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B:守以畏者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裨补阙漏
阅读《〈庄子〉二则》,完成14-17题。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报浑沌之德 德:恩, 恩情。
B.人皆有七窍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 疾视:很快地看。
D.已无变矣 无变:没有反应了。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之帝为倏 之:的。
B.以视、听、食、息 以:按照。
C.子无以鲁国骄士 以:因为。
D.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 其:这里指杨震。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B.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正虚狂骄傲又充满一股血气。
D.犹应向影 译文: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17.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来做神的名字,意在说明二神做事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B.《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C.《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D.《呆若木鸡》在写法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不蔓不枝,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14.C 15.B 16.C 17.A
【参考译文】
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纪渻先生替王养斗鸡,十天后王问:“鸡训练好了吗?”
他说:“没有,正在凭一股血气而骄傲。”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对其他鸡啼叫和接近有反应。”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了。”
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第Ⅱ卷(共99分)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短文《年少有高仪》,回答1—4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选自《元史 许衡传》
:怀之河内人也:怀即怀州,今河南沁阳;河内,地名。河阳:县名,今河南境内。
1.解释下列加方框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师大奇之( )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3.文中划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B.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C.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D.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4.少年许衡独坐树下“渴不争梨“的故事,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附加题:
1.奇:对……感到惊奇;危:端正地;
2.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3.B
4.严于律已,有主见,慎独。
译文:许衡字仲平,是怀之河内人,祖辈世代为农。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奇特的天赋,七岁上小学,老师教授他四书五经,名作佳篇。许衡问他的老师:“为什么要读书?”老师回答:“为考取功名。”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很惊讶。……曾经许衡在大热天经过河阳,很渴,路边有梨树,其他人都上前争抢拿来吃,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坐在树下。有人问他,许衡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是不对的。”别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没有主人(归属),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阅读《〈庄子〉二则》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报浑沌之德 德:恩, 恩情。
B.人皆有七窍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 疾视:很快地看。
D.已无变矣 无变:没有反应了。
2.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之帝为倏 之:的。
B.以视、听、食、息 以:按照。
C.子无以鲁国骄士 以:因为。
D.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 其:这里指杨震。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B.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正虚狂骄傲又充满一股血气。
D.犹应向影 译文: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4.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来做神的名字,意在说明二神做事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B.《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C.《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D.《呆若木鸡》在写法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不蔓不枝,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1.C
2.B
3.C
4.A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②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请简要说明此文段蕴含的道理
(2)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
(1)、①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
②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解析: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许衡尝暑中行路,渴甚,道旁有梨,众争取啖,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或曰:“此梨无主。”衡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元史》
翻译句子。(6分)
(1)众争取啖,衡独危坐树下 (2分)
(2)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2分)
(3)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2分)
(1)很多人都争着摘树上的梨子来吃,只有许衡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梨树下。
(2)不是自己的梨子,摘取来吃是不行的。
(3)梨树没有主,难道我们心中也没有主吗?
解析:
译文:许衡曾经在大热天走路,非常口渴,路旁有一棵梨树,很多人都争着摘树上的梨子来吃,只有许衡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梨树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梨子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子,摘取来吃是不行的。”又有人说:“这棵梨树是没有树主的。”许衡说:“梨树没有主,难道我们心中也没有主吗?”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混沌之死,在于南海之帝、北海之帝与混沌无法沟通,仅凭常识和经验就采取单边行动。为寻求官民之间的良性沟通,2011年众多的官方政务微博相继开通,这一年被媒体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群众利用政务微博这一互动的新平台参与政治生活 ①能保障公民直接参与行使国家权力②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社会的基础和标志③有利于群众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④有助于便民利民的政府切实行使政府职能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混沌之死,在于南海之帝、北海之帝与混沌无法沟通,仅凭常识和经验就采取单边行动。 从哲学角度看,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错在 ①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②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③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不懂得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表明
A: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C: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D: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