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最温暖的冰块
大学毕业后,怀着一腔热情,我兴致勃勃地选择了支援贫困县。根据统一安排,我被分配到一个既偏僻又贫穷的山村小学。说偏僻,是因为那里没有一条柏油路,交通不便,十分闭塞;说贫穷,是因为学校连粉笔都没有,上课写字只能用手指蘸着水进行。就这样,不出两个月,我的热情骤降,无精打采的,一直想找个机会回城里。
那些小孩子看出了我没有刚来时的积极和认真,便纷纷围上来仰起脸问:"老师,你是不是要走了?"我一惊,问:"你们怎么知道?"
“因为以前来过好几个老师,刚教一个多月就走了,他们嫌我们这里太穷太辛苦。老师你也真的要走?”
我一时不知所措,便笑起来,说:"你们放心吧,老师不会走的,老师还没有教会你们知识呢!"
他们一听,欢呼着一哄而散,像得到了什么重大喜讯似的。
转眼到了冬天,我想暂时就先在这里再呆一阵子,等到春天无论如何也得离开。已经有几个同学在城市里帮我找了份工作,只差我过去了。
可是,没想到这里的冬天特别寒冷,经常零下十几度,小河里、路沟里的水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并且井里的水也压不出来,估计也是被冻住了。
在课堂上,我无比烦躁又无可奈何地说:"找不到水,这可麻烦了,我怎么给大家写字呢?"
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可以拿冰块写嘛!"
于是,我找来几块冰,在黑板上写起来,字体果然很清晰,写着也方便。只是这太冻手了,写不了几个字,手就会变得麻木起来,捏不住冰块。没办法,我只有写几个字停下来将手插入口袋里暖一暖,然后再继续写。
这些孩子坐在下面看见了我这个滑稽的动作,有的忍不住嘿嘿地低声笑。
这样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一节课下来把我累得实在不轻。算了吧,明天就只看不写了,带领他们多朗读课文吧。我下定决心。
可是第二天我一上讲台,一个冻得鼻涕流得老长的小男孩跑过来,伸开手,把一块冰递给我,说:"老师,这块冰我已经暖一会了,你摸摸,一点都不凉了,你拿着写字吧。"
我接过来捏在手里,果然暖融融的,不那么冰手了。
不过片刻之后,我就不禁噗嗤笑了一声,心想这些孩子想得也太幼稚了,这冰块暖得越热它不就融化得越快吗?像这样一个冰块能写几个字呢?
于是,我说:"一块冰不够用的,我们还是先念课文吧!"
可是,下面的一幕让我终生难忘。只见台下的五六十个孩子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伸开手高喊着:"老师,我这也有冰块!""我这也有!""我这也有!"
那是怎么一个场面呵,在飘荡着寒气的教室里,瘦小的身子、破烂的衣服、满是污垢的头发、冻得红扑扑的脸庞——他们就那么站着,胳膊伸得笔直,摊开的小手心里都有一块亮晶晶的冰。
我一时说不出话来,鼻子有些发酸,心里感觉猛地一震。我急忙扶着讲桌,睁大了眼睛……
就这样,我最终还是留在了这所小学,婉言谢绝了朋友们的邀请。因为这些孩子对我特别尊重,因为我知道他们需要知识需要我,因为我觉得我的存在将会改变他们的未来,因为他们已经改变了我,使我明白那温暖的冰块里,隐藏着深深的爱!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认真阅读文章,说一说我在贫困山区的支教遇到了哪些困难?
