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成1-4题。
破茧成蝶
单士兵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__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④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②的传说。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③。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注]①羽化:昆虫由蛹变为成虫。②化蝶的传说: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粱祝为爱殉情,双双化蝶。③涅磐(niè pán):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在文中指通过死亡获得新生。
1.阅读第①②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说等待蚕破茧成蝶的过程“本身就是诗意的”?(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2.请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请联系生活,谈淡第⑤段“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这句话中所说的心灵之“茧”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该如何冲破心灵之“茧”?
4.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话来表达你对“破茧成蝶”的理解。(不能引用原文)
示例:破茧成蝶——不固执于自满自足的空间,才会有自由生命的飞翔。
你的精彩:破茧成蝶——
1.因为在等待中,我感受到蚕破茧成蝶的过程是蕴蓄着一次生命复活的坚实的梦。
2.由上文蚕破茧化蝶过渡到对人生的思考
3.指人生道路上的障碍,如低微的出身、平庸的相貌、痛苦的遭遇等,用自尊、自信、毅力、勇气、智慧去扫除人生道路上的障碍(意对即可)
4.提示:能清楚表述“破茧成蝶”的含义给分,表述不清酌情扣分,引用原文不给分;
示例:一旦走出束缚,世界广阔无限//千年的__,孕育了瞬间的光明
阅读,完成1-5题。
寻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④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竞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竞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11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12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镪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选自《阅读与鉴赏》2004年 第05期)
1.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2.第⑦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
3.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1.表达急切的心情,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2.采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惊喜和欢愉。
3.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意对即可)。
4.要点:可从综合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修辞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比较,言之成理即可。
5.要点:“寻春”蕴含两层意思:(1)寻自然之春(2)寻内心世界之“春”。(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紫藤萝瀑布》选段,完成1-3小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1.文中“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中“挑逗”的意思应如何理解?
2.揣摩体会下列各句写景的妙处(每条不超过50个字)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3.作者说想摘一朵,但是又没有摘,这是为什么?
1.“挑逗”在文中贬词褒用,写出了阳光照在紫藤萝花上最浅淡部分泛出银光的情景。
2.(1)将花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蕴含了生命绵延长远的意思。
(2)用“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
(3)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4)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花的童稚和欢乐
3.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依恋,不忍心损害它。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小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朱自清《春》)
背阴的岩石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1.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第二段文字写出了“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两段描写对象相同,但所采取的写作方法各有侧重,第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不同角度来写。第二段侧重一系列的动词、拟声词来写。
(1)请按要求从第一段摘抄有关句子。
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按要求从第二段中摘抄有关的词语。
描写春风的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春风的拟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再写出一个与“春风”有关的完整语句。
1.轻柔温暖(或温柔) 迅猛强劲(或猛烈)
2.(1)触觉: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听觉:鸟儿将巢安在繁化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或: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动词:滚滚而来,扑 过 插 灌 吹 呼啸 飞沙走石
拟声词:呜呜 哄哄 撒拉撒拉
3.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阅读下文,完成1-3小题。
创造月亮
张丽钧
①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和《留月》。“纸月”的故事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的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②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
③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叹那不知名的作者“创造月亮”的非凡立意。不由得想,能够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无比澄澈清明。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辉,即可生出一万个月亮。
④叩问自己的心:你是不是经常犯“月亮缺乏症”?阴晦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隐匿了,心中的月亮也跟着消亡。没有月亮的时候,光阴在身上过,竟有了鞭笞的痛感。“不是我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我。”我沮丧地对朋友说。回忆自己走在银辉中的模样,是那样的神清气爽,是那样的诗意盎然,是那样的海阔天空……但今天的手却是绝难伸进昨天——我够不着过去沐浴着月亮清辉的自己。行走在没有月亮的灰暗的日子里,我发现世界陡然缩小,小到只剩下了我和我的烦恼。
⑤我常常想,苦的东西每每被我们的口拒绝,苦口的药,也聪明地穿起讨好人的糖衣服。苦,攻不破我们的嘴,便来攻我们的心了。而我们的心,是那样容易失守。疾患之苦、耕耘之苦、挫败之苦、误解之苦……苦,在我们的心里奔突,如鱼得水。尤其是夜晚来临,只有枕头知道怀揣了诸多苦情的人是怎样地辗转难眠。白天被忽略的痛,此刻被无限放大,心淹在苦海里,无可逃遁。这时候,月亮在哪里?天空没有月亮。心空呢?
