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造就了月球
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前,月球的起源有三个不同的理论,分别是“姐妹说”、“母女说”、与“掳获说”。“姐妹说”的大意是:地球与月球是分别在太阳系中形成的,不过两者相距很近,就形成了月球绕地球的关系。“母女说”则认为月球是地球“生”出来的,是原始地球自转时抛出的一大块物质,太平洋就是月球脱离地球后留下的大洞。而根据“掳获说”,月球本身是颗小行星,闯入地球引力场后,难于自拔,只好长相随左右。
第一批月球岩石标本就让科学家感到意外,其中缺乏铁、水以及其他地球上很寻常的元素,例如钠与钾。这个发现让“姐妹说”出局了,因为它无法解释这对姐妹花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月球也有与地球相似的地方,例如氧元素的同位素组成。科学家研究过陨石,发现外太空星体的同位素组成,非常有“个性”,各不相同。于是“掳获说”也出局了。
至于“母女说”倒不用月球岩石考证,行星学者早就计算过了,地球形成初期,不可能转动得那么快。原始地球显然“生”不出月球。
从月球采来的标本,颠覆了传统理论,可是月球的真实身份反而陷入谜团,行星学者难以解释。
美国亚利桑州土桑市行星学科研究所的哈特曼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个新入行的小伙子,以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的“痘疮”,热烈地参与辩论的是:月面上的坑坑疤疤是怎么形成的?是火山爆发?还是陨石形成的?哈特曼支持陨石冲撞说。阿波罗太空人在月球上实地观察,证实了他的看法。他们没有发现火山溶岩留下的迹象,陨石冲撞的遗迹却触目皆是。
他后来受到俄国学者沙佛诺夫的启发,继续发展他的理论。沙佛诺夫想象太阳系形成的时候,有许多灰尘、岩石碎片环绕着太阳,彼此反复互撞,逐渐形成比较大的天体,例如小游星。行星就是小游星互撞、融合的产物。
哈特曼与行星研究所的同事戴维斯合作,指出月球也是这样诞生的。他们推测45亿年前,有一颗游星撞上了炽热的原始地球,炸得粉碎。这颗游星的核心钻入了地球内部,它的外壳与一部分地球外壳的碎片散布的地球四周,而月球就是那些碎片融合成的。
这个理论可以说明月球上为什么没有水和比较活泼的元素,因为全都在高热中散逸了。月球上缺铁,因为小游星的铁核沉入了地心。
1974年哈特曼发表了这个理论后,立刻得到了哈佛大学天文物理学名家卡麦隆的支持。事实上,卡麦隆也与同事得到同样的结论,他的计算甚至显示:这颗撞上地球的游星比哈特曼推估的还要大,“至少与火星一样大”。
但是哈特曼与卡麦隆仍属于少数派。大多数学者不愿意相信“偶发的意外”会创造永恒的天象,直到更多的证据出现后,学界的“大气候”才显著地改变了。学者现在注意到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呈现了“暴力起源”的迹象,例如水星的地壳很薄、金星的自转方向与众不同、火星自转速度很快,以及天王星绕行太阳的轨道与其他行星轨道不在一平面上。
今天月亮起源的理论仍以碰撞说占优势,最新的计算显示:当年那颗撞击地球的游星,质量可能有火星3倍大。当年地球四周可能形成好几个“月球”,只是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的轨道中,最后脱离了地球引力圈。看来不只是月球是个意外的产物,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也是一个意外。
不过,碰撞说虽然已是主流意见,仍有一些学者表示怀疑。地质学家认为,如果月球有个炽热的起源,应该会留下一些遗迹,他们期望看到高温化学的证据。
12.关于月亮的起源主要有哪几种理论?占优势的是哪种理论?(3分)
13.月球起源的传统理论和服什么局限性?(3分)
14.联系上下文说说“大多数学者不愿相信‘偶发的意外’会创造永恒的天象,直到更多的证据出现后,学界的‘大气候’才显著地改变了。”一句中“偶发的意外”、“大气候”各是什么意思?(4分)
15.“哈特曼下行星研究所的同事戴维斯合作,指出月球也是这样诞生的。”请问“这样”是指怎样?(3分)
16.文章结尾部分说:“来不只月球是意外的产物,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也是个意外。”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说一说自己的理由。(3分)
17.在科学家的眼里,月亮是一颗行星,是一块陨石,是灰尘,是岩石的碎片……在诗人作家的眼里,月亮是嫦娥,是玉兔,是吴刚伐桂,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在你的心中也一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月亮,请你用文字描绘出来与大家分享。(3分)
题库:教案备课库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0-12-31 01:44:19
免费下载:《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1 新人教版及答案》Word试卷
