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文后1-6题。
棉袄与玫瑰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感激地说:“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迎出来。
圣诞节快来时,珍妮想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年纪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答应了。
珍妮终于把棉衣赶成了。平安夜那天,她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嗨,珍妮,”老人兴奋地说,“圣诞快乐!平时总是接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到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还有,”老人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1.常言道:“题好一半文。”本文的题目的独特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篇简要地介绍了珍妮一家的境况,作者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中下列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的美好。
(1)珍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约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或内心。请从文中举例说明其作用。
5.简要品析本文结尾的特点。
6.本文叙述的故事,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的题目,作者将棉袄与玫瑰这两个互不相关的事物并列起来当作文题,可以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能够使读者了解到珍妮一家捉襟见肘的境况和勤劳善良的性格特点,为情节的展开作了充分的铺垫,而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1)珍妮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人,她有着一颗非常悲悯、仁爱之心,她在本不富裕、可买不可买的情况下买下老人的蔬菜,每天在老人到来时捧上一碗热汤,并“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珍妮的身上,集渺小、平凡、伟大于一身,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充分体现了博爱思想。(2)约翰也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在文中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塑造珍妮的形象上起到烘托作用,使珍妮的形象更加丰满。(3)老人是一个凄苦贫穷的孤独老头,但他知恩图报,勤劳善良,和珍妮的形象相映成辉,共同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4.示例:“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时老人的“黯然”,在平安夜敲开珍妮家门时老人的“兴奋”,当递给珍妮玫瑰花时老人的“羞涩”等神情的描写,无不真实地反映出老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及性格特点。
5.作者以十分精练的笔墨描写了一枝娇艳欲滴的玫瑰花,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和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的美好,行文至此戛然而止,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6.告诫我们,一个人,要富有爱心。如果你用仁爱之心去对待、关爱他人,你注定会得到一份回报,人间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美丽,世界就将变成一个美好的春天。(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绿色蝈蝈》(节选),回答1-5题。
①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吃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②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③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④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⑤撇开这一点不谈,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顶多面对食物有点儿敌对行为而已。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1.用简要语言概括文字的主要内容。
2.第①段“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变换食物花样。
3.第③段的“这一切”具体指代什么?
4,文中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的共居一起的”,但为什么又写它“吃死去的同伙?”
5.第④段第二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这几段文字主要是介绍绿色蝈蝈的食性以及和睦共处的情况。
2.给蝈蝈变换食物的花样主要是通过实验,研究绿色蝈蝈食物范围。
3.“这一切”指蝈蝈的善食沾糖的蝉肉及金龟子一类昆虫。
4.为突出蝈蝈有自私、贪婪的特性。
5.运用了比较说明方法。通过比较使人们对自己陌生的事物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另外,突出其吃同伴的特性。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一车煤的重量
周春林
这次小测试,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图文选择题。方框内画着一个车夫拉着一板车蜂窝煤沿街叫卖。问题是:一车煤大约有多重?选择答案有3个:A.100千克,B.10千克,C.1千克。
大部分学生都选填了正确答案A.,唯有一个叫李梅子的小女生选择了C.。我看着她的试卷只觉得好笑,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得连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了,一车煤怎么说也不止l千克呀。我用力在试卷上画了个“×”。
试卷发下去之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好好检查一下,相互间对对正确答案,重点看看自己做错的题目,想一想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讲解试卷时,我把那道选择题写在黑板上,叫李梅子上来重新选择。这个害羞的小姑娘红着脸跑上来,拿起粉笔毫不犹豫地在括号内填了个C.。
我不禁有些生气,问:“李梅子,你昨天没有和同学对正确答案吗?”
李梅子紧张地低着头,低声回答说:“我……对过了。”
“别人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是A.。”
“你知道正确答案为什么还要选C.呢?”
“我……”
“你说,一车煤的重量能是l千克吗?”我加重语气问。
“老师。”李梅子忽然抬起头来,倔强地望着我,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里竟有泪光闪动,“一车煤就是1千克嘛。”
“不对。”我拿着粉笔要改她写在黑板上的答案,“正确答案应该是A.。”
“不,就是C.。”小家伙站到黑板前挡住我,小脸蛋涨得通红,忽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撇着小嘴说,“一车煤就是l千克,就是1千克。”
这大出我的意料。我望着这个平时胆小害羞得连大声说话也不敢、这时却胆敢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的小女生,心里又好气又好笑,说:“好了,别哭了。这道题老师现在不讲了,下午叫你家长来学校一趟吧。”
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正在办公室备课。忽听门口传来一阵咳嗽声,我抬头一看,只见门口站着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男人,模样有点猥琐,在门口磨磨蹭蹭,不知该不该进来。
我有些奇怪,起身问:“您有事吗?”