⑥想没想过,剪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
⑦创造一个月亮,其实是创造一种心情。痛苦来袭,我们习惯慨叹,习惯呼救,我们不知道,其实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个女孩被掩埋在废墟下达八天之久,在那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停地唱着一首一首的歇,开始是高声唱,后来是低声唱,最后是心里唱。她终于幸存下来。她不就是那个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的人吗?劝慰着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这样的人,上帝也会殷勤地赶来成全。
⑧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理历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扫除心中的阴霾。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让我们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1.阅读①一③段,概括“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的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的“纸月亮”分别指什么?
(1)第①段中的“纸月亮”指:
(2)第⑥段中的“纸月亮”指:
3.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创造月亮”?
1.(1)想像奇妙。(2)立意非凡。(3)心无比澄澈清明。(答出任两点即可)
2.( 1)用纸剪成的月亮。(2)劝慰、鼓励、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
3.因为“创造月亮”能让我们在失息的时候,用一种精神力量来引导自己乐观地面对生活,所以作者提倡要“创造月亮”。
阅读《童趣》,完成1-5小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3.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5.读了本文,你认为作者童年时是一个怎样的人?
1.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2.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虾蟆之趣。
3.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4.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5.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富有情趣的人。
赏析下文,完成1~4小题。
睡莲
亲属探病的时间刚过,同病房的宁波大婶和胖阿嫂还沉浸在方才亲人团聚的欢欣中,互相夸赞着对方的小辈如何如何的好……
病房的墙壁是浅绿色的,在月光里,像一泓幽深的清水潭,水面是那么的清冷寂静,没有一丝波纹。病种长长的夜啊,可真难挨过。
忽然,走廊中一阵喧哗,又进来一个新病人。我看她昏沉沉地躺着,手腕上还吊着输液针管,有一头白霜似的头发。
“护士阿姨,我是来陪夜的。”这声音像清风一般甜润,吸引了我的视线:一张小姑娘笑眯眯的脸,衬在清水潭般的绿墙上,像刚刚盛开的一朵白睡莲,闪闪的眼睛是噙在花瓣上的两颗晶莹的露珠。看样子不过十二三岁,脖子上还系着红领巾……
“姑姑,这是您的水瓶吗?我替您打热水去。”清风一般甜润的声音把我唤醒了,天已大亮。那白睡莲般的小姑娘笑眯眯地站在我床边呢。
“噢噢,那太麻烦你了。”
“不要紧的,我顺便的呀。”说着,她把宁波大婶和胖阿嫂的水瓶都带走了。露珠般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她走了。 、
不知怎么,这一天我只盼着天黑,白发老人仍旧昏睡着,白睡莲般的小姑娘还会来陪夜的。我原来在盼她!
“护士阿姨,我是来陪夜的。”她来了!可是声音变了,很轻很细,像悄然飘洒的春雨。我急忙抬头看,同样十二三岁的年龄,同样围着红领巾,却换了一张脸:尖尖的下巴,眼睛像新月一样细细弯弯的,像一朵含苞的新莲。
“护士阿姨,我是来陪夜的。”第三天晚上,病房门外亮起的声音又变了,像百灵一般快乐,映在清水潭般的绿墙上的是一张圆鼓鼓的脸,两颊很红很红,还嵌着一对笑靥。哦,这回可是朵顶呱呱的红睡莲啦!这位白发老人不知从哪儿修来的这么多好孙女儿,连我们大伙都跟着享儿女福了。
又是一个欢乐的早晨,红睡莲跳跳蹦蹦替我们打水、扫地……
中午,白发老人醒了,病房的人都夸她的孙女好。白发老人轻轻叹口气,笑了。她说:“我可没那个福气。儿子在外地工作,老婆子一个人。那三个闺女是一幢楼里的邻居,平日全靠她们相帮买盐买米倒垃圾呢。”
是什么在我寂寞已久了的心房中轻轻地、暖暖地攒动着?是甜润的清风?是细柔的春雨?还是欢乐的百灵鸟?
阳光洒在病房的绿墙上,清冷寂静的清水潭变得波光潋滟起来,水面上绽开了那么多睡莲,白的、红的,一朵朵都像姑娘可爱的笑容,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许许多多的亲人,仿佛她们不曾离开过我。
一朵美丽的睡莲,在我心中悄悄地绽开了……
1.文章为什么以“睡莲”为标题?
2.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描写了三个陪夜的小姑娘,哪个详写?哪个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开头写病房墙壁在月光里像“清冷寂静”的清水潭,结尾却写阳光洒在病房的绿墙上,清水潭变得“波光潋滟起来”。这样写是否前后矛盾?请你说一说理由。
1.一是用来比喻三个活泼的小姑娘;二是用来象征一种纯洁、美好、高尚的品质。
2.承接上文的“清冷寂静”,引出下文三个小姑娘的动人故事。
3.详写第一个小姑娘,略写第二和第三个小姑娘。突出第一个小姑娘的美好品质,避免重复累赘。
4.不矛盾。三个小姑娘的动人事迹和美好品质,深深地感染、打动了我,使我的心境发生了变化。
阅读《学问和智慧》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4小题。
①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砣砣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猩、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帝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日:“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为他张目。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②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心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第①段文字中的第一句话概括了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你能从第②段文字中找出一个能概括第②段文字内容的句子吗?