什么造就了月球
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前,月球的起源有三个不同的理论,分别是“姐妹说”、“母女说”、与“掳获说”。“姐妹说”的大意是:地球与月球是分别在太阳系中形成的,不过两者相距很近,就形成了月球绕地球的关系。“母女说”则认为月球是地球“生”出来的,是原始地球自转时抛出的一大块物质,太平洋就是月球脱离地球后留下的大洞。而根据“掳获说”,月球本身是颗小行星,闯入地球引力场后,难于自拔,只好长相随左右。
第一批月球岩石标本就让科学家感到意外,其中缺乏铁、水以及其他地球上很寻常的元素,例如钠与钾。这个发现让“姐妹说”出局了,因为它无法解释这对姐妹花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月球也有与地球相似的地方,例如氧元素的同位素组成。科学家研究过陨石,发现外太空星体的同位素组成,非常有“个性”,各不相同。于是“掳获说”也出局了。
至于“母女说”倒不用月球岩石考证,行星学者早就计算过了,地球形成初期,不可能转动得那么快。原始地球显然“生”不出月球。
从月球采来的标本,颠覆了传统理论,可是月球的真实身份反而陷入谜团,行星学者难以解释。
美国亚利桑州土桑市行星学科研究所的哈特曼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个新入行的小伙子,以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的“痘疮”,热烈地参与辩论的是:月面上的坑坑疤疤是怎么形成的?是火山爆发?还是陨石形成的?哈特曼支持陨石冲撞说。阿波罗太空人在月球上实地观察,证实了他的看法。他们没有发现火山溶岩留下的迹象,陨石冲撞的遗迹却触目皆是。
他后来受到俄国学者沙佛诺夫的启发,继续发展他的理论。沙佛诺夫想象太阳系形成的时候,有许多灰尘、岩石碎片环绕着太阳,彼此反复互撞,逐渐形成比较大的天体,例如小游星。行星就是小游星互撞、融合的产物。
哈特曼与行星研究所的同事戴维斯合作,指出月球也是这样诞生的。他们推测45亿年前,有一颗游星撞上了炽热的原始地球,炸得粉碎。这颗游星的核心钻入了地球内部,它的外壳与一部分地球外壳的碎片散布的地球四周,而月球就是那些碎片融合成的。
这个理论可以说明月球上为什么没有水和比较活泼的元素,因为全都在高热中散逸了。月球上缺铁,因为小游星的铁核沉入了地心。
1974年哈特曼发表了这个理论后,立刻得到了哈佛大学天文物理学名家卡麦隆的支持。事实上,卡麦隆也与同事得到同样的结论,他的计算甚至显示:这颗撞上地球的游星比哈特曼推估的还要大,“至少与火星一样大”。
但是哈特曼与卡麦隆仍属于少数派。大多数学者不愿意相信“偶发的意外”会创造永恒的天象,直到更多的证据出现后,学界的“大气候”才显著地改变了。学者现在注意到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呈现了“暴力起源”的迹象,例如水星的地壳很薄、金星的自转方向与众不同、火星自转速度很快,以及天王星绕行太阳的轨道与其他行星轨道不在一平面上。
今天月亮起源的理论仍以碰撞说占优势,最新的计算显示:当年那颗撞击地球的游星,质量可能有火星3倍大。当年地球四周可能形成好几个“月球”,只是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的轨道中,最后脱离了地球引力圈。看来不只是月球是个意外的产物,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也是一个意外。
不过,碰撞说虽然已是主流意见,仍有一些学者表示怀疑。地质学家认为,如果月球有个炽热的起源,应该会留下一些遗迹,他们期望看到高温化学的证据。
12.关于月亮的起源主要有哪几种理论?占优势的是哪种理论?(3分)
13.月球起源的传统理论和服什么局限性?(3分)
14.联系上下文说说“大多数学者不愿相信‘偶发的意外’会创造永恒的天象,直到更多的证据出现后,学界的‘大气候’才显著地改变了。”一句中“偶发的意外”、“大气候”各是什么意思?(4分)
15.“哈特曼下行星研究所的同事戴维斯合作,指出月球也是这样诞生的。”请问“这样”是指怎样?(3分)
16.文章结尾部分说:“来不只月球是意外的产物,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也是个意外。”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说一说自己的理由。(3分)
17.在科学家的眼里,月亮是一颗行星,是一块陨石,是灰尘,是岩石的碎片……在诗人作家的眼里,月亮是嫦娥,是玉兔,是吴刚伐桂,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在你的心中也一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月亮,请你用文字描绘出来与大家分享。(3分)
本题关键词:阿波罗计划,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月度施工计划,《阿细跳月》,球面波,月经前期,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心理起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