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zōng jiāo 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④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标题中“茅屋”一词的含义是

2.文章①②两段列举凡·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阅读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精神栖身于茅屋》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富有。(50字左右)

1.简朴的生活方式。(意思对即可)

2.作为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的富有”这一观点。(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适当阐述即可。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李雪峰

①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一粒地稠了。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

②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

③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村南头新盖不久的新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来。我没理睬它,心想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不由大吃一惊,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它却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

④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嫌它碍事,就把它锯了,生怕它会长出树芽来,又挖地六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根,这样才觉得踏实。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着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⑤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想不到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大吃一惊,本以为已经十多年了,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又让它长成一棵树了。

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⑦泥土是不会睡着的,灵魂是不会睡着的,时光是不会睡着的,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它们还醒着。

⑧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选》)

1.阅读全文回答: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⑤段中的“大吃一惊”,除了具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外,还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原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赏析:

4.文章最后说:“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时刻“醒着”的“一些东西”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1.作者从村庄的沉睡写起,为下文写泡桐树的醒着和顽强的生长作铺垫。(从对比或衬托的角度回答也可

2.惊喜、敬佩、对顽强生命力的震撼等。(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回答即可。

4.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高 粱

高粱又称红粮、蜀黍。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南地区丘陵山地。按其性质分,有粳性和糯性两种,粒质分为硬质和软质。我的家乡种植的高粱主要是粳性的,也就是不粘的。后来我在别处曾经吃过粘高梁米,我才知道高粱还有粘性的。高梁米是高粱碾去皮层后的颗粒状成品粮。高粱虽然产量不高,但是高梁米营养丰富,粗纤维多,富合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国的名酒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都以红高粱为主要原料。后来我曾经特意查过资料,更透彻地了解了高粱的特性。高粱米的主要营养成分,按占干物质计,粗蛋白质9%,粗脂肪3.3%,碳水化合物85%,粗纤维1%,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族。其中,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如将其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则可提高营养价值。历史上高粱米是东北城乡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可以做米饭,也可磨粉和制作各种面食。那时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梁,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艰苦年代里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们养育了我们的童年,养大了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1.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中加点的“历史上”能否去掉?为什么?请你结合下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结尾句“养大了我们的憧憬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高粱米怎样的感情?

1.分类别     让人更容易明白高粱的品种和特点。(“让人更清楚高粱的性质”也对)

2.不能去掉。因为在特定时间里高梁米帮助我们度过了艰难岁月。

3.对高粱米的感激之情。

学会如何待人

①与人格完善的人相处,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那是一种无以言传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一个勤勉于修身的人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体谅及鼓励。

②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其脆弱的一面,从而待人温和宽客,是很多优秀的人的相同品质。这也就是以待己之心待人。

③做到待人如己并不容易,生活中人们的双重标准随处可见。这种双重标准往往体现在:对自己宽容而对他人严苛;无法原谅他人的冒犯而轻易遗忘自己对他人的伤害;无视对方的心情处境而把自己的观念情绪强加于人;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体谅视作理所当然……是的,我们常常希望他人纯粹,而忽略了自我反省与修正。双重标准来源于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所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及以恶相向,追根溯源,多来自于双重标准,那种不愿反省不懂得自制的人格。

④其实,以自私的言行伤害原本想要真诚地亲近我们的人,只能使我们孤单,失落。我们要反省。我们要慢慢学会设身处地,扪心自问;学会放低自我,善待他人。

⑤对自我不完善的攻克及对美善言行的学习,是一生必修的功课。而以待己之心待人,是克服双重标准的秘诀。我们借此铲除那些不善良的“杂草”,平复脑海中贪婪的念头。这些努力在日后会见成效:我们的内心被注入了一股真正的力量,那种无需他人认可也能平静充盈地生活的力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自然段列出生活中双重标准的现象有何作用?

3.你对画线句中“是一生必修的功课”如何理解?

