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成1-4题。
鹦鹉鱼的睡衣
沈岳明
①在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②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钧,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伴。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③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④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⑤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⑥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选自《意林》2007年第5期)
1.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
2.第④段中加点的“就能”和“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3.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
4.文章末尾说“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们“作茧自缚”的某些行为。
1.色彩艳丽,团结互助,很怕死,能织坚固的睡衣
2.“就能”一词,强调了鹦鹉鱼编织时间之短;“才能”一词,突出了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3.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为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4.如:像发明汽车,造成大气污染;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造成生态破坏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4题。
猫的故事(节选)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它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重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啦哗啦地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猱升跨院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地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她这样地念念不忘?
哗啦一声,铁罐坠地,显然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1.选文最后一段划线词语“历史重演”指的是什么?
2.第一段中加点的“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是十分庄重的文言词语、书面语,作者却用在一只猫的身上,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3.猫后来为什么又壮胆回来?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
————————————————————————————————————
4.读完《猫的故事》,你怎样看待厨师对这只猫的处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猫又来到我家。
2.作者大词小用,用谐趣的笔法显示出厨师煞有介事的姿态和神情,也表现出作者对厨师姿态的调侃。
3.猫冒险回来是为了喂哺小猫,这表现了它伟大的母爱。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变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荫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1.请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把它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只要言之成理都可酌情给分,示例:《会飞的蒲公英》。
2.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3.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4.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富乌鸦
树上落了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什么东西的乌鸦,许多追踪这只富有者的乌鸦立刻成群飞来。它们全部落下,一声不响,一动不动。那只嘴里叼着东西的乌鸦已经很累了,吃力地喘息着。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么一大块东西吞下去,它也不能飞到地上从容不迫地把这块东西啄碎。因为那样,乌鸦们会猛扑过去,于是就要开始一场通常所说的混战。它只好停在树枝上,保卫嘴巴里的那块东西。
不过也许是因为嘴里叼着东西呼吸困难,也许是因为之前被大家追赶,已经弄得筋疲力尽——只见它摇晃了一下,突然失落了叼着的那块东西。所有的乌鸦都猛扑上去,在这场混战中,另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东西,立刻展翅飞去。于是,新一轮的追踪又开始了。头一只被追赶得筋疲力尽的乌鸦也在跟着飞,但已明显落在大家后面了。
结果是第二只乌鸦也像第一只乌鸦一样,弄得筋疲力尽,也落到一棵树上,也是终于失落了那块东西。于是又是一场混战,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个幸运儿……
请看,富有的乌鸦的处境多么可怕,而这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一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在文中找出它的同义词。
衔:①读音:______________ ②同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结尾划线处应填写什么内容?请补充出来。(不超过15字)
1.寓言。
2.①xián; ②叼
3.它是个自私的家伙。(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生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以后,也可能出现在六个月以后六年以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选文第一段中“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请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2.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这种情况”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第②段划线句子改成“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说“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本文中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试结合你的体会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意到即可)。
2.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3.不好,因为原文中用设问语气更能吸引读者,形象生动地引出论点,如果改为“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就太直白,不吸引人了。
4.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唐家寺的雨伞
①从前,有个商人出外苦心经营多年,终于攒下了大宗财富,准备告老还乡。当时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不敢露富,只得穿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做一个餐风露宿的行路人。他特地购了一把弯头柄纸雨伞,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这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②这天中午,商人来到了成都近郊的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作料丰足,商人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涌了上来。于是,商人在桌旁打了一个盹。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头一看,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商人揉揉脸颊,突然暗叫不好,自己的那把油纸伞已不见踪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就想,定是在他打盹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急于出门,其中哪个见他睡着了,就顺手牵羊把他的伞取走了。