他一脸陪笑地说:“我找叶老师。”
我说:“我就是。您是……”
他说:“我姓李,是李梅子的爸爸。”
我想起上午的事,急忙把他让进屋。这时我才发现,他左腿有点残疾,走路一跛一跛的,脚上穿着一双旧胶鞋,鞋上沾满了黑乎乎的煤灰。我心里一动,给他倒了杯热茶,然后问他:“您现在在哪儿工作呢?”
他嗫嚅着说:“我下岗都好几年了,前年在建筑工地打工时摔断了腿,梅子她妈又跟我离了婚,现在靠给煤厂拉煤出来卖过日子。”
我一怔,忽然明白过来:李梅子为什么要让一车煤等于l千克,是因为那里面包含着一位不谙世事的女儿对辛劳的父亲最深最纯真的爱呀!
想起李梅子今天在课堂上对我的“顶撞”,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对于这个胆小害羞的小女生来说,这得鼓足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呀。
“您有一个好女儿。”我由衷地对他说,“李梅子同学在学校很听话,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真的?那太感谢老师了。”李梅子的爸爸站起身高兴地搓着手,不知说什么才好,最后竞朝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选自《读者))2007年第22期)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猥琐:___________ (2)不谙世事:_____________
2.李梅子违背常理地执意要选择答案C.,其原因是___________。老师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对她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梅子的父亲到学校后的情节,有多处照应,请找出其中两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想起李梅子今天在课堂上对我的‘顶撞’,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位文学评论家说:好的文学作品,在结尾时都会给读者送上一个“标点符号”,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还有的是“……”。
我认为本文送给读者的是一个_______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举止平庸、不大方;(2)小女孩还不熟悉世间的事物道理。
2.她希望一车煤的重量能轻一点,以减轻残疾父亲的负担。“那里面包含着一位不谙世事的女儿对辛劳的父亲最深最纯真的爱”。
3.(1)“前年在建筑工地打工时摔断了腿”照应上文的“他左腿有点残疾”
(2)“现在靠给煤厂拉煤出来卖过日子”照应上文的“鞋上沾满了黑乎乎的煤灰”。
4.一是为胆小害羞的小女生的勇气而感动,二是为自己不了解本班学生的家庭情况而自责。
5.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5题。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木生活左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本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1.“‘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构成极大威胁。”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中的“往往”可否去掉,为什么?
3.你认为“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4.第一、二段中画线句子分别使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你是怎样看待“生物入侵者”的?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人侵者”?
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
2.否。假如去掉,会使人误解所有的宠物都会因为主人疏忽或被遗弃而为害一方。
3.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4.举例子,说明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列数字,通过列数字,强调了“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5.第一问略。第二问,如,深圳内伶仃岛“植物杀手”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西欧的北美虾病,来自印度太平洋地区。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热带森林。在新西兰,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每晚吃掉21吨当地森林。(写一种得分)。
读材料l一3,回答(1)一(3)题
材料1:东汉的大学士范式与张劭是好朋友。范式是山东人,张劭是河南人。学成后,范、张二人约定两年后的某一天到张家一聚。两年后的这一天,张劭告诉母亲范式要来,张劭的母亲不相信,从山东到河南那么远,范式真的会来吗?然而,范式真的来了。张劭的母亲不禁夸赞道,范式真是诚实守信的君子。还对儿子说,与这样的人结交,不会有错。
材料2:日本商人滕田,做生意恪守“赔再多的钱也要如期交货”的诚信原则,为自己赢得了“银座犹太”的美称,并为公司创下了亿万财富,其事迹在商界广为传颂。
材料3:中国名牌企业——海尔集团,在短时间内成为走出中国、享誉世界的佼佼者,企业形象靠的是什么?诚信!海尔领头人张瑞敏“处处兑现诺言”是诚信,海尔员工为满足客商特殊需要,在17个小时内制造出三角形冰箱而不拖后一分一秒,这也是诚信。
(1)以上三个材料都主要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诚信的格言或成语(举出两个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两条关于诚信的公益广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诚信
(2)“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行,行必果”等。
(3)①真诚面对,沟通无限。 ②用你的真心,换一世的真情。 ③诚信一一人生的通行证。 ④诚信方能成人。 ⑤信用是无形之财。 ⑥荣誉存在于勤奋而诚实的工作之中。 ⑦人而无信,不独为道德之羞,亦且为经济之累。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①什么东西,有它的日子不好过,没它的日子更不好过?什么东西,多了未必好,少了更难熬?什么东西,你缝在内裤上,心惊胆战带它出远门?什么东西,害得你父子失知、夫妻反目、朋友成仇?
