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2~16题。(14分)

雾霾天气,PM2.5来袭

①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严重。随着雾霾天气的频频造访,一个原本陌生的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PM2.5”

②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雾霾天出现前,冷空气在经历大范围的低温后,出现了停歇。由于地面上方对流层中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状况比较稳定,夜间辐射降温效应的出现,导致了雾的产生。雾本身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天气现象,并没有污染,但是大雾形成时由于天气形势的相对稳定,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困难,就形成了霾。

③雾和霾在颜色上不同,常见的雾主要是由水体组成,在阳光或者是散射光照射下会呈偏白的颜色;而霾的颜色一般是黄色或者褐色。按照气象学的定义,雾和霾有本质的区别。雾是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冷就结雾,再冷就是冷雾。一般雾的颗粒比较大,有几个或者十几个微米。而霾是比较干的颗粒物,一般情况下,霾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物,也就是大家常说到的PM2.5,它的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微米,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又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但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⑥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痛、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最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死亡。

⑦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5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那么,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如何应对PM2.5的来袭呢?首先应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也就是在削减一次排放的PM2.5的同时,大力削减PM2.5的主要气态前体物的排放。其次城市合理绿化,对减少沙尘来源,净化空气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过,这些人工防控的措施,如果缺少人们节能减排的帮助,收效甚微。科学家认为,我国应对空气

污染的长效之策仍是节能减排。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博士__所说,每个人都是暴露在大气中的,都会是空气污染的受害者,这就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尽量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自我做起。

⑨如果人人都能成为节能减排的参与者,PM2.5将不再可怕。

12.阅读选文,将作者的说明思路补充完整。(2分)

雾霾的形成和PM2.5的关系→ →防控措施

13.阅读选文第②~③段,简要说说雾与霾的区别。(3分)

14.阅读选文第⑦段,说说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

15.选文第①段画线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用“到来”,而用“造访”一词呢?(3分)

随着雾霾天气的频频造访,一个原本陌生的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PM2.5”。

16.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生活实际,在第⑧段横线处至少提出两条“节能减排”的建议,使行文完整、流畅。(3分)

材料一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地球1小时”的倡议。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期间熄灯1小时。随后,该倡议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

材料二 2013年,北京市再次推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淘汰18万辆老旧机动车,在公交、环卫、政府机关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材料三 太原市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受集中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影响,2014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晚上,连续出现污染高峰。空气质量指数为214,属于五级重度污染天气,首要污染物为PM2.5,而之前一天的2月13日,空气质量指数为128,属于三级轻度污染。

题库:教案备课库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0-12-31 01:43:57 免费下载:《2014年山西中考语文适应性训练及答案》Word试卷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2~16题。(14分)

雾霾天气,PM2.5来袭

①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严重。随着雾霾天气的频频造访,一个原本陌生的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PM2.5”

②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雾霾天出现前,冷空气在经历大范围的低温后,出现了停歇。由于地面上方对流层中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状况比较稳定,夜间辐射降温效应的出现,导致了雾的产生。雾本身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天气现象,并没有污染,但是大雾形成时由于天气形势的相对稳定,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困难,就形成了霾。

③雾和霾在颜色上不同,常见的雾主要是由水体组成,在阳光或者是散射光照射下会呈偏白的颜色;而霾的颜色一般是黄色或者褐色。按照气象学的定义,雾和霾有本质的区别。雾是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冷就结雾,再冷就是冷雾。一般雾的颗粒比较大,有几个或者十几个微米。而霾是比较干的颗粒物,一般情况下,霾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物,也就是大家常说到的PM2.5,它的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微米,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又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但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⑥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痛、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最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死亡。

⑦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5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那么,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如何应对PM2.5的来袭呢?首先应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也就是在削减一次排放的PM2.5的同时,大力削减PM2.5的主要气态前体物的排放。其次城市合理绿化,对减少沙尘来源,净化空气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过,这些人工防控的措施,如果缺少人们节能减排的帮助,收效甚微。科学家认为,我国应对空气

污染的长效之策仍是节能减排。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博士__所说,每个人都是暴露在大气中的,都会是空气污染的受害者,这就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尽量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自我做起。

⑨如果人人都能成为节能减排的参与者,PM2.5将不再可怕。

12.阅读选文,将作者的说明思路补充完整。(2分)

雾霾的形成和PM2.5的关系→ →防控措施

13.阅读选文第②~③段,简要说说雾与霾的区别。(3分)

14.阅读选文第⑦段,说说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

15.选文第①段画线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用“到来”,而用“造访”一词呢?(3分)

随着雾霾天气的频频造访,一个原本陌生的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PM2.5”。

16.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生活实际,在第⑧段横线处至少提出两条“节能减排”的建议,使行文完整、流畅。(3分)

材料一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地球1小时”的倡议。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期间熄灯1小时。随后,该倡议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

材料二 2013年,北京市再次推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淘汰18万辆老旧机动车,在公交、环卫、政府机关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材料三 太原市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受集中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影响,2014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晚上,连续出现污染高峰。空气质量指数为214,属于五级重度污染天气,首要污染物为PM2.5,而之前一天的2月13日,空气质量指数为128,属于三级轻度污染。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2~16题。(14分)    雾霾天气,PM2.5来袭       ①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严重。随着

本题关键词:氧气雾化面罩,最早完成时间,最迟完成时间,气生成来源,中文警示说明,文件澄清说明,气雾免疫,气雾吸入,说明,阅读训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