③商人将随身零钱清点了一番,沉吟片刻后,决定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他请面馆掌柜的帮忙,在交通要道上找了一处房子,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开了个小小的修伞铺。商人待人客气,心灵手巧,没过多久,他小小的修伞铺子便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人们都愿意把伞拿给他修理,哪怕多赶两三里路。商人的伞铺算是立住了,可谁也不知道这个小手艺人是腰缠万贯的富商,更不知道他每天谦和的笑脸下,掩藏着紧张焦灼的心。他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一把熟悉的油纸雨伞的出现,但都失望了。经过手上各式各样的伞成百上千,惟独没有他那一把。
④时间一天天在流逝,商人耐心地等着,但是他的伞还是没有出现。一天,他手上有一把破旧的伞,主人漫不经心道:“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花一大笔工钱!”听了这话,商人心里一动,想到自己的那把雨伞,丢时便只有三成新,用到现在怕也是破破烂烂了,它现在的主人怕也不愿拿来修了。商人就又动起了脑筋。
⑤第二天,过往行人看到这家修伞铺子打出了一条好新鲜的广告:油纸雨伞以旧换新。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据说这是商人为了扩展生意,广招客人的让利活动,还说下一次就轮到布伞以旧换新了;又说商人对收集雨伞有兴趣——总而言之,广告效果好极了。
⑥时隔不久,在一个和风丽日的下午,修伞铺子来了一个中年农民,商人一眼就看见他腋下夹着一把油纸雨伞,那正是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绕的伞呀。
⑦商人不动声色地收下雨伞,犀利的眼神一瞥,就查看到伞柄完好如初,并无半点被动过的痕迹。他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他转身挑了铺里最好的一把伞给了来客,在来客的感谢声中,徐徐关了店门。商人立马打开伞柄,里面的一层黄蜡加封得严严实实。再撬开黄蜡,商人看到了他当初装塞在里头的全部珠宝玉器。他一下瘫坐在地上,长长松了口气,半日无语。
⑧这天,唐家寺的居民们觉得有点奇怪:自从修伞铺开张以来,没见过这么早关门的。第二天天大亮却还没有开门,一问,才知道人去屋空,这个在此处开店好长时间的外地商人突然走了。商人是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的确有点奇怪,但谁也没去多想。
⑨后来,这件事成了一个故事流传开来,当地那些换过伞的人才恍然大悟。于是“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就成了当地的一句歇后语。人们传说着这个故事,赞叹着商人的沉着、睿智和大气。
1.小说以一把油纸雨伞为线索,依次写了“商人______________→丢伞→____________→ 得伞”的过程。
2.阅读文中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揣摩商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3.结合语境品读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子,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作用。
(1)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商人丢伞后的处理方式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购伞;找伞
2.示例:我不能离开此地,因为伞里装着我一生的积蓄。就用身上的零钱在路边开个修伞店,兴许拿了我那把雨伞的人会来修伞,这样我的钱财就会失而复得。
3.(1)完璧归赵:商人丢失多时、盼望多时的雨伞终于找到了。
(2)瘫:这一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商人得伞后的动作,折射出他此刻激动、酸楚的复杂心情。
4.示例: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应该像小说中的商人那样,沉着、冷静地面对,运用智慧去处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戾气,迂腐之气,狭隘之气,也可以养。因此,在读书对,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风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稟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宜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出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木舟、风与大翼关系的论述,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的功用(或目的)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书可以养气。
2.说明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手(笔)到文成的道理。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提示:
①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②读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
③读书可以使人精神愉快;
④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使人高尚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甲)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恒价值的却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如明代张溥读书,细嚼慢咽,寻幽探微,读后还要抄写七遍,可谓精读之典范。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有时为了开阔视野,增大阅读面,泛读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翻阔,是说不要一个字一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一样,随手一翻,看看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刚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四书五经一样,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诵。照这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
(乙)①读书务求深解。②古人读书之道,讲究深钻细研,融会贯通。③张溥读书,不但字斟句酌,还要手抄七遍,对于经典文献,他终能解其本质,得其精髓。④韩愈在《讲学解》一文中也说,他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⑤今人读书往往不求其解,浮于其表,结果即使是“读书破万卷”,涉猎无限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⑥能深钻细研者,实属凤毛麟角。⑦总之,无论古今,读书切不可停于表面,深刻理解文意,读书才会有所得。
1.甲文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它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乙文采用议论表达方式,它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甲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子 分类别B.举例子 列数据 下定义
C.分类别 列数据D.打比方 分类别 作比较
3.对乙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4.对乙文层次划分的几种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5.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张溥的事例,试简要分析其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①在甲文中的作用是:
②在乙文中的作用是:
6.根据两段文字的内容和特点,甲文的标题可拟为《______________》;乙文的标题可拟为《______________》。
1.书的类别及阅读方法。读书务求深解
2.B
3.B
4.题上的答案都不对
5.①举例说明怎样精读
②证明古人读书深钻细研,融会贯通,务求深解。
6.《精读·泛读·翻阅》 《读书务求深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如果说生命只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搏动的心便是一朵永不凋零的春花。
②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时候,鹅黄隐约,新绿悄绽,昭示着生命的蓬勃,那是旭日般的青春;阳春三月,杏花春雨时节,桃红柳绿,柔风拂面,飘扬着自然的伟力,那是如火的中年。
③心灵之树是常青的。
④“不行春风,难得春雨”,生命之绿需要的是德行的沐浴、坚韧的浇灌、热爱的孕育!
