的碎片互撞、融合的产物。“大气候”是指学术界普遍相同的观点。

15.他们推测45亿年前,有一颗游星撞上了炽热的原始地球,炸得粉碎。这颗游星的核心钻入了地球内部,它的外壳与一部分地球外壳的碎片散布的地球四周,而月球就是那些碎片融合成的。

16.言之有理即可。

17.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

①虚拟性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京剧艺术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京剧的虚拟性表演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摸拟生活实际进行的表演。

②大幕拉开,面积不大的京剧舞台上,除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之外,再没有别的道具,只有等演员出场了,你才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知道这舞台上将要发生什么故事。演员通过虚拟性的表演,既可以呼风唤雨,也可以把白昼变为黑夜;既可以把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秒钟的心理活动延展为几十分钟;既可以展现千

军万马的战争场面,也可以在转瞬之间跨越万水千山。这种虚拟性表演,能够在有限的时空里表现不同时空的人物和事件。

③京剧演员的表演力图虚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间的行为,以打更表示时间的变化等。《武松打店》是一出武戏,说的是武松夜宿孙二娘的客店,因为误会,与孙二娘在黑夜中展开了一场搏斗。舞台上灯火通明,只摆着一张桌子,两位演员摸索着闪转腾挪、追逐厮杀,有时近在咫尺却浑然不觉,分明是灯火通

明的舞台,现众却从演员的表演中感觉到,这是一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紧张激烈的搏斗。

④需要指出的是,京剧演员的虚拟性表演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前辈艺人于连泉演《拾玉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摸拟少女喂小鸡和做针线活儿的动作,他认真观察生活中少女喂鸡的手势、眼神,反复琢磨她们做针线活儿的过程,这使他的表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当然,这种虚拟性表演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而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的

真实,演员的动作必须是舞蹈化、节奏化的。

⑤京剧的虚拟性,既给观众带来了真实的感觉,也使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

18.京剧的虚拟性表演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3分)

答:

19.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演员的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的。(4分)

【材料】

京剧有一出戏叫《秋江》,说的是一位少女求老艄公驾船帮她追赶一个人的故事,饰演老艄公的演员手里拿着一支长篙上场,接着做出靠岸、解开缆绳、推出小船等动作,在行船过程中,两位演员的身体忽高忽低,很有节奏地起伏着,舞台上两位演员无论快走还是慢行,距离绐终保持不变,直到两位演员下场。

答:

[728ee32689291c11.jpg]

 [11c30e574e31bac9.jpg]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共12分)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14.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8956a287f5c4b00.jpg]__

[7cf08153d3d29f56.jpg][333f904298f21bbc.jpg]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 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题不得超过20字)。(2分)

13.请你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准确性的词语,并简要分析该词语的作用。(2分)

“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

14.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5.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清洁工”的两个方面的含义。(3分) 

16.请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2分)

12、主要说明没有台风和闪电的严重危害。

13、不能(0.5分),“更”准确说明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不均衡程度加重,(1分)如果去掉就不符合事实,所以不能去(0.5分)。

14、列数字、做比较(1分)准确突出说明闪电的放电量巨大,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1分)。

15、(1)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1.5分)。(2)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1.5分)。

16、闪电时大气中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大理的云

①滇西大理是个风光秀丽的历史名城,苍山、洱海、蝴蝶泉、三塔……这些景观令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流连忘返。但更令人难忘的却是当地的云天景象。

②在每年“火把节”来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苍山上空会出现片片瑰丽无比的红色彩云,有如无数的火把在天际燃烧,这就是美丽壮观的“火把云”。

③“火把云”的传说与“火把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唐朝的时候,大理有六诏小国,其中以南诏最为强盛。南诏王想把其他五诏吞并,于是修建了一座松明楼,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邀请其他五位诏王前来登楼赴宴。待到酒过三巡,松明楼忽然火光四起,五位诏王全部被烧死。赕诏王的爱妃柏洁夫人得知消息,立即带队前往营救。她的救夫之心感动了上苍和百姓,天空中出现如火焰般的红云,人们手持燃烧的火把,为她照明引路。从此以后,每到这个时节的傍晚,“火把云”就会出现在天边。而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也成为大理地区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