②钱。
③钱是个什么东西?
④钱是石头。在这块石头面前,人性的善恶、良( )、( )下,分毫毕现。有人为了争这块石头,打得头破血流;有人搬起这块石头,砸自己的脚;有人抱着这块石头,落了水,成了落汤鸡;有人和石头一起滚下了山,跌入人生的低谷;有人垫着这块石头,就以为自己成了巨人;有人因这块石头,掉入茅坑,成了又臭又硬的茅坑石。当然,也有人用这块石头造房子,修马路,建操场,筑江堤,在他们的眼里,石头就是石头,再多的石头,也还是石头,是用来造福自己和他人的。不是石头有好坏,而是人品有高低啊。
⑤钱是酒。酒可以提神,可以壮胆,也可以扬威;酒也会让人神志不清,思维混乱,善恶不分。在这坛酒面前,是好汉,还是个醉汉,一碗见分晓。
⑥钱是刀。有人用它披荆斩棘,探寻人生的道路,它就是一把宝刀;有人拿它去杀人越货,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它就是杀人的帮凶。
⑦钱是药。对症了,才能治病救人,我们需要钱来养家糊口,赡养老人,抚养小孩,购置新居,美化生活,这都没有错,这样的钱,是血汗钱,越多越好;但是,如果因为有了钱,而去__,豪财斗富,拉拢腐化政府官员,追求奢华腐朽的生活,那么,它就是一剂毒药,轻则糟蹋自己的身体和家庭,重则败坏风气,恶化环境,腐蚀社会。
⑧钱这东西,本无好坏,亦无善恶,是人自己在金钱面前,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啊。
(选自2008年1月28日《报刊文摘》)
1.①在第④段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①段类似一则谜语,用这样的方式开头的效果和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④~⑦段,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但是手法有变化。试以第④段和第⑦段为例,说说这种变化体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石头”、“酒”、“刀”、“药”设喻说“钱”,形象生动,加强了说理的效果。在你眼里,“钱”还可以比作什么?请模仿第⑤段。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标示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莠 高②生动地引出文章的论点(意思对即可)
2.第④段在论证时是先反后正,第⑦段是先正后反。
3.略
4.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阅读下文,然后答题。
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的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固执( ) 倔( )强 愧疚( ) 安适( )
2.文中明确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3.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答:
4.上文中与"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相照应的句子是:
答:
5.文中加线句“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的“终于”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答:
6.谈谈你对文中最后段落中“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一句的理解?
答:
7.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请给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
A.最美的书包B.花格子书包C.卡通书包D.我的书包
1.( zhí ) ( jué ) ( jiù ) ( shì )
2.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3.答: 妈妈花了很大心血为我做了一个花格子书包。(意对即可)
4.相照应的句子是:
答: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
(或是)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任答一句即可)
5.答:既懂事,理解家中的困难。又对获得书包有着强烈的渴望。
6.理解是 答:书包里的东西虽少,但妈妈的关心,和期盼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分量是“沉甸甸”的。
7.题目( A )
美文赏读,完成1—5题。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兼容四季”
“自己的个性”
3.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
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提醒: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自己喜欢的理由。
摘录 (1)
(2)
点评:(1)
(2)
4.请写出一个描写秋天景色的完整古诗句(上下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
2.“兼容四季”: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3.参考例句(1)“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游子思乡之情。表现秋思。
4.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到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乙)最初,还有两颗子弹钻入__脚下,距离不超过两米。随后,奇迹发生了:身后身侧那些山头,枪炮忽然停息;敌人的停了,我们的也停了。大地哑了一般静!