3.文中说“我一时说不出话来,鼻子有些发酸,心里感觉猛地一震。我急忙扶着讲桌,睁大了眼睛……”其中的“发酸”“一震”等词语,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4.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我”最终留在了这所学校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作为学生,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1.本文讲述了我因为支边的学校贫苦,想回城时,孩子们用自己手中温暖的冰块感动了我,我最终留下来的故事。
2.交通不便,十分闭塞;学校没有粉笔,只能用手蘸水写字;冬天用冰块写字。(共3分)
3.被学生朴实、深沉的爱心所感动。
4.因为“我”知道他们需要知识,“我”的存在也许会改变他们的未来,更因为“我”已经像他们需要“我”一样需要他们了(答被学生感动也对)。
5.用一种理解与宽容的心态去支持老师的工作,用实际行动为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对困难,师生齐心协力。(答出学生如何做即可)
阅读《那树》选文回答问题。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他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他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__;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公分一公分的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__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的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的很。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就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桠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1.用一句话写出《那树》一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选文第①自然段中,“它就立在那里”一句话连续出现三次,这是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什么信息?(用文中的话回答)
3.选文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早期的大树。具体写了大树的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已出示,请简要概括写出其余两方面。
(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
(2)
(3)
4.品味语句,回答问题。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__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
2.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3.(2)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3)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
4.“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向外”延伸,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的文明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
阅读《致吾女》回答问题。
女儿:
今天贵校来了一纸信函,说是小姐您十八大寿将至,为父母者须出席您的“成人典礼”且给您一番成年的训示。
我真后悔平常净和你嘻嘻哈哈地穷开心了,年过半百才忽然发现。我居然一次也没有享受过一个中国老爷子发号施令的权利。
令堂大人也是如此啊!还记得你小时候吃药,我们一再给你讲道理,让你满噙着泪水,自己张嘴把药吃了下去。我们更是一次也没有打过你,没有训斥过你。你当然做过错事,可我们从来也没有强加给你任何你尚未理解的东西。
我和你妈妈都在庆幸,庆幸我们一直坚持着既定的原则,否则,我们还能培养出你这么一块料吗?
女儿,说老实话,你老爸老妈为你感到骄傲。骄傲你的尊严感并没有被摧毁,你的个性没有泯灭,这是一种健康、健全的人格。能以这样的人格追求去做学问,将会坚守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也尊重别人的发现与创造。这就是我一直和你说的“北大精神”。
你可千万别知足。你得想想,18岁以后的你应该怎么做?我们对你有如下建议:
第一,18岁,你得抱定主意去“行万里路”了。你爸18岁那年去挖煤了,你妈18岁那年去种地了,而你,或许能够自省到自己的视野尚嫌狭窄、性格尚嫌脆弱吧?18年来,我们对你的一切培养,其实都是为了你能够离开我们,自己去面对世界。
第二,18岁,你得开始“破万卷书”了。读书的妙处,就在于它能使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拓展。我是从15岁开始手不释卷的,如今仍觉“书到用时方恨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年一过往,何可攀援?”逝者如斯夫,望吾女莫做老父蹉跎之叹。
第三,18岁,你得准备迎接蹉跎磨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须牢记,一切磨难都是对有声有色的人生新的赐予,因此,从事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对降临人生的磨难永远做艺术化或哲学化的观照,将其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机会。愚以为,富贵无须羡,名利亦不足道,做一个倜傥非常之人,无论面对什么挫折,永不委顿,永远生活得超脱而乐观。是为至要。
你爸(执笔)
你妈(圈阅)
1.第一段作者用“您”,而后文却用“你”来称呼女儿,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女儿18岁以前,她的父母是如何对待她的?
3.结合全文想一下,陈建功夫妇想把女儿培养成一块什么样的“料”?