  ④这种火焰般的云霞为什么会在“火把节”前后出现呢?这是因为农历六月下旬正是大理的雨季,傍晚时分太阳照射地面的高度角非常低,光线穿过低空水汽充沛的混浊气层后,阳光中的青、蓝、紫等短波光都被散射掉了,只剩下不容易被散射的红、橙、黄等长波光,当太阳光与云的角度适合时,天上就会出现片片鲜艳红霞。由于光束的逐渐转移和云片的不停波动,红霞便像一束束火把在天边燃烧。

⑤每当茶花盛开的时节,在苍山十九峰之一的玉局峰顶经常会出现一朵孤单的白云,时而飘向山下碧波起伏的洱海,时而又退回高耸峻峭的峰巅,宛若一位满怀忧伤的女子在寻觅探望,这就是当地神话传说中的“望夫云”了。

⑥相传南诏国有位美丽的公主爱上了苍山上的一位年轻猎人。二人不顾国王反对,逃到玉局峰结为伴侣。南诏王大怒,指使法师施展魔术,雪困苍山。公主宁肯冻死也不愿再返王宫。猎人为救爱妻,到寺庙盗取御寒的法衣,不料在返回途中被法师变成一个石螺沉入洱海之底。公主伤心而死化为一朵白云,每当白云出现在玉局峰上,狂风就会在洱海里掀起层层波涛。据说这是公主想要将湖水吹开,与化成石螺的夫君相见。

⑦“望夫云”的产生和大理的特殊地形密切相关。苍山十九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峰顶异常严寒,终年白雪皑皑,玉局峰更高达4097米,与之东西相对的洱海湖面面积为256.5平方公里。大理地区春秋两季太阳辐射强烈,洱海里的水汽不断蒸发,暖湿空气沿玉局峰向上爬升,遇到山顶的冷空气,便发生下沉运动,水汽凝成小水滴,进而形成块状白云。随着冷暖空气的强弱变化,山岭温度忽冷忽热,云块被吹得忽下忽上,呈现徘徊之状。中午和下午,大气对流最频繁,空中水汽最充沛,所以望夫云大多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同时还可能伴有阵阵大风。

⑧太阳辐射和地形地貌是形成特殊气象景观的主要原因。大理的云美妙多变、引人遐思,与大理地区特有的山水风貌、气候条件相依相存、密不可分。

(选自《百科知识》,原文有改动)

14.请仔细阅读选文②~⑦段,根据提示填空。(3分)

本文主要介绍了大理地区经常出现的云天景象“火把云”和“望夫云”,对这两种云天景象都采用了“ ——叙述传说—— ”的思路来进行介绍,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被称作

15.第⑦段“所以望夫云大多会在这个时候出现”一句中,加点词语“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6.选文第⑦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7.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火把云”的传说和“火把节”的源起都与唐朝时期南诏统一六诏的历史故事有关。

B.傍晚时分,太阳光线穿过低空气层,其中的短波光映射在天边的白云上,天边就会出现片片红霞。

C.苍山顶上的云朵呈现徘徊之状,是因为来自洱海的暖湿气流与苍山峰顶上的冷空气相遇,此强彼弱,不断变化,从而使得云朵随气流忽上忽下,飘移不止。

D.苍山高耸延绵,洱海碧波万丈,春秋日照强烈,夏季阵雨连连,这些都是大理的云之所以如此美妙多变的重要因素。

18.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古代百姓为什么会以大自然为对象创作出众多的传说故事。(2分)

14.(3分)描述现象 分析原因         逻辑顺序

15.(2分)不能删去,因为望夫云并不一定就在这个时候出现,“大多”一词更能体现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16.(2分)这里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表现苍山尤其是玉局峰的海拔高,洱海的面积大,为下文的分析说明做铺垫,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7.(2分)选B

