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小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朱自清《春》)
背阴的岩石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1.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第二段文字写出了“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两段描写对象相同,但所采取的写作方法各有侧重,第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不同角度来写。第二段侧重一系列的动词、拟声词来写。
(1)请按要求从第一段摘抄有关句子。
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按要求从第二段中摘抄有关的词语。
描写春风的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春风的拟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再写出一个与“春风”有关的完整语句。
1.轻柔温暖(或温柔) 迅猛强劲(或猛烈)
2.(1)触觉: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听觉:鸟儿将巢安在繁化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或: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动词:滚滚而来,扑 过 插 灌 吹 呼啸 飞沙走石
拟声词:呜呜 哄哄 撒拉撒拉
3.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阅读下文,完成1-3小题。
创造月亮
张丽钧
①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和《留月》。“纸月”的故事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的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②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
③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叹那不知名的作者“创造月亮”的非凡立意。不由得想,能够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无比澄澈清明。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辉,即可生出一万个月亮。
④叩问自己的心:你是不是经常犯“月亮缺乏症”?阴晦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隐匿了,心中的月亮也跟着消亡。没有月亮的时候,光阴在身上过,竟有了鞭笞的痛感。“不是我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我。”我沮丧地对朋友说。回忆自己走在银辉中的模样,是那样的神清气爽,是那样的诗意盎然,是那样的海阔天空……但今天的手却是绝难伸进昨天——我够不着过去沐浴着月亮清辉的自己。行走在没有月亮的灰暗的日子里,我发现世界陡然缩小,小到只剩下了我和我的烦恼。
⑤我常常想,苦的东西每每被我们的口拒绝,苦口的药,也聪明地穿起讨好人的糖衣服。苦,攻不破我们的嘴,便来攻我们的心了。而我们的心,是那样容易失守。疾患之苦、耕耘之苦、挫败之苦、误解之苦……苦,在我们的心里奔突,如鱼得水。尤其是夜晚来临,只有枕头知道怀揣了诸多苦情的人是怎样地辗转难眠。白天被忽略的痛,此刻被无限放大,心淹在苦海里,无可逃遁。这时候,月亮在哪里?天空没有月亮。心空呢?
⑥想没想过,剪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
⑦创造一个月亮,其实是创造一种心情。痛苦来袭,我们习惯慨叹,习惯呼救,我们不知道,其实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个女孩被掩埋在废墟下达八天之久,在那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停地唱着一首一首的歇,开始是高声唱,后来是低声唱,最后是心里唱。她终于幸存下来。她不就是那个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的人吗?劝慰着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这样的人,上帝也会殷勤地赶来成全。
⑧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理历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扫除心中的阴霾。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让我们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1.阅读①一③段,概括“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的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的“纸月亮”分别指什么?
(1)第①段中的“纸月亮”指:
(2)第⑥段中的“纸月亮”指:
3.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创造月亮”?
1.(1)想像奇妙。(2)立意非凡。(3)心无比澄澈清明。(答出任两点即可)
2.( 1)用纸剪成的月亮。(2)劝慰、鼓励、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
3.因为“创造月亮”能让我们在失息的时候,用一种精神力量来引导自己乐观地面对生活,所以作者提倡要“创造月亮”。
阅读《童趣》,完成1-5小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3.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5.读了本文,你认为作者童年时是一个怎样的人?
1.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2.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虾蟆之趣。
3.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4.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5.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富有情趣的人。
赏析下文,完成1~4小题。
睡莲
亲属探病的时间刚过,同病房的宁波大婶和胖阿嫂还沉浸在方才亲人团聚的欢欣中,互相夸赞着对方的小辈如何如何的好……
病房的墙壁是浅绿色的,在月光里,像一泓幽深的清水潭,水面是那么的清冷寂静,没有一丝波纹。病种长长的夜啊,可真难挨过。
忽然,走廊中一阵喧哗,又进来一个新病人。我看她昏沉沉地躺着,手腕上还吊着输液针管,有一头白霜似的头发。
“护士阿姨,我是来陪夜的。”这声音像清风一般甜润,吸引了我的视线:一张小姑娘笑眯眯的脸,衬在清水潭般的绿墙上,像刚刚盛开的一朵白睡莲,闪闪的眼睛是噙在花瓣上的两颗晶莹的露珠。看样子不过十二三岁,脖子上还系着红领巾……
“姑姑,这是您的水瓶吗?我替您打热水去。”清风一般甜润的声音把我唤醒了,天已大亮。那白睡莲般的小姑娘笑眯眯地站在我床边呢。
“噢噢,那太麻烦你了。”
“不要紧的,我顺便的呀。”说着,她把宁波大婶和胖阿嫂的水瓶都带走了。露珠般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她走了。 、
不知怎么,这一天我只盼着天黑,白发老人仍旧昏睡着,白睡莲般的小姑娘还会来陪夜的。我原来在盼她!