4.精读末段,回答:你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
1.先用“您”写出了出席女儿的十八岁生日典礼时兴奋的心情;后用“你”是一种调侃的语气,照应了下文的“嘻嘻哈哈”。
2.女儿18岁以前,他们一次也没打过女儿,也没训斥过她。女儿做过错事,可他们除了认真地和她讨论是非曲直,从没强加给女儿任何她尚未理解的东西。
3.陈建功夫妇想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而且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一块“料”。
4.不要追求富贵和名利,而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要坦荡无私,不怕困难,勇于奋斗,勇往直前。
阅读《人生如笔》回答问题。
①人生如笔,年少时你是一支铅笔。
②你的心过于率直、简单,你宁折不弯,你一次次地被折断,又一次次地重新开始。你不必为你做的事情负责,你的行为都可以不算数,你可以尽情地描绘人生的草稿,即便是错了也可以用橡皮立即擦去,了无痕迹。
③你总是不断地写,不断地擦。为了节省橡皮,你努力地不重复犯错。当你的青春越来越短,当你不再频繁地使用棒皮,你觉得你简直就像一支钢笔,可是你仍然是一支铅笔,没有人会太认真地看待你。
④人生如笔,成年后你是一支钢笔。
⑤你将得到别人的承认,可是你应该慎重,因为你需要习惯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仍然有权力犯错,你也仍然有机会改正,可是你已经不再是一支铅笔,你的错是那样明显。改正错误需要最大的成本和努力。一个笔误就会成为你人生的污点,改正它们,会擦破你人生的白纸,留下永难磨灭的伤痕。
⑥当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你可以尽情展示你的才华,可是你别忘记了,你肚子里的墨水其实很有限,在闲暇的时候,你需要不断地给自己注入新的资源。否则,你的痕迹会越来越淡,淡得让人无法看清。
⑦人生如笔,年老时你是一支毛笔。
⑧这是人生最为浓墨重彩的时候,你满腔经纶,你已经看到了白纸的尽头。你会看,那些曾经的铅华淡漠了,你曾经用钢笔写下的字迹,只占据了你人生白纸的一隅。人生如此宽广,留下的空白太多了,你还有太多的事情没做,可是你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了。
⑨你饱含人生的沧桑,面对白纸,你思绪万千,你想在短暂的晚年泼洒出人生最闪光的华彩,这时,你或许会写一个“福”字,或许套写一个“寿”字,或许套写一个“神”字,而更多的人,只会画上一个大大的圆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精读③段,回答下面二题。
(1)“你总是不断地写,不断地擦”这句话的深意是什么?
(2)你怎样理解画线句的含意?
3.对于年少时和成年后犯错误的事,作者所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的“而更多的人,只会画上一个大大的圆圈”这句话?
1 .人生如笔。
2.(1)这句话的深意是年少时,人在不断犯错误,也在不断改正错误。
(2)年少时,人总是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可是人们并不认为你真正成熟了,你还有待成长。
3.对于犯错误的事,作者认为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年少时因为不必对你所做的事情负责任,因为年轻,犯了错我们可以“擦去”,并不留下一丝痕迹;成年后则需慎重,因为虽然我们有改正的机会,但是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努力,并且可能会成为人一生的“污点”。
4.未曾经历沧桑的人生虽圆满却虚无,远不及经历过磨难的人生有意义。
阅读《散步》回答问题。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小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回顾全文想一下,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的原因是什么?
3.“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话,表现了母亲和“我”怎样的情感?
(1)母亲: (2)“我”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看着这些景象,作者为什么就想到“生命”?
5.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产生过怎样想法?
1.突出表达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母亲已经老了,我是家里的支柱。
3.(1)老迈、顺从的情感。 (2)诚恳、孝敬的情感。
4.因为这些景物朝气蓬勃,充满了生命力。
5.围绕尊老爱幼写即可。
阅读《与狼对视》回答问题。
多年前的那个中午,我一个人跋涉在已经沙漠化了的鄂尔多斯草原上。太阳很大,空气的热流使人觉得远处的荒漠在微微晃动。我肩上背着一个硕大的羊皮口袋,举步维艰。虽然负重,口渴难耐,但心情很好,只要我将这一大包甘草根和淫羊藿(huò)背出沙海,就又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不时有热热的风拂过,让人更加难受。我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抬眼望向远方,视线尽头意外地出现了一个移动着的黑影。我没有太在意,在这荒无人烟之地,也许只是个和我一样挖掘草原野生药材的家伙吧。我继续向前艰难地迈步。
当我再次抬头远望时,却一下子愣住了。那个黑影已经离我很近了。很明显,它不是人,它在用四条腿走路。羊皮口袋从我的肩上滑落到地上,我已经看清了,那是一只狼,一只踽踽独行的成年野狼。
狼离我越来越近。我站着一动不动,心里满是绝望和悲怆。我知道,在这荒原上,在一只彪悍强壮的狼面前,我无处可逃。但我不甘心,我拔出了腰间的一把蒙古刀,怒视着那头狼。
狼对我手上发青蓝色锋光的蒙古刀视而不见,仍旧一步步逼向我。已经很近了,近到我都能看清它那双紫褐色的眼睛里我和我的刀的影子,我不由地向后退了两步。
狼在我的羊皮口袋前站住了,它姿态从容地嗅一嗅,然后似乎勃然发怒,健壮的前爪猛地挥动几下,我的羊皮口袋就支离破碎了,药材滚落一地。我看得心惊胆战!