1.我们要学会以待己之心待人。(如答“以待己之心待人”也对)

2.用生活中的事实说明双重标准随处可见,告诉我们要做到待人如己不容易。表明论点提出的必要性。

3.①要达到自我完善和具有美善言行是很难的,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必须时时反省。②以待己之心待人不是容易做到的,要慢慢学会。

挖野菜

单占生

①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一切能吃的东西都是稀缺的。

②在今天孩子们的作文里,我看到过不少“挖野菜”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写得生动活泼,童心灿烂,无忧无虑,阳光四溢。但我那时的“挖野菜”可谓是“苦大仇深”。今天孩子们的“挖野菜”是为了“玩儿”,是为了感受田野,了解自然,是为了释放童心童趣。而我们那时的“挖野菜”那可是为了活命。今天孩子们挖野菜只是随父母郊游时玩一会儿而已,那时孩子们挖野菜可是天天挖,挖不到野菜回到家里要挨打。地里的野菜少,挖的人多,挖不到野菜是常有的事,挨打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在我们这代人里面,没有挨过打的人我想没有几个。在这些挨着打长大的人里面,因挖野菜而挨打的肯定不在少数。我把我小时候因挖野菜挖得少而挨打的事说给我的研究生听,他们都说我是在编故事,不——信!妻也不让我给孩子讲我过去的这点破事儿,怕小孩子不懂事一不留神向爷爷奶奶问及这些事时触动老人家心中的伤痛。其实,我总记着这些破事儿,并不是因为挖不到野菜回家挨打给我心里留下了什么不可磨灭的阴影。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当时的挨打都是应该的。那时,打在身上的痛早已忘记,留在心上的痛更是没有影儿的事。我知道那时的没有野菜对一家人来说是要命的事。大人的“打”不是心狠,不是残酷,而是没有办法,是为了活命。而让我,心中一直不安的那次“打”事,是因为和当时的小朋友争挖一棵野菜打架的事。

③他叫缸。

④和我同岁。

⑤是我当时的好朋友。

⑥那天,我们一起挎着篮子去挖野菜。我记得那天风的样子,我也记得那天缸的样子。天是阴的,风是阴的,缸像一个叫花子,头发似冬天的枯草。我们一路都没有说话。到了地里到处瞅野菜时也没有谁说话。可当我们同时瞅到一棵野菜时,我俩几乎同时吼出:

⑦“我先看到的!”

⑧我俩同时向那棵野菜扑去。

⑨那棵野菜立刻被四只手撕得粉碎。

⑩我和缸立刻变成了仇人。

11我们立刻扭打在一起。

12谁也没有气力把谁__。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俩都是自己躺倒在地上,哭了。后来我俩再见面时就不搭腔了。后来缸到外地讨饭去了。后来缸讨饭过活长大回来时,已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我已是一名神圣的民办教师。那天我们见了面,谁都是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但是,谁都不好意思先与对方打招呼,可又都不好意思地向对方笑笑,就这么过去了。后来我上了大学,缸在家娶妻生子种田地。我大学毕业那年,趁回家探望长期在老家受苦受累的慈母的机会,掂了一瓶酒去到缸家里,缸正端着一盆水朝院子里的莱畦走。看见我掂着酒站在他家门口,他把水盆放在院当央,笑笑,没有说话,静静走到我身边,拉住我的手,把我扯到堂屋里,用衣袖擦了擦凳子,把我让到上首位儿坐下,然后打雷一样朝他老婆喊:“孩儿娘,炒几个菜!”

13我和缸喝了不少酒,说了好多好多的话,谁也没有说起当年打架的事。天黑了,我们的话还没有说完。缸的妻过来给我们掌上灯。凑着灯影,我看见缸的妻的脸上挂着的泪痕,亮亮的。

1.第②自然段中写到孩子们挖野菜的文章“大多写得生动活泼,童心灿烂,无忧无虑,阳光四溢”,但我那时的挖野菜却是“苦大仇深”,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

2.挨打总是痛苦的,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却说是“应该的”,你如何理解?

3.第⑧⑨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有何好处?