只有河水没有停,只有__没有停。河水在身边流,__在堤上走。永远不紧不慢,永远是旁若无人。他的身后,跟了越来越有信心的二三百人。七个旅的追兵——正因为有七个旅才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一目瞪口呆,恍若梦中。就那么眼睁睁看着__在堤岸上走了三百米,翻过一个小土岗,不见了。
又过了两分钟,不知是试探还是走火,有个山头上响了短促的一枪。于是,各山头的人马才如梦初醒,枪炮声以新的更猛烈的势头叫响起来。
只是,再不曾有一兵一马敢追下山,追到河堤上。
走过山岗不远,__将手中柳木棍向山下一指,望着任弼时:“嗯?”
任弼时点头:“嗯!”
“上山!”任弼时下令。然后又对身边的王参谋说:“让后面__把上山的痕迹擦掉!”
__闻声回身,“怕什么怕!就在这里竖决牌子,写上__由此上山!”
王参谋略一愣,马上摇头:“不行,敌人就在后面,说话就跟上来……”
__断然一声:“给我竖!”
__来在旁边说:“你们就照__说的办。”
__上山了。__来扯一下王参谋,小声嘱咐:“__过完以后,你们还是把痕迹消除干净。”
走到半山腰,山下响起枪声。__忽地停下来,把草帽抓在手里轻轻扇,慢悠悠道:“敌人真来了吗?”他左右望望,找一块石头坐下来,索性不走了。“那好么,我们等等,我看看刘戡是个什么鬼样子!”
警卫排长和卫士不再催促__走。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他们散立四周,盒子枪大张机头,随时警惕着。
侦查员跑上来了,大声报告:“是对岸民兵打枪,误会闹清了。”
__有些遗憾地道:“既然没来,咱们再走!”
陆定一小声对任弼时讲:“我看__最大的乐趣就是迎接挑战。”
任弼时点点头又摇摇头:“适当时间还得说说他。”
……
“讲完了,那么换成你呢?过河,不打死也要淹死。只有走。溃逃吗?你只要跑,就是,你能跑得过枪子?几个卫士就能档得过枪子?你这个大胡子!”
“可是你还要插牌子。”
“兵不厌诈!”
“半山腰你听见枪声就坐下不走。”
“我早看了地形。放一个排阻击,他就是十个旅一起来,今天也上不了山!”
任弼时怔住了。张一张嘴,毕竟没说出话。
1.甲文中加点的数量词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品读感悟乙文划线句子内涵,结合语境说说两个“嗯”字的潜台词分别是什么?
3.综合理解乙文故事情节,请用原文回答__“就在这里竖块牌子,写上__由此上山”和“找一块石头坐下来,索性不走了”的理由是什么?
4.对黄河的主人艄公和黄河化险的英雄__你更钦佩哪一位?请简要说说理由。
1.能够起到调动读者想象的作用,为下文描写羊皮筏子上的人和放着的东西做铺垫。
2.前一个“嗯”字,表示__还在思索,没拿出决定;后一个“嗯”字,做出果断的决定,准备下山。
3.兵不厌诈:我军看了地形,放一个排阻击,他就是十个旅一起来,今天也上不了山。
4.__:他能在大兵压境下、险恶局势下,为了中国革命大局,置个人安全于不顾,以超人的胆略和智慧化险为夷。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看到了一条河
理查德·布兰森(英)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我的父母总是不断让孩子接受挑战,想方设法培养我们的独立精神。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送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路回家。虽然那次探险,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一起在德文郡度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
“没关系,里克,”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就起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最后试一次游泳。”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但离河边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巨大的响声,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朱迪斯姑始都站在河边看我的表演。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既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下去。不久,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慌乱中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水面。我深吸了一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赢得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意识到我成功了,我终于会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到大家拍手欢呼声。……我终于游回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荀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荀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抱住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选自《环球时报》,文字略有删改)
1.文中哪些词语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出“我”在下水前、游泳中及学会游泳后的心理状态。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给你的家人说些什么?(不少于40个字)
1.①水流很急,发出巨大的响声,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②更能反衬出我敢于挑战的决心之大。
2.害怕极了 慌乱 镇定下来
3.给我一对放飞的翅膀,放大属于我的空间,让我学会挑战自我,挑战生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