狼站在那里,紧紧地盯着我的眼睛。时间似乎凝固了,分分秒秒在我与狼的对视中艰难地滑动着。在它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一种愤怒。而且,竟然还看到了一种轻蔑。真的,真的是轻蔑。
我终于坚持不住了,崩溃了,握在手里的蒙古刀无力地掉在了地上。我认命了——然而狼并没有扑上来,它离开我继续它的行程,步态优雅,犹如草原的精灵,渐渐远去。
我瘫倒在地,浑身上下,水洗一般。
后来,我空着手走出了鄂尔多斯草原。
后来,我再也没有做过盗采乱掘草原野生药材的事情。因为,我记住了那只狼轻蔑的目光,那目光分别是狼在表达对破坏草原植被的人的谴责和鄙视。我是人,我不能让狼看不起。
1.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一个人跋涉在已经沙漠化了的鄂尔多斯草原上。
2.请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写下面的空格。
→心惊胆战→真心忏悔
3.你怎样理解文中“我是人,我不能让狼看不起”这句话?
4.作者借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1.用 “沙漠化”来修饰鄂尔多斯草原,是为了强调人类对草原植被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心情很好 绝望悲怆
3.草原上的狼都懂得保护草原植被,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更应懂得如何保护草原植被。(意思对即可)
4.应保护好草原植被,珍惜我们的生存环境。
阅读《走向虫子》回答问题。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档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了,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往,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嘴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起来,向这只的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拥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从天而降的帮助。没想到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它会把它搬回家吗?
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1.概括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蚂蚁在背干虫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是怎样帮助它的?它又是如何对待“我”的帮助的?
3.理解文中的黑体词“硬”,并说说它表现了蚂蚁的哪些特征?
4.品析文中画线句。
5.蚂蚁背这干虫到底要干什么?请写出你的理解。
1.文章叙述了小蚂蚁在搬干虫时遇到土块,“我”想尽办法帮它,但终被拒绝,它仍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故事。
2.小蚂蚁背着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过不去了。“我”先是提了一只蚂蚁放在土块的上方,想让它在上面拉,可这只蚂蚁跑掉了;“我”又把这只蚂蚁放在它的旁边。想让它俩商量,它却把这只蚂蚁打跑了;“我”把蚂蚁和干虫都搬过土块,可它又要搬到土块那边去。
3.“硬”是指坚决或固执地(做某事),表现了蚂蚁具有坚持己见、不被任何外物所改变的特征。
4.这句话是说:人只能按照人的思想去做事,不一定能理解动物的某些行为,因此人不能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动物。
5.(思路点拨:展开合理的想象,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文回答问题。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色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敲敲。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候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高邮咸蛋有什么特点?
2.“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这句话中的“兴”字是否可以换成别的字?为什么?
3.文中写了端午节的鸭蛋,又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特色?
