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把……怎么样。) B: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原来是”。)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D:亦不详其姓字。(《桃花源记》)(其:他的。)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我的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l)知道;(2)体会.领会;(3)期望,希望;(4)辈,同类。
2. (1)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
(2)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 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 参考示例: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性嗜酒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16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7 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的程度。(2分)
18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2分)
19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与陶渊明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19提示:他们或者空有一生抱负,却无法实现,或者不容社会,不愿与世俗同流。但内心都孤独寂寞,他们以酒销愁,以忘却在世俗中的失意。这种思想也难免有消极遁世的成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五柳先生”实际上是 (朝代)的大诗人 。
2.解释加点词语:
(1)造饮辄尽( ) (2)玆若人之俦乎( )
(3)何许人也( ) (4)衔觞赋诗 ( )
3.将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并译成汉语。
(1)补充句子: , 。
(2)翻译:
4.“颇示己志”中的“志”指的是什么?
1.(东)晋 陶渊明
2.(1)到 (2)类 (3)处所 (4)酒杯
3.(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不为贫贱而忧愁,不急于追逐功名利禄。
4.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文言文阅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晏如也( ) ②或置酒而招之 ( )
③造饮辄尽( ) ④兹若人之俦乎(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①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 ②全文的中心句是:
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1、安然自若的样子 有人 就 辈
2、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D
五柳先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我,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 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1、(1)(清楚,知道) (2)(领会)
(3) (希望) (4)( 类)
2、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为荣华富贵而奔走 。(重点字词各1分,文句通顺1分)
3(D)
理解文言句意有误的一项是 ( )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环绕四周都是萧条的景色,不能遮蔽大风和烈日。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文: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类人吧?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用)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往、到)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吝惜)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辈,同类)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 (2)造饮辄尽__________
(3)性嗜酒__________ (4)每有会意__________
(5)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 (6)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
(7)晏如__________ (8)以乐其志__________
(1)何处 (2)到……去;每每,总是 (3)喜好
(4)对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5)急切追求的样子
(6)推究;代词,指五柳先生类 (7)安然自若的样子 (8)使……欢乐
对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 ③尔其毋忘乃父之志 ④其然乎?其不然乎? ⑤呜呼!其信然邪? 其梦邪? ⑥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A:①⑥/②④⑤/⑦/③ B:①⑥/②/ ③/④⑤ /⑦ C:①⑥⑦/③⑤/②④ D:①/②③⑤⑥/④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