18.(2分)古代百姓无法解释大自然当中存在的种种奇异景象,同时希望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__现实的批判寄托在大自然的事物上,所以就以大自然为对象创作出了很多传说故事。(答出一点即可给满分)

食品添加剂无处不在

①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今年毒豆芽、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等食品添加剂问题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②食品添加剂是添加到食品中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那么,为什么要在食品里加添加剂呢?因为它能让食品保存更长时间,口感更好,或制作起来更方便,成本更低。食品添加剂的运用非常广泛,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禁止使用。全球有2.5万多种食品添加剂,可以直接加到食品中的约有4000种,在日常饮食和生活中一个人每天要摄入几十种食品添加剂。

③这么多的食品添加剂侵入人体会有什么危害呢?

④拿包子与馒头里含有的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酞来说,过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酞会使面粉中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产生苯甲酸,大量食用含有苯甲酸的食品,会损害肝脏功能。奶茶、汽水和果汁这些饮料都是食品添加剂常常光顾的地方,在这些饮料的制作中,惯于使用苯甲酸钠来防腐,苯甲酸钠与饮料中的维生素C.添加剂结合时,会产生致癌物——苯,对人体造成危害。在饮料中还使用塑化剂,让饮料看起来有云雾感,看着让人觉得味道更为可口。但凡使用塑化剂的饮品都会对男性生殖系统造成危害,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此外,为保持色泽往往还会加入着色剂。这一系列的食品添加剂在馒头、果脯、果汁饮料等制作中都有使用。医学界普遍认为,过多食用含着色剂等化学物质的食品会影响儿童神经系统的冲动信号传导,导致儿童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等症状。

⑤说到儿童,一个不容忽视的食品是甜食。千万不要以为甜食的甜味都来自普通的蔗糖,许多甜腻的食品,如蜜饯、雪糕、糕点等,加入的是甜度相当于蔗糖300一500倍的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钠。糖精钠经水解后会形成有致癌威胁的环乙胺,它能破坏我们的泌尿系统,很可能导致膀胱癌。

⑥于是有网友调侃说:早起,买根加了疏松剂的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上班。中午,在食堂要一碟牛肉膏牛肉和瘦肉精火腿肠,来碗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开瓶甲醇酒,吃个硫磺馒头。晚上钻进黑心棉被,哭了。

⑦其实,我们摄入的每种食品几乎都含有有害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完全无视它已不大可能,而纯粹地敌视它也欠妥当。我们应该呼吁管理部门时刻关注食品安全,及时更新食品添加剂标准,推广、鼓励使用无害或低毒的添加剂品种,对于非法添加、过量添加的行为大力打击。因为关注食品安全就是关注生命,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5.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关注食品安全,正确对待食品添加剂。B.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C.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的主要原因和危害。D.添加剂无处不在,提倡食用绿色食品。

6.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举例子 作诠释B.作比较 举例子C.列数字 作比较D.下定义列数字

7.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并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可以直接添加到食品中使用。

B.可以适量使用塑化剂,它能让饮料更浓郁,有云雾感,更可口。

C.长期过量食用含有糖精钠的甜食容易患上膀胱癌。

D.我们鼓励适量使用无害或低毒的食品添加剂。

5、C  6、D   7、B 

阅读下列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1. 这段文字抓住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点进行说明。(2分)

22.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2分)

A. 总—分    B. 分—总     C. 空间  D. 一般到特殊

23. 文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21、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2、A

23、不能去掉。“绝”强调没有其他可能性,“好像”表明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猜测,均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这座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个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全桥结构匀称,和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中心内容是说明赵州桥的雄伟。

B.这一段文字的结构方法是总—分—总。

C.引用张嘉贞的话是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引用张鷟的话是说明桥的艺术价值高。

D.选文运用大量的数字说明,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

22.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

21. (2分)A(选文中心内容是说明赵州桥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22. (2分)不能。“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说明只是当时可算,而现在就不一定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去掉后古今都是世界最长,不符合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