2.达尔文发现了“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规律以后,赫胥黎说:“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以后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
想一想:作者在文章中引述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说:“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请你说说著书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分别指什么?
1.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如答:“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或“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等皆不得分。
2.说明智慧的重要,只有那些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看似简单的东西。
3.著书的智慧就是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能给人启发;读书的智慧是在读书时能获得新知识,并有所发现。
赏析下文。完成1-6小题。
小巷晚雨
大约是临近中秋节的一天,傍晚下起了雨。从报馆出来,我撑开雨伞,匆匆绕过霓虹灯闪耀的闹市,步入了长长的小巷。小巷两边是清一色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拙朴典雅,古色古香。雨丝无声地飘洒在伞布上,又无声地落在石板路上,白白的石板路面便晶莹透亮。
是谁家的玫瑰忘收了?在墙头上红红地燃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味。
我的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在玫瑰花下站定,细瞅。雨中的玫瑰格外生动,昂然勃发,鲜润纯粹。梗是笔挺的梗骨,叶是墨绿的叶脉,花是纯纯的花魂。雨珠在绒绒的花辩上滚来滚去,肆意嬉戏。静听,似有笑语溢出,温馨得令人心醉。
忽然,一片花瓣在轻摇,我的心一沉,爱是有代价的,自然界也不能幸免。目睹坠落的全过程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花瓣依依不愿离开。分离后的花瓣并非直落,而是绕花盆飘荡半圈后才哀哀离去,缠绵在一尘不染的石板路上。一朵花瓣和母体的离析过程竞如此艰难如此痛苦,我的心惊颤不已,那分明也是一场生死离别。我将花瓣轻轻拾起,紫红的叶窝里还卧着几粒泪珠。我忽然想,这多像爱女出嫁,新娘是火样的花辨,新郎是温柔的小雨,淡雾是娘家请来的傧相,巷陌是婆家迎亲的长队,天地问充满浓浓的情意。
就在这时,我听到“扑通”一声,好像有人摔倒了,扭身一看,是位戴斗笠的中年汉子。和中年汉子一同摔倒的还有一筐圆圆的月饼。散开的月饼在白白的石板路上滚落了一地。中年汉子呆愣着不知所措。便有人固上来捡。我也匆忙走了过去。月饼很快拾到筐里,那汉子十分沮丧,原来是给一家超市送的货。“还好,没碎多少。”“没关系,只是包装纸湿了点,干了就好了。”“……”人们热心地安慰着,可他总不开心。这时一位大妈说:“咱小巷的月饼跌落在咱小巷的路上,我看呀,是咱小巷的福分,肥水不流外人田,咱小巷的人一家买两斤不就得了?”大妈的建议立即得到了热烈响应,三下五除二就把月饼买完了。我也买了两斤。戴斗笠的汉子十分感动,向人群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时大家才发现他腿有残疾。
人群很快散去了。小巷又恢复了方才的平静。
破碎的是月饼,圆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墙头的玫瑰愈发燃烧得迷人。
我举着伞慢慢地走着……
清丽、淡雅、朦胧,雨中的小巷宛如一幅水墨画。
1.从全文来看,以“小巷晚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二、三、四段作者不惜笔墨写玫瑰花和自己看玫瑰花的感受,对这种写法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写得如此详细,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到好处。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3.根据文意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词语。
破碎的是月饼,圆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话能较好地概括全文的主题,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三段文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划曲线处)
6.浙淅沥沥的“秋雨”在作者笔下充满了温馨和浓情,而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常成为表达哀愁悲凉感情的意象,试举两例。
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环境特点。
2.这样写恰到好处。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写人情美好渲染气氛,玫瑰花和小巷人们帮助残疾人给我的感觉都是美好的。(也可有否定意见)
3.人心
4.天地间充满浓浓的情意
5.呼应上文,深化主题
6.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样愁字了得。
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1-4小题。
①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②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③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1.第①段第一句中写雷公岩地形特点“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 )
A.翻越老山界B.翻越雷公岩
C.雷公岩陡、窄、险D.雷公岩一路峭壁
4.你一定还读过其他描写红军长征的作品,请展示一下你的积累。
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 只有一尺多宽 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是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2.不能,更远的、更陡的路还在后面,表现出翻越之艰,反映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3.C
4.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