“护士阿姨,我是来陪夜的。”她来了!可是声音变了,很轻很细,像悄然飘洒的春雨。我急忙抬头看,同样十二三岁的年龄,同样围着红领巾,却换了一张脸:尖尖的下巴,眼睛像新月一样细细弯弯的,像一朵含苞的新莲。
“护士阿姨,我是来陪夜的。”第三天晚上,病房门外亮起的声音又变了,像百灵一般快乐,映在清水潭般的绿墙上的是一张圆鼓鼓的脸,两颊很红很红,还嵌着一对笑靥。哦,这回可是朵顶呱呱的红睡莲啦!这位白发老人不知从哪儿修来的这么多好孙女儿,连我们大伙都跟着享儿女福了。
又是一个欢乐的早晨,红睡莲跳跳蹦蹦替我们打水、扫地……
中午,白发老人醒了,病房的人都夸她的孙女好。白发老人轻轻叹口气,笑了。她说:“我可没那个福气。儿子在外地工作,老婆子一个人。那三个闺女是一幢楼里的邻居,平日全靠她们相帮买盐买米倒垃圾呢。”
是什么在我寂寞已久了的心房中轻轻地、暖暖地攒动着?是甜润的清风?是细柔的春雨?还是欢乐的百灵鸟?
阳光洒在病房的绿墙上,清冷寂静的清水潭变得波光潋滟起来,水面上绽开了那么多睡莲,白的、红的,一朵朵都像姑娘可爱的笑容,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许许多多的亲人,仿佛她们不曾离开过我。
一朵美丽的睡莲,在我心中悄悄地绽开了……
1.文章为什么以“睡莲”为标题?
2.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描写了三个陪夜的小姑娘,哪个详写?哪个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开头写病房墙壁在月光里像“清冷寂静”的清水潭,结尾却写阳光洒在病房的绿墙上,清水潭变得“波光潋滟起来”。这样写是否前后矛盾?请你说一说理由。
1.一是用来比喻三个活泼的小姑娘;二是用来象征一种纯洁、美好、高尚的品质。
2.承接上文的“清冷寂静”,引出下文三个小姑娘的动人故事。
3.详写第一个小姑娘,略写第二和第三个小姑娘。突出第一个小姑娘的美好品质,避免重复累赘。
4.不矛盾。三个小姑娘的动人事迹和美好品质,深深地感染、打动了我,使我的心境发生了变化。
阅读《学问和智慧》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4小题。
①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砣砣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猩、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帝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日:“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为他张目。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②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心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第①段文字中的第一句话概括了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你能从第②段文字中找出一个能概括第②段文字内容的句子吗?
2.达尔文发现了“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规律以后,赫胥黎说:“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以后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
想一想:作者在文章中引述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说:“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请你说说著书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分别指什么?
1.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如答:“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或“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等皆不得分。
2.说明智慧的重要,只有那些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看似简单的东西。
3.著书的智慧就是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能给人启发;读书的智慧是在读书时能获得新知识,并有所发现。
赏析下文。完成1-6小题。
小巷晚雨
大约是临近中秋节的一天,傍晚下起了雨。从报馆出来,我撑开雨伞,匆匆绕过霓虹灯闪耀的闹市,步入了长长的小巷。小巷两边是清一色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拙朴典雅,古色古香。雨丝无声地飘洒在伞布上,又无声地落在石板路上,白白的石板路面便晶莹透亮。
是谁家的玫瑰忘收了?在墙头上红红地燃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味。
我的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在玫瑰花下站定,细瞅。雨中的玫瑰格外生动,昂然勃发,鲜润纯粹。梗是笔挺的梗骨,叶是墨绿的叶脉,花是纯纯的花魂。雨珠在绒绒的花辩上滚来滚去,肆意嬉戏。静听,似有笑语溢出,温馨得令人心醉。
忽然,一片花瓣在轻摇,我的心一沉,爱是有代价的,自然界也不能幸免。目睹坠落的全过程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花瓣依依不愿离开。分离后的花瓣并非直落,而是绕花盆飘荡半圈后才哀哀离去,缠绵在一尘不染的石板路上。一朵花瓣和母体的离析过程竞如此艰难如此痛苦,我的心惊颤不已,那分明也是一场生死离别。我将花瓣轻轻拾起,紫红的叶窝里还卧着几粒泪珠。我忽然想,这多像爱女出嫁,新娘是火样的花辨,新郎是温柔的小雨,淡雾是娘家请来的傧相,巷陌是婆家迎亲的长队,天地问充满浓浓的情意。
就在这时,我听到“扑通”一声,好像有人摔倒了,扭身一看,是位戴斗笠的中年汉子。和中年汉子一同摔倒的还有一筐圆圆的月饼。散开的月饼在白白的石板路上滚落了一地。中年汉子呆愣着不知所措。便有人固上来捡。我也匆忙走了过去。月饼很快拾到筐里,那汉子十分沮丧,原来是给一家超市送的货。“还好,没碎多少。”“没关系,只是包装纸湿了点,干了就好了。”“……”人们热心地安慰着,可他总不开心。这时一位大妈说:“咱小巷的月饼跌落在咱小巷的路上,我看呀,是咱小巷的福分,肥水不流外人田,咱小巷的人一家买两斤不就得了?”大妈的建议立即得到了热烈响应,三下五除二就把月饼买完了。我也买了两斤。戴斗笠的汉子十分感动,向人群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时大家才发现他腿有残疾。
人群很快散去了。小巷又恢复了方才的平静。
破碎的是月饼,圆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墙头的玫瑰愈发燃烧得迷人。
我举着伞慢慢地走着……
清丽、淡雅、朦胧,雨中的小巷宛如一幅水墨画。
1.从全文来看,以“小巷晚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二、三、四段作者不惜笔墨写玫瑰花和自己看玫瑰花的感受,对这种写法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写得如此详细,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到好处。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3.根据文意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词语。
破碎的是月饼,圆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话能较好地概括全文的主题,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三段文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划曲线处)
6.浙淅沥沥的“秋雨”在作者笔下充满了温馨和浓情,而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常成为表达哀愁悲凉感情的意象,试举两例。
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环境特点。
2.这样写恰到好处。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写人情美好渲染气氛,玫瑰花和小巷人们帮助残疾人给我的感觉都是美好的。(也可有否定意见)
3.人心
4.天地间充满浓浓的情意
5.呼应上文,深化主题
6.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样愁字了得。
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1-4小题。