4.缸的妻为什么哭了?请你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1.①既写出作者挖野菜度日的苦难,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艰苦,也写出今天孩子生活的幸福。

②使文章主题表达更深刻(有思想的深度)。

2.①挖野菜关系到全家人的活命,父母打孩子也是出于无奈。)②反映作者对父母的理解。③体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3.形象地写出野菜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辛酸和艰难,突出挖野菜画面的感人力量,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①感动于我们从小在一起生活的友谊。②感动于人性的美好。③妻也是同时代人,不禁回忆起过去的艰苦生活,难免伤感。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生命的品格

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选自2008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参看下表,简要概括第①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15个字)

段落

概括内容

要懂得珍惜。

要有悲悯的情怀。

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要有所求)。

要超然物外,干干净净地做人(要无所求)。

2.第⑤段画线句子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有什么好处?

3.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

示例:《老人与海》——桑迪阿果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西游记》

4.都是论“生命的品格”,第④段谈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有所求,第⑤段说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无所求,你认为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1.“要提高有限的生命的质量”或者“要使有限的人生更有意义”

2.通过比喻(或“比喻论证”)来论说道理。这样可以更通俗形象地阐明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的道理。

3.示例: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历尽战争的艰险,饱受病痛的折磨,凭借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写作,终有建树,他成立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2)《鲁宾孙漂流记》——鲁宾逊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他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种种困难与艰险,他那顽强的意志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3)《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就启示我们没有坚强的意志,不经历磨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4.不矛盾。“有求”和“无求”都是生命品格所需要的:第④段论说人生要具有克难求进的意志和勇气,要尽责任就是有所求;第⑤段论说要进入无我之境,超然物外,对物质名利的无求,实质是精神境界更高的追求。所以,两者是不矛盾的。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那一扇门

周海亮

①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被一次次放出来。某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了。

②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a)。

③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少年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面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他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吸两口清新空气,看两眼空中的飞鸟——他还是少年。人们一见着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他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④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脚尖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到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眼睛和耳朵。“您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⑤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眼泪。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b)。

⑥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伸手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反身跑出屋子。

⑦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凉亭外,阳光灿烂……(c)

⑧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仍然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⑨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说,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

(摘自2009年3月10日《青年博览》)

1.文中划波浪线的a、b、c三句写阳光变化,其实是在暗示少年心理变化,请你选用4个字的词语分别概述少年当时的心理状态。

阳光

a句

b句

c句

心理

2.从内容上看,“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题目中的“门”,可以理解成哪些门?联系全文,分别简要说明。

4.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1.a、孤独苦闷(绝望自卑);b、萌生希望(看到希望);c、重拾信心(重启心门)

2.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信任和帮助。

3.实指的“门”:

①少年的家门:少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门;

②老人的家门:老人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

虚指的门:

①少年的心门:少年因为自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别人交往;或者:少年在老人的引导激励下,终于重启心门,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②人们的信任之门:别人厌恶他、防范他,不再信任他,对他关起一扇门。或者:老人主动接近他,与他交往,巧妙为他打开的一扇信任之门、自信之门。

4.(1)主人公是“少年”。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所以主人公是“少年”。

(2)主人公是“老人”。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就没有这个故事,“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俩。

阅读张抗抗的《梦幻同里》,按要求回答1—5题。

①春天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做同里的江南小镇。它位于太湖东岸,京杭大运河畔,距苏州只十几公里。同里是必须得去的,不然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②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汉天水相连,同里镇就像是浸在水中的一粒珍珠,圆润得使人不忍抚摸……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小桥流水人家又被人誉为东方威尼斯。同里镇上的嘉荫堂、崇本堂、世德堂、陈去病故居等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各有千秋,毫不逊色,无一不力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的明清宅院的艺术氛围。

③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被世人竟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④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遭贬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因是带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自然是不能如同位在高官时那样张扬跋扈了,自然得打破常规,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

⑤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风颖六泗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方才能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这样一座显赫气派的私家宅园。取名“退思园”,只不过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罢了。

⑥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贴水近湖,视野开阔,园中山水尽收眼底,心胸仍然豁朗;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舸”,夏有“菰雨生凉”的情趣;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二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⑦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因此,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佳嘉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⑧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迩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⑨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选自《张抗抗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层次的划分,恰当的一项

A.① / ②③④⑤⑥⑦ / ⑧⑨B.① / ②③ / 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 / ③④⑤ / ⑥⑦⑧ / ⑨D.①②③ / ④ / ⑤⑥⑦ / ⑧⑨

2.根据段②,“同里”的“质朴而秀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3.从建筑看,退思园的“退思”体现在哪些地方?

