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千万别折腾汉字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写成了“ ”,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事实并非如此。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5.本文是围绕以下哪一个观点展开全文的( )

A.讨论汉字繁简问题,不能忽略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

B.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C.千万别折腾汉字。

D.汉字具有形美、音美、义美的特点。

6.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这种主张”指的是( )

A.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B.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C.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7.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下列对汉字形美、义美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憾:从“心”,“感”音。意为内心感到郁闷,遗憾,抱憾,是一种心理状态。

B.武:汉代许慎认为“武”是会意字,“止戈为武”,表现了古人向往和平美好的情感。

C.旦:表示太阳将要落到地平线下,有“日暮”之意。

D.疾:病字部,中间有支箭,人被箭矢所伤即为“疾”。

5.C(A.B.D全部为分论点)

6.A (BCD均为支撑“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的理由)

7.C (旦:太阳升起之意)

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将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作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者的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5.文章从多个方面围绕中心论点进行了论证,其中第二个方面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2分)

27.简要谈谈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分)不动笔墨不读书          (评分:多写或未写原文而意思对均只得1分)

25.(2分)“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   (评分:错误不得分)

26.(2分)举例论证(例证)  比喻论证(喻证)            (评分:两项各1分)

27.(2分)提示“动笔墨”要注意的问题,避免认识偏颇或误解;使论证严密。

钱的极点(4分)

①小时候猜一道智力题,问:从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出发,无论往哪里走,都是朝向南? 答案是:北极。现在无论同谁聊天,无论从哪说起,都会很快谈到钱。钱成了当今社会的极点。

②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虽是无钱之人,却凭医疗常识,想像钱的功能是有限的,理由从人的生理结构而来。钱能买来山珍海味,可再大的富豪也只有一个胃,一个胃的容积就那么大,至多装上两三斤的食物,外加一罐扎啤,也就物满为患了。你要是愣往里揣,轻则是慢性胃炎,重了就是急性胃扩张,后者有生命危险呢。更不用说,长期的膏粱厚味,引起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等。钱能买来绫罗绸缎,可再娇美的妇人也只有一副身段,一次只能向世人展现套在身体最外层的那套衣服。

③人和动物在结构上实在是大同小异,从翩飞的蝴蝶到一只最小的蚂蚁,都有腹腔和眼睛。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而恰恰在这一面钢铁盾牌面前,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比如理想,比如亲情,比如自由……都是金钱的盲点。它们可以因了金钱而卖出,却不会因了金钱而被买进。金钱只是单向的低矮的闸门,永远无法积聚起情感的洪峰。

④造物给予人的躯体是有限的,作为补偿,造物给人以无限的精神。人的躯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很容易满足的。造物以此来制约人对物质的欲望,鼓励思想的飞翔。于是人类在有了果腹的兽肉和蔽体的树叶之后,就开始创造语言、绘画和音乐……积蓄了一代又一代的精华,于是我们有了文学,有了艺术,有了哲学的探讨和对宇宙的访问……那都是永无穷尽的奥妙啊,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会上天入地呕心沥血地寻找与提炼。

⑤我们现在是站在钱的极点上,但人们在新的一轮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回过头来仍然要皈依精神。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14.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第③自然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d7369dfcfbfaf29.gif]

匠人与大师(共7分)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__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有改动)

2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27.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甲:

乙:

28.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

29.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2分)

26.我们不应满足于敝“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若只答匠人和大师的区别不给分)

27. 甲: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答出一种即可)

乙: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断进步的道理。(一处1分,共2分)

28.画家的事例不恰当。第④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而这个论据的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意思对即可。2分)

29.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意思对即可。2分。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一14题(12分)

阅读杂谈

①阅读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如今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了各种阅读条件,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但在纷繁的阅读信息中,我们不能迷失了自己。

②我们要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来阅读。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好的书,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它们就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它就不在话下了。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就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如果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那简直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③我们要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现今,数字化阅读冲击着纸质图书阅读市场。网络成为阅读的便携选择,电子阅读器为出门旅游阅读提供了方便。特别是电子书的出现,更是掀起了数字化阅读的高潮。而有些人还是喜欢在淡淡的墨香里细细研读、慢慢品悟大师们的文字。对于电子书,首先不说辐射对身体的危害,就说我们的眼睛,面对屏幕久视肯定受不了。其次,翻阅电子书你听不到纸张翻阅时的悦耳声音,嗅不到书本所特有的淡淡墨香。最主要的是电子书不能像纸质书那样任意启阖,随意夹折,率性圈点。总之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让阅读工具和载体服务我们,适合我们,而不是追赶时髦,随波逐流。我们一旦丢弃自己的独立选择权,先进的科技产品就容易成为加速我们迷失的工具。