①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②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③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1.第①段第一句中写雷公岩地形特点“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 )
A.翻越老山界B.翻越雷公岩
C.雷公岩陡、窄、险D.雷公岩一路峭壁
4.你一定还读过其他描写红军长征的作品,请展示一下你的积累。
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 只有一尺多宽 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是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2.不能,更远的、更陡的路还在后面,表现出翻越之艰,反映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3.C
4.略
阅读下文,完成1-4小题。
①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母亲。轮到我守护母亲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下床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②我左手揽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揽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朝后摔倒。
③护士在后面托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护士笑了,说:“你妈这么矮小,别说病成这样,就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我猜她也到不了90斤。”母亲说:“这位姑娘真有眼力。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取笑我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多的重担。”
⑤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
⑥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⑦母亲笑一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⑧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⑨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护士说:“大妈,你就让她抱一回吧。”母亲这才没有做声。
⑩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的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11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里流了出来……
1.文中说:“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作者为什么难过?(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⑧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手法来刻画护士这一人物形象,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文中第11段中,“我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里流了出来”,揣摩一下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1.看到母亲因劳累、生病而身体瘦弱,内心感到痛苦。
2.一直以来,母亲总是用她那瘦弱的身子去承受那么多重担,以至于让人误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3.细节 语言 充满爱心
4.略
赏析下文,完成1-4小题。
生日
①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②妻子边找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桌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③屋里的电灯灭了,烛光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天女散花》。(a)我的眼睛湿润了。
④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
⑤(b)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宜。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⑥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⑦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不讲究就算了。”
话语里分明藏着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⑧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
⑨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⑩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11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
12(c)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来,牧牧吹蜡烛。”
13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
14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15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第①、②段中三处暗示了此次生日的特殊,这三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a)(b)(c)三处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a)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几个人物形象,从人性角度分析,都是美的。请各用一个词(两个字)概括母亲、“我”、妻子三人的性格特点。
母亲: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____
1.30岁生日却点燃了53支蜡烛 生日提前两天过 摆放了母亲生前喜爱的炒花生
2.(1)妻儿为“我”过生日;(2)“我”为母亲过生日。
3.(a)处:虔诚的忏悔和自责;(b)处:感受到母爱后的激动;(c)处:既有喜悦、激动,又有遗憾、自责。
4.母亲:慈爱 我:孝顺 妻子:善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为了好玩,长在那树的高技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辫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里,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猜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匿笑:
2.这个孩子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跟妈妈嬉戏,他做了几件事?他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呢?
3.体会下列诗句蕴涵的情感。
(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2)“我不告诉你,妈妈。”
1.偷偷地笑
2.(1)悄悄开放花瓣:让妈妈看到,得到美的享受;放出花香:让妈妈闻到,心情舒畅;投影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每个要点1分,答对两点即得2分)
(2)也可能是给妈妈遮阴,也可能是故意引起妈妈的注意,也可能是顽皮地跟妈妈逗趣。(言之成理即可)
3.(1)妈妈找孩子许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不见了,让妈妈担心。
(2)孩子撒娇,做了好事不让妈妈知道,一方面是调皮、天真,一方面是自己所做的事跟妈妈的爱相比,并不值得一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