4.选文标题是《梦幻同里》,为什么重点却写“退思园”?说说你的理解

5.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注意加点的字)。

同里是必须得去的,不然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画线句中的“它”指代什么?句子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指代: 比喻

表达了作者

1.A.

2.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汉天水相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的明清宅院的艺术氛围。

3.退思园在建筑立意上做出些低眉顺眼的小模样,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在构思上改变了宅子的方位走向,成了别具一格的“贴水筑”。

4. “退思园”是同里人的骄傲,它独一无二,具有无限魅力;作者“再思同里,是为了“退思园”,“退思园”给作者“异样的思绪”,使同里镇蒙上了“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5.去同里的愿望; 去同里的愿望一直藏在自己的心里,搅得自己不得安宁;形象地表达了对同里的神往之情。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第1—4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段③中加点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答:错误是 ;证明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1.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2.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答成“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给1分)。

3.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阅读《高速铁路新时代》,回答1—4题。

高速铁路新时代

李俊义 王晔彪

(1)高速铁路具有服务大众、紧贴民生的特点。在高速铁路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向国民提供快捷、安全、低成本的社会服务的关键所在。

(2)近年来,我国铁路部门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坚持“引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成功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时速200公里、300公里动车组技术、大功率电力和内燃机车技术,实现了全面引进核心技术、最低价格引进并国产化的目标。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据专家介绍,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新下线的动车组,其技术特点是8辆编组,4动4拖,采用电力牵引交流传动方式,在牵引系统、制动系统、高速转向架、车体空气动力学等方面技术先进、成熟,处于当今世界领先地位。

(3) 国产时速350公里车组的研制,除了引进世界高速动车组成熟技术,还适应中国铁路客运需求特点,进行了许多优化设计和创新。根据动力学原理,设计的车体外形呈流线型,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和噪音;采用高速转向架、防撞车体结构和独特的防火设计结构,不仅具有速度快、乘坐舒适的特点,还具备了较高的安全性能;配备了车载技术诊断系统,可以高效率地完成对各种功能设备故障的检测、预报和排除;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可以使旅客免受列车高速会车,以及通过隧道时车外压力波对车内的影响。

(4) 动车组在设计、制造上体现了以旅客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如内部结构典雅、视觉效果好、和谐分布隐形光源的照明系统、可旋转式座椅、多媒体影视系统、残疾人卫生间、轮椅存放区、婴儿护理桌等,而且车内装饰材料100%达到国际相关环保标准,为旅客提供了绿色环保的乘车环境。

(5) 时速350公里的CRH3“和谐号”动车组目前已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沪高速铁路已经开工,京沪高速铁路开通后,从北京到上海全程将缩短至5个小时;而京石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预计从北京到石家庄只需1小时。

(6)中国将迎来一个高铁新时代!

(摘自《半月谈》,有改动)

1.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动车组的研制,请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内容。

引进世界告诉动车组成熟技术

2.文段(2)中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3.文段(5)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等。

4.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未来的交通发展提出两点设想。

1.进行优化设计和创新   体现人性化的理念  评分标准:

2.“之一”一次不能去掉,因为中国不是唯一的能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铁移动装备的国家,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评分标准:态度明确,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表明态度不得分),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3.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评分标准:错别字不给分,答出两中说明方法即可。

4.示例1:未来的公路、铁路采用高架形式以节省更多的耕地。示例2:人们的交通工具以太阳能和生物能为动力来源。 评分标准:符合题意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