(1)“只有一点淡淡的成味,白嘴吃也可以。”
(2)“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文中写了孩子们的游戏——用鸭蛋壳制作“鸭蛋灯”,你儿时做过什么游戏?请写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1.质细而油多
2.不可以。“兴”字表现了语言的通俗、亲切,准确写出了当地的风俗,也流露出了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3.这样写更表现了孩子们吃、玩鸭蛋的乐趣。
4.用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5.(是儿时游戏,叙述明白即可)
阅读《生命的选择》回答问题。
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像红地毯一样,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围绕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仔细地松软着花坛里的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了,花工们说。
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地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说只有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可是有一日,有个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地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拗不过孩子的拉址,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一些已绽放的白色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她回答说:“那是白玉簪,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1.玫瑰花和白玉簪花的色彩各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画线句子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这是一篇咏物抒怀的美文,请说说作者借花表达了其怎样的情怀。
4.现实生活中的你或许充满了阳光,或许正面对许多困难与挫折。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想。
1.玫瑰花:姹紫嫣红(或“五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白玉簪花;洁白如雪(或“雪白”“白花花”)。
2.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3.作者描写两种不同的花.意在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4.(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作者的思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阅读《窦文涛的座右铭》回答问题。
“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此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的一则座右铭。下面有关窦文涛的一则逸事似乎能帮助我们理解其含义。
窦文涛小时有着比较严重的口吃毛病。有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让他参加。那时候,他虽然说话不能连贯,但朗诵课文还不错。老师对他说,只要你将演讲内容背熟了,你就能得奖。他果然将演讲稿背得滚瓜烂热,只要有人说出开头一个字,他立刻就能将那一整段背出来。
他上台了,当他背第二自然段时,由于紧张,却怎么也想不出下一段的头一个字是什么。人一哆嗦,大脑便一片空白,一分钟过去了,那片空白还是没有什么来填补。他傻了,吓得尿了裤子。在全校师生众目睽睽之下,他双手把脸一捂,怀着屈辱哭着跑下了台。
第二天,他怎么也不敢上学了。好在校长是位伯乐,不仅劝他上了学,还举荐他参加了区演讲比赛,校长鼓励他说:“这次你尽管没能背出第三段,但前两段朗诵得很好,相信你在区比赛中,一定能够全背下来,你也一定能得奖!”
他去了比赛级别更高的区里,倒没有在学校的那次害怕了。他想:“反正上次都那样了,今天还能怎么样!一切都无所谓了。”演讲下来,居然得了奖。
成名后,当有人问他当主持人有何诀窍时,他说,能有什么诀窍?要说有,也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要珍惜任何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永不放弃”,就是永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及那追求过程;而永远放弃,就是永远放弃一味地追名逐利的思想,于是也就放弃了紧张,永远保持了一种轻松良好的心理状态。
“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它告诉我们该把握的就要把握,该放弃的就得放弃。即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这样也就做到了“知止”。“知止”而心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且安,就不会因贪欲而浮躁,而慌乱,而失去自制;就会沉稳,淡定,自信,从容。
钟表的发条不能太松弛,但上得太紧也容易停摆;鼓面过于疲沓打不响,张得太紧却容易敲破;松松垮垮的琴弦不能成调,绷得太紧的弦也弹不长。同理,在紧张的心情下吃进去的东西不容易消化,情绪紧绷的人容易失眠;善做事的人总保留一点空闲时间,善养生的人则会常保轻松愉快的心情。总之,“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你就能有所追求,但也能很好地享受人生,享受大自然,享受亲情,享受感觉。你也就不会因为欲望膨胀,因为贪婪、奢求,让自己迷蒙。你就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1.为什么窦文涛在学校里演讲失败了,反而去了级别更高的区里却成功了?
2.“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窦文涛的座右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阅读本文有关段落,写出“知止”的准确含义。
4.窦文涛的人生告诉我们什么?
5.你能举出一个“永远放弃”名利追逐的历史人物的例子吗?
1.到了区里,窦文涛的心态放正了,不像第一次那样紧张,在轻松的状态下发挥得很好,所以就成功了。
2.永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永远放弃对名利的追逐,窦文涛貌似矛盾的座右铭告诉我们生活中要认真思考,合理取舍,把握好人生中的每一个度。
3.“知止”就是知道在合适的时机停止对名利的追求。
4.既要抓住机遇,更要用清心看世界,未来无法预测,成功的砝码需要自己去添加,只有处之有度,适可而止,才能以成功的心态走在平坦的人生道路上。
5.(举例妥当,表述清楚简练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