⑤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清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_步,海阔天空,不步因噎废食……
⑥德是高的,心是诚的,爱是纯的,心便会永远是绿色的。
⑦季节的斑斓和诱人,来自自然的造化;芸芸众生的春景,源自于创造。诗人有云;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没有比足音更遥远的路途……
⑧一生的春色,需要一生的装点。
⑨拥有绿色的心,便会拥有一切。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凋零______________
②斑斓______________
2.生命的“本色”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应保持生命的“本色”?
3.用“||”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
1 .①凋零:花朵凋谢。 ②斑斓:灿烂多彩
2.保持超然的态度,具有博大的胸怀,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坚韧的品质。从成、败、荣、辱四个方面论述应保持生命的本色。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段概括生命的情态;第二段揭示生命特别是心灵之树常绿的真谛;第三段阐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
4.语言精美大气,富有哲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励志 感恩 奉献
①近来,《人民日报》刊登了几位大学生的感人事迹:
②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研究生谷振丰,毕业时主动要求到地处西北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他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③上海中医药大学贫困学生孙悦礼,深怀感恩之心,立志报考医学专业,热心义工和公益活动。他说“当医生,能给更多的人减轻痛苦。我要把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别人。”
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冯圣兵,当年发起成立“圣兵爱心社”,8年间,爱心社通过卖报纸、收集废品、义卖商品及接受捐赠等方式,筹资帮助农村贫困家庭高中生近200名,其中90%步入了大学殿堂。
⑤上述三个故事,反映出当代优秀大学生身上的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志存高远、懂得感恩、自觉奉献。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融入民族振兴的伟大洪流,在投身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又着眼现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⑥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代大学生多属“独生”一代,在长辈的呵护中成长,吃穿用住基本不愁。身处宽松的成长环境,面对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有的大学生习惯于接纳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人、爱社会;有的过于强调自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不讲责任。教育他们志存高远,懂得感恩,自觉奉献,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⑦唐代诗人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拿云”,李大钊也曾经说过“青年者,人生之王”,“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从“五四”运动革命青年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挺身救亡,唤醒民众,到无数热血青年心潮澎湃,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寻求真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旅居海外的华侨青年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国贡献才华,到近年来涌动的海外学子情系中华、报效祖国的“归国热”……一代代有志青年在振兴中华的征途上洒下青春的热血与汗水,继续属于青年人的激情与梦想,在神州大地上挥写青春的华章。
⑧远大理想、感恩意识与奉献精神都是今天的青年人不可或缺的,都需要我们注重养成,自觉践行。只有志存高远,懂得感恩,学会奉献,我们才会真正领会责任,回报社会,关爱他人,我们的社会才会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和谐和温暖,多一份真诚和团结。
⑨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未来呼唤着一代代志存高远、懂得感恩、自觉奉献的青年人。新一代青年人应当更好地认清责任和使命,把握理想与现实,进而在祖国的需要里找到人生的目标,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自己的价值,在火热的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明天才能更加美好。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2.①段—④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概括选文第⑧段论述的内容。
5.下面两句名人名言哪个更适合做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当代青年人要志存高远、懂得感恩、自觉奉献。
2.举出当代青年的事例,为下文提出论点做铺垫。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今天的青年如何养成远大理想、感恩意识与奉献精神及其意义。
5.②顾炎武的名言表现极强的责任心,有奉献精神,与本文中心论点一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