④我们的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 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为了考试,为了升职,为了追随时尚等等。其实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那种以为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阅读的意义在于超越世俗生活,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阅读,你狭窄的心灵会逐渐变大,变得丰富多彩,以致变成一个心灵宇宙。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1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阅读的?请简要回答。(3分)

12.阅读第③段,说说阅读纸质图书有哪些好处?(3分)

13.第四段中引用欧阳修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14.__曾说“阅读可以改变人”,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__这句话的理解。(4分)

材料1: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材料2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

[bfeab1c3deb660ab.gif]

                                                                                                                               


阅读《感恩是生命的心灵之花》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唏嘘不已。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使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障碍。

②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感恩之心日渐式微;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慈母手中线……”这类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却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

③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能够奏效的。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使他们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内容之一。

④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就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

⑤由此看来,感恩实在是不用勉强的,它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境界与素质。

⑥父母养育子女,并非“施恩图报”,父爱母爱如山高比海深。那么,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孝敬在言行上,也在心灵深处。有智者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首先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扛重任。诚哉斯言!

⑦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如此,人就异于禽兽,真正成为“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感恩,将使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如春!

15.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

17.如何理解“感恩,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这句话的内涵?(4分)

15.感恩是生命中的心灵之花。(2分)

16.首先,作者从反面入手列举现象;然后,谈论“感恩”的社会意义,由此提出观点;接着,联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阐释。(4分)

17.示例:成长的道路,充满亲情、友情,充满关爱、扶持,充满教育、帮助。因此,我们要有回馈之心、感恩之心,这样,才能演奏出动人的乐章,才能春色长驻,风光无限!(4分)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 ,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甘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进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选自《饮冰室全集》)

14.用原文填空。(3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

15.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2分)

⑴“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⑵“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16.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4fe8a7c0c645959.jpg]


阅读于丹的《宁静是一种生产力》,完成15~17题。(10分)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终于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或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5.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出论点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3分)

16.说说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17.你身边有不够“宁静”的现象吗?请举例说明,并向他们提出建议。(4分)

15.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1分);好处:引出论点,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2分)

16.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1),列举了木匠的儿子在夜里静静倾听手表的响声终于找到手表的事例证明了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1),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宁静是一种生产力这个论点(1)

17.比如:考试复习时心浮气躁(1分)。建议: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复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才能考出好成绩。(称呼1分,建议2分)

①近读王选夫妇20世纪80年代初写给两个侄女的一封家书,其中谈到他们特别欣赏那种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长年累月下来最后获得成功的人。读过之后,我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共鸣:拒绝急功近利的理念贯穿这封家书的始终。

②由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反映了他的精神生活;而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决定了他的精神状态;因此拒绝急功近利,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③那么,拒绝急功近利的精神境界从何而来呢?正如德国哲学家奥伊肯所说:“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秉赋;我们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滋润,不断净化,不断提升。我们向往的崇高境界当然不能靠上天的赐予,也不是一时灵感闪现所能带来的。从王选夫妇的这封家书中,我们顿悟:坦然拒绝急功近利的背后必然是一种崇高境界的支撑,而崇高境界是在人生历程中的艰苦奋斗与不倦跋涉中去一点一点构筑的。一个人眼界宽阔,胸襟坦荡,百折不挠,心态开放,气定神闲,取决于他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取决于他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世俗的自我反省,舍此,你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你无法抗拒庸俗化的功利__,你也无法走出急躁、浮夸、肤浅的怪圈。

④拒绝急功近利,对今天被极端物质主义裹挟下的我们,真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忠告!学界常常感叹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之庸俗,精神状态之功利,精神境界之低下,以至荣辱不辨,美丑不分,是非不清。于是我们看到,望子成龙而剥夺孩子童年欢乐的家长,梦想一夜暴富而不愿工作的“啃老族”,期盼著作等身而论文作假的知名教授,不愿坐“冷板凳”而剽窃成瘾的年轻学子:一切曾经潜滋暗长上不了台面的蝇营狗苟在潜移默化中一下子变得风生水起,肆行无忌。

⑤过于贪功求名便会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就会变得鼠目寸光,鼠目寸光就必然弄虚作假,弄虚作假最终就会身败名裂:这就是急功近利使然的内在逻辑。然而,人们要想超越急功近利,远离庸俗浅薄的困扰,保持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却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让我们记住王选夫妇在这封家书结尾处写下的那简短却更令我们怦然心动的话吧:“要力求掌握真才实学,不图虚名,要真正做到这点不太容易,特别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我们常在为此努力。”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

3.本文第③、④两段划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4.本文末句说:“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我们常在为此努力”,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准备怎样去努力?

答:

 1.拒绝急功近利,掌握真才实学,成就崇高精神境界。

2.通过王选夫妇这封家书引出论述的话题,点明作者阐述的观点。

3.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事实论证(或举例论证)

4.答题点拨:①要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理想信念;②拒绝物质__;③要有真才